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文学史编写组笔记 > 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第1页)

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第1页)

第十章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欧美众多具有鲜明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思潮或流派的总称,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文学流派。这些打着“先锋”旗号的文学流派,在否定传统的文学审美价值观点与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的表现内容与形式都做了大胆的革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文学的面貌与格局。时代精神与社会文化状况始终是制约与影响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兴盛于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社会时期的产物,是20世纪西方社会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西方文学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进入一个复杂动**的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西方社会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社会的飞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的进步、财富的增长给西方人创造了富足丰厚的物质生活,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又对人的精神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从19世纪末期开始,欧美社会已逐渐呈现出都市化、工业化、机械化的大趋势,古典的和谐的田园生活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构筑的大都市以及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现代生活;由于新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化,社会分工更加细致,社会越来越像一架精密的大机器,每一个人都沦为这台巨大机器上的小齿轮,人的自由精神受到极大压抑。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曾经使人找到了自信与征服世界的勇气,但是科学技术带来的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巨变,加上由之带来的诸如环境之类的社会问题,以及随后的世界大战中高科技的广泛运用,使人们对科学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科学在证实了征服世界的力量的同时,也证实了人类的渺小和自我的消失。因此,飞速变化的世界带来的陌生感、激烈竞争带来的危机意识以及机器文明造成的强烈的异化感成为笼罩在西方人头上的阴霾,成为现代主义文学普遍反映的主题。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后,其固有的种种内外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1914年,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13亿人卷入了这场战争,三千多万人死亡;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一场人类的浩劫,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九千多万人直接死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苏联为中心形成了与西方体制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阵营,在20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两大阵营对峙,导致了世界长期处于冷战阶段,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危险如阴云一般笼罩着人类,加剧了人们的危机意识。

世界大战摧毁了西方传统的价值体系、信仰体系,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在战争的血腥中被普遍怀疑而动摇。在战争中曾经信奉同一个上帝的人相互残杀,基督教所宣传的“爱人如己”的精神被践踏,文艺复兴以来长期引导着的“人为万物之灵”的人文信念在战争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启蒙思想家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构筑的“理性王国”在战争面前变得如此虚幻。战后西方社会弥漫着空前的悲观情绪,人们陷入普遍的精神危机。失去了传统信念的西方人不得不用新的目光来审视自身的命运,寻求新的精神支撑,这就使得新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的出现。

20世纪西方思想文化领域同社会领域一样也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态势,其中非理性主义思潮是20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社会思潮,它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基础。非理性主义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流派,而是汇聚了形形色色的哲学、社会学说,主要包括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说、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这些学说由于共同体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文化危机,都具有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强烈的反叛性,因而被冠以“非理性”。

尽管非理性主义在反对传统理性中心主义的时候有时难免走到另一个极端,即否定理性,但实质上,非理性主义的产生源于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反思,它是以现代资本主义生活的不合理性为基础的,非理性主义并不反对理性本身,它反对的是一切以理性为中心。它把人作为研究的主体和主要内容,高扬人的主体性,力图透过现象世界、理性世界去发现一个更本质的真实。可见非理性不是无理性,而是一种更深层的理性,它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反抗与反思,是现代人对自身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是西方理性精神传统在当代的新发展。

非理性主义思潮迎合了20世纪处于信仰缺失状态和精神危机中的西方人的心灵需求,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基础,其中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影响最为深远。

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论思想,创立了“权力意志说”和“超人哲学”。他主张用意志、本能和直觉代替理性,主张以超人哲学取代基督教,断言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由天才创造的,认为人类生存的目的在于产生伟大的人物。尼采于1882年在《快乐的智慧》一书中,借一个狂人之口宣布:“世界上所有一切中最神圣和最强有力的上帝已经在我们的屠刀之下流血而死了。”尼采的“上帝死了”和“重估一切价值”是对西方传统的价值观念的全盘否定,为现代主义文学树立了反传统的大旗。另外他崇尚生命意志、崇尚原始本能、反对理性精神,这都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并认为性本能是构成潜意识的核心与驱动力,支配着人的精神活动与行为选择。弗洛伊德的理论对西方社会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改变了西方人的“人是理性为主的动物”的传统观念,更是为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写什么”的理论依据。现代主义文学正是受到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现代心理学的启示,充分挖掘以人的本能为主导的变化多端的异常复杂的内心世界、潜意识世界,因此文学中大量写人的梦境、病态、畸形、本能冲动、幻觉、内心独白等。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或称“意识绵延”,它是宇宙的主宰和动力,客观存在的万物是其表象。人对世界之本体的认识不能凭理性,只能靠直觉;理性分析只能围着对象转圈子,抓不住本质,而直觉却能打破空间设置在创作者和创作对象之间的界限,从而把握住智力所不能提供的东西。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以及他对“心理时间”与“空间时间”的区分几乎被所有现代主义作家所接受。

除了受到上述哲学思想的影响外,现代主义文学还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等文学思潮中吸收了精神养料。

现代主义文学尽管打着反叛一切传统的旗子,但是现代主义文学从思想与艺术上并非与传统完全断裂,而是在继承和超越西方传统文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文学继承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实质。浪漫主义文学强调自我,强调人的个性,从个人角度思考社会和人的问题,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悲观失望的情绪,这些实质都被现代主义文学家接受下来。在文艺观上,浪漫主义注重主观性和自我表现,强调非理性的一面,反对文艺创作受传统规律的约束,这些观念在现代主义文学中也都有直接表现。此外,浪漫主义的许多艺术手法,如内心独白、梦幻、象征、怪诞等也都被现代主义所接受,因此现代主义有着“新浪漫主义”之说。

现代主义反对现实主义对外在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转向对主观心理世界的真实展示。他们认为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作家们所描绘的现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真实,但是现代主义文学承袭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社会批判意识,并且有一些现实主义作家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陀思妥耶夫斯基运用多种心理表现手法,如内心独白、梦境、幻想、直觉等手法对深层心理的探索、变态心理的挖掘直接影响了现代主义的许多流派;福楼拜“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和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以及他非常重视描绘平庸的日常生活等创作手法也给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作家很大启发,并最终导致了“淡化情节”这种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出现。

现代主义作家反对自然主义对外在现象的机械摹仿,但是现代主义文学又接受了自然主义侧重描绘病态事物和琐碎细节的影响,传承了自然主义以丑为美的创作法则,所以现代主义作品充斥着死亡、黑暗、疯狂、瘟疫、蛆虫等丑恶意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美学理想。

19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的唯美主义文学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美学思想上的主要渊源之一,唯美主义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重视文学的本身价值的创作观以及对艺术形式求新求异的追求,都为现代主义文学所接受并予以传承。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虽然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众多,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但作为极富于求新求变和反传统精神的文学思潮,其在思想特征与艺术手法上必然呈现出一些鲜明的共性。

反传统是现代主义文学最根本的出发点,也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特征与艺术特征形成的基础。反叛精神在文学内容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主题上,现代主义文学常常通过展示现代人在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所体验到的危机意识、揭示人在现代社会里与社会、自然、自我全面异化的主题来达到全面反社会、反现代文明的目的;二是在表现领域上,现代主义文学在非理性思潮的指引下,更多地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层心理的探索,挖掘真实的自我,达到对外部世界的叛离。反叛精神在文学创作方法上,则表现为现代主义文学在形式上标新立异,看重文学作品的构成形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