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文学史第四版 > 第十一章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第1页)

第十一章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第1页)

第十一章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后现代主义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难以解说的概念。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把它视作一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出现的一种影响深广、具有多元价值取向的文化思潮,其影响波及文学、建筑、哲学、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是对这一时期西方出现的一批文学流派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存在主义文学、垮掉派诗歌、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和元小说等文学派别。

美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詹明信在谈到后现代主义时,曾把资本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与资本主义文化的三种形态相对应,认为马克思所分析的古典资本主义或市场资本主义对应于现实主义,列宁分析的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对应于现代主义,而当代的“晚期资本主义”则对应的是后现代主义。詹明信所说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又被人们称作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文学即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后工业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型社会和消费型社会,同时也是一切都可以被文化包装、复制的社会。在这一社会里,高科技特别是电子信息通讯技术高速发展,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思维及行为方式产生极大影响。现代科技的发明、进步改变了文艺存在和传播的方式,使视觉艺术或多媒体艺术大行其道,并给文学的表现技巧和方式带来新的变化;这种集种种现代声、色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于一体的新的媒体形式,极大满足了人们在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休闲消费的需求,从而使文学艺术越来越趋于平面化、快餐化。以无线通信、光缆通信、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普及,把全球变成一个“地球村”,使人们在空间上的“距离感”消失;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以及互联网这一特殊媒体,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作家、艺术家,艺术的神圣与神秘感不复存在,普通百姓与文学家、艺术家的分野被打破;现代复制传播技术的发展,艺术品被大批地工厂化地复制,涌入人们生活,使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趋于模糊。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也相应带来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自然生态与能源危机等等,使人类的生存陷入新的困境;生活在这一社会中的人们,受外部物质力量的挤压、现代科技的控制,以及各种信息的“轰炸”和包围,失去自由、自主的空间,使人的主体性消失、零散化。福柯认为:人类个体甚至整个人类都被各种力量所分解、所置换、所异化,失去了人的最初意义,因此而发出“人类死了”的痛呼。马尔罗也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是否已经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是否已经死了?’”后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精神文化状态、思想观念的变化,不仅给后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新的表现内涵,同时也为它增添了许多全新的表现方式和手段,从而使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态状貌出现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同现代主义文学一样,后现代主义文学也受到非理性主义哲学的重要影响。但与之不同的是,现代主义文学主要受尼采、叔本华、柏格森哲学以及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哲学基础则主要是海德格尔、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和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是20世纪西方哲学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在19世纪欧洲产生之后,主要经过胡塞尔(1859—1938)、海德格尔(1889—1976)、马塞尔(1889—1973)和萨特(1905—1980)等人的发展,历经德国的存在主义与法国的存在主义两个阶段,至20世纪发展成为一个门派众多、影响深广的哲学流派。海德格尔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在代表作、亦即其存在哲学的奠基之作《存在与时间》(1927)中,系统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他把人的存在——人如何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探究的本原;从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解读入手,追本溯源,提出并且区分、探讨了存在与存在者二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本体论哲学体系。他的学说不仅奠定了后来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对法国哲学家萨特等人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到西方社会的文学批评、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各个不同思想文化领域。

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是萨特,在存在主义的几个不同派别中他的成就及影响最大。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30年代末形成,在4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盛极一时,50—60年代成为西方最流行的哲学思潮,并且渗透西方文化之中,成为对西方精神文化、对西方人的观念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几大思想体系之一。在1943年出版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中,萨特对他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论述;此后,在演讲《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中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在《辩证理性批判》(1960)中他又提出用存在主义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宣扬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命题是“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以及“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等,其中“存在先于本质”被萨特称作“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存在主义哲学由于迎合了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人生、世界的存在重新审视的要求,符合压抑、苦闷、彷徨、不甘沉沦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理,且采取了和文学结缘,以文学形式宣传哲理的形式,因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影响最大的一种哲学派别,并对现代主义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重大影响,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些核心思想、观念是存在主义文学、黑色幽默小说、荒诞派戏剧等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表现的基本主题。

解构主义产生于60年代的法国,它是存在主义之后西方影响最大的哲学派别。解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哲学,把对结构主义的“解构”作为理论切入点,试图以结构主义的概念、术语来颠覆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解构主义哲学的创始者、主要代表、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1930—2004)1966年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召开的有关结构主义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被学术界公认为解构主义奠基作的著名讲演《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对当时风靡欧洲的结构主义思潮提出尖锐质疑,把批判矛头直接指向结构主义理论的核心——“结构”范畴。在次年,他又同时出版《声音和现象: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符号问题概论》《论书写》《写作与差异》三部著作,全面阐述了他的解构主义的理论,对形而上学展开全方位的批判。德里达认为,“二元对立”是传统哲学把握世界的一个基本模式,其主要特征是惯于为世界设立一个类如“理念、始基、目的、现实、实体、真理、先验性、意识、上帝、人等等”,这样一个本源或曰“终极能指”,由此本源出发,形而上学设立了一系列二元对立的范畴,如在场不在场、精神物质、主体客体、理智情感、本质现象、能指所指、声音书写、中心边缘等等;每一范畴的两个对立项之间,关系并不平等,“其中一项在逻辑、价值等方面统治着另一项,高居发号施令的地位”,由此而形成西方哲学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或“语音中心主义”。他认为从柏拉图到卢梭,从笛卡儿到胡塞尔,所有的形而上学家都这样进行思想,要彻底颠覆传统哲学,消解这些“中心主义”,德里达的基本解构策略便是把这一等级秩序彻底颠倒过来;他首先选取声音书写这对范畴作为消解对象,然后逐步扩展到“逻各斯中心主义”,最终颠覆西方形而上学的整个大厦。

德里达对结构主义以及整个西方形而上学哲学体系的颠覆性“解构”,对传统哲学“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批判,对“本源”、“终极能指”以及结构、中心、整体性、确定性一类概念的否定,以及对多元性、相对性及开放性的倡导,对西方当代哲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荒诞派戏剧对文学作品结构和整体性的解构、新小说对意义的拒斥、元小说对于小说创作真实性的消解都可看出与德里达解构主义的思想关联。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也有其一定的文学渊源。它是在对现代主义文学继承、反叛和悖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承袭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反传统精神,对于传统文化、文学观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持以彻底否定、拒斥态度;现代主义文学采用的许多表现手法,如象征、荒诞、意识流等等,也大量地被后现代主义文学所使用。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也有许多割不断的血脉联系。如元小说创作采用的“自涉”等手法,在传统文学中屡有所见;存在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现实的关注态度以及作品中不同程度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的精神,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也相去未远。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种具有多元价值取向的文学思潮,不仅不同流派的作家在创作上相距甚远;即使是同一种文学思潮、流派的不同作家,也往往存在一定差异。但从其总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来看,后现代主义文学明显具有以下几点共同的思想艺术特征:

(一)彻底的反传统精神

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传统理性文化的价值规范,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批判一切,带有鲜明的反传统精神和悲观色彩;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对传统的反叛、对世界人生的悲观态度,比现代主义都更为彻底、决绝。面对现实世界的荒诞、混乱,人类文明的没落和人性的堕落,现代主义作家一方面批判、否定;一方面心存拯救的希望,企图“对当代历史无边的无意义与混乱状态加以控制,秩序化,并给予其形状与意义”(艾略特),对社会加以“转变”、“更新”和“提高”。后现代主义则不然,他们认为世界、人生本来如此,不可改变,任何给混乱以秩序的企图不仅徒劳无益,反而会使它变得更糟。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再有什么责任感、使命感、拯救精神,也不再有什么英雄,不再表现什么理想、价值和意义。在艺术形式方面,现代主义文学在打破传统文学的规范之后,企图建立起一种新的规范,而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亚里士多德以来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而且也反对现代主义文学所建立的新的文学规范;否定构建任何文学规则、秩序、权威和中心的企图;主张无中心、无权威、多元化与多样性;甚至自我否定,主张“不受任何事先制定的规则的束缚,在没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从事写作”(弗·利奥塔德),对小说、戏剧体裁以及叙述行为本身进行解构,写出大量的所谓“反小说”、“反戏剧”作品。

(二)不确定性原则

美国后现代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曾经声称:“我的歌中之歌是不确定原则”。不确定性不仅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同时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基本精神和本质特征。如果说在现代主义创作中,无论如何还构建起一个意义世界,并有一个与此相应的形式、结构的话,在后现代主义创作中这个意义世界及其形式、结构则被无情地劈成碎片,不复存在。在他们看来,世界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纷纭复杂、混沌不清、不确定的,如果把它写得清晰、条理、意义明确,则违反了生活真实。他们认为在巴尔扎克生活的那个时代是稳定的,“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一个完整体,因此,巴尔扎克表现了他的整体性。但20世纪则不同了,它是不稳定的,是浮动的,令人捉摸不定的,它有很多含义都难以捉摸,因此,要从各个角度去写,把现实的飘忽性、不可捉摸性表现出来”(罗伯格里耶)。在后现代主义创作中,不确定性原则具体体现在主题、形象、情节、语言几个方面。后现代主义作品的意义常常飘忽不定,难以把握,带有即兴、随意性特征。作品中的人物,或者已经“死去”,其地位被“物”所取代,或者走向非人格化、“反英雄”;这些人物常常身份不明,变幻不定,人格残缺,性格破碎,模糊不清,成为类的影像。作品的故事情节以及结构往往松散、凌乱、残缺、碎片化;时空交错,线索不清,无头无尾,混乱无序,前后矛盾;在语言方面,传统的逻辑规范和词语搭配习惯也被彻底打破,人物语言支离破碎、含混不清、语无伦次、悖谬矛盾,语言的交际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三)平面化、无深度

“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这几乎可以说是一切后现代主义文化形式最基本的特征”(詹姆逊)。与现代主义厌弃文学创作直白浅露、刻意追求深度模式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推崇所谓的“零度写作”,“拒斥意义”,拒绝深度,极力追求无深度的平面化、平淡化效果。罗布-格里耶指出:“今天有一种新的因素彻底把我们和巴尔扎克、同样把我们和纪德、拉·法耶特夫人区别开来,那就是抛弃关于‘深度’的古老神话。”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再追求表现什么远大的理想、深刻的真理以及其他任何崇高、永恒的东西;对那些所谓的重大社会事件、尖锐的社会矛盾、政治斗争以及那些隐藏在事物表象之下的种种本质,也同样不屑一顾;作家感兴趣的是描写那些凡夫俗子、普通百姓的生活琐事,以及人的本能需求,支离破碎的生活场景,对生活直觉印象式的感悟,等等。

(四)创作方法多元化

去中心、多元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受此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创作中,常常把传统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等多种元素拼凑、融合,呈现出多元并存、拼贴杂糅的艺术特征。如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无论总体精神和创作方法都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征,但同时又洋溢着浓郁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品对拉丁美洲民族落后、屈辱现实的关注,对寡头独裁、殖民统治的批判、愤慨,对下层人们苦难命运的同情,体现出与现实主义文学之间的血脉关系。存在主义作家对政治和现实人生问题的关注也与现实主义文学相差无几。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流派“自白派”把作者隐秘的内心情感尽情宣泄、坦然相陈,体现出浪漫主义的文学风范。现代主义文学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荒诞、意识流等等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也时有所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