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文学史最新版第几版 > 第八节 托尔斯泰及其复活(第2页)

第八节 托尔斯泰及其复活(第2页)

后期创作(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托尔斯泰这时期的创作一方面是揭露当时社会的各种罪恶现象,另一方面是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剧烈的社会变革影响下,托尔斯泰进行着紧张的哲学、宗教、道德和伦理方面的探索,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文艺观也随之改变。他认为,过去的文艺都是为了满足有闲阶级,而不是为了人民。他开始创作一些戏剧、小说、民间故事、政论文章,宣传自己的学说。主要有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0)、《活尸》(1891),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87—1889)等。这些作品一方面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尖锐批判,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世界观转变后的思想观点。

1889—189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小说《复活》,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空前激烈,而对“托尔斯泰主义”的宣传也异常集中,鲜明地反映了他转变后的宗法制农民观点本身的矛盾:“托尔斯泰的学说反映了一直到最深的底层都在汹涌激**的伟大的人民的海洋,既反映了它的一切弱点,也反映了它的一切有力的方面。”[2]

托尔斯泰的思想中充满着矛盾,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被称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以自己卓越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俄国革命的镜子”。他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他的思想和艺术是博大精深的。他的文学传统不仅为苏俄作家所继承,而且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是以一件真人真事为基础写成的。托尔斯泰原想写一部道德心理小说,但在写作过程中,构思发生很大变化。他参加1891年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后,体会到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尖锐矛盾,农民的贫困是由土地私有制造成的。因此,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现存制度的揭露上,使它成为一部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的作品。

小说写贵族聂赫留朵夫出席法庭陪审时,发现被诬告杀人而遭判罪的妓女,正是他8年前诱奸过的农奴少女玛丝洛娃。玛丝洛娃曾和他有过纯洁的爱情,被他诱奸、抛弃而沦落为妓女,又被诬陷坐牢。面对她的苦难和被流放的命运,聂赫留朵夫良心觉醒,开始悔罪,提出和她结婚,极力为她上诉申冤。上诉失败后,他又陪她去西伯利亚,终于感动了她。玛丝洛娃在政治犯的影响下,走向了新生。聂赫留朵夫逐步背离贵族阶级,成为本阶级的叛徒,他痛恨社会罪恶,但看不到改造社会的有效办法,他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致力于道德的自我修养,从《福音书》中发现了真理,最后两人都在精神和道德上得到复活。

小说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全面而无情地批判,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资本主义以及法律、法庭、监狱、官吏和整个国家机器的反人民本质做了广泛而深刻的揭露。但是,托尔斯泰是用宗法制农民的观点进行批判的,思想充满了矛盾。小说还宣扬了“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宽恕”和“博爱”等思想。

小说揭露了上级法院和专制机构的腐败。那些道貌岸然的庭长、法官、副检察官,个个都昏庸无耻,拿犯人的命运当儿戏。陪审员们把精力集中在各种谣言上,由于这些人的玩忽职守,草菅人命,结果造成了玛丝洛娃被判处四年苦役的冤案。执法机关从上到下都是昏天黑地,毫无公理和正义,沙皇政府的各级官吏都是与人民为敌的。

小说谴责了沙皇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官方教会的伪善和宗教仪式的欺骗性。教会已经成了官办的机构,神甫也已是身披袈裟的官吏。无论是在金碧辉煌的教堂里,还是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祈祷仪式都充满了虚伪。托尔斯泰撕下了神圣宗教的外衣,指出宗教是少数人发财和愚弄人民的工具。

小说批判了沙皇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地主土地占有制。作者不仅描写了农民的贫困,而且指出了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人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民仅有的能够用来养家活口的土地,都被地主们夺去了。”因而他大声疾呼,土地不能够成为私产,土地不能够作为买卖的对象,正如水、空气、阳光一样,应为人人所享用。

小说还暴露了贵族地主阶级的腐败,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聂赫留朵夫及其亲戚等贵族过着浮华奢侈的生活,而农民们则极端贫困,农村是一片凄凉破败的景象。许多农民靠求乞度日,儿童的腿细得跟毛毛虫差不多,不能站立,脸上露出病态的、痛苦的“笑容”。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失去了土地的农民进城当马车夫、工匠、洗衣女工,照样受到城市资产者的剥削和压迫。这是《复活》在思想上极其深刻的一点。

《复活》塑造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丰满而又复杂的形象,他们的命运和生活道路是19世纪末俄国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的艺术概括。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作为一个贵族青年,他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家庭养成了他的种种恶习,贵族社会和沙俄军队**腐败的生活风气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随后抛弃她。当他在法庭上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他决心赎罪,决定和她结婚。在为玛丝洛娃申冤上诉的过程中,他广泛接触了社会各阶层,进一步认识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落后及不合理性。通过访问贫苦农民,他认识了土地私有制的不合理。在出入法庭和监狱的过程中,他看到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是地主阶级和专制社会造成的。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他猛烈抨击本阶级和社会罪恶,变成了地主资产阶级的揭露者和批判者。上诉失败后,他放弃贵族生活随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最后他在《福音书》中找到了灵魂的归宿和消灭恶势力的办法,那就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要宽恕一切人,照上帝的意志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作者认为聂赫留朵夫获得了精神上的“复活”。

托尔斯泰认为,人身上皆有“精神的人”和“兽性的人”的矛盾,即人性和兽性的对抗。他把聂赫留朵夫“人性”的胜利看作是他向善、忏悔和精神的“复活”,表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

玛丝洛娃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典型。少女时代,她是个天真、纯洁、乐观的姑娘。但是,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她的美好幻想。聂赫留朵夫对她的玷污和遗弃是她悲剧命运的开端。在等待聂赫留朵夫的凄风苦雨的黑夜,她意识到自己同他之间隔着一道鸿沟。被地主婆赶出庄园后,她走投无路,堕入青楼,成为社会的牺牲品。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怒斥,表达了一个受尽凌辱的妇女对贵族社会的控诉和抗议。聂赫留朵夫的转变使她重新看到了人身上的善,她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信念。她开始把自身不幸的遭遇和底层劳苦群众的命运联结起来,她的爱憎荣辱观念也变得和被压迫的底层人民相同。她放弃旧的恶习,内心有了对新生活的热切渴望。西蒙松等革命者为解除人们的苦难而甘愿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她,促使她迅速向新生的道路上迈进,她的精神最终得到了“复活”。

《复活》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首先,小说采用单一的情节结构。通过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上诉奔走、处理田庄、去西伯利亚,从城市到乡村,从首都到外省,从政府的衙门到省长的官邸,从贵族的厅堂到农民的茅舍,从剧院的包厢到三等客车的车厢,从警察局到停尸房等,广泛而深入地描写了俄国社会、专制制度和习俗风尚,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可谓一部成功的社会全景小说。该书打破了欧洲传统小说首尾完整的封闭结构的固定模式,戏剧性的**和结局消失了,作品的内容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像生活一样流动无尽。这种开放型的结构,给20世纪的小说形式开创了新风。

其次,小说在描绘艺术画面和人物形象时,大量使用了对比手法。无论景物对比、人物对比、贫富对比等,都能鲜明地暴露社会的矛盾对立,突出表现人民群众的苦难,从而加强作品的批判力量。作者把一个被压迫、被凌辱的下层妇女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而贵族男主人公完全以一个罪人和赎罪者的身份出现。法庭上那些道貌岸然的执法者,实际上是一群冷酷无情、荒**无耻的坏蛋,而受审的玛丝洛娃和民众却是无辜的受害者。

再次,小说对人物的心理刻画细致入微,用“心灵的辩证法”,深入各种人物的内心,抓住瞬息间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表现他们内心思想感情的矛盾和斗争,展现其辩证的发展过程。尤其善于写突然事故引起的决定性转变,来体现人物内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巧遇玛丝洛娃,既怕被认出来当众出丑,又为自己的罪孽深重而不安。这种情感很难用自私、冷酷和虚伪或者真诚、质朴和善良来概括。这里有朦胧的忏悔,也有淡淡的思情;有真实的良心自我谴责,又有虚假的道德自我完善。这种性格深层结构中两极内容的拼搏与争斗,使形象充满艺术张力。玛丝洛娃在风雨中苦苦等候聂赫留朵夫乘坐的列车时,他却在明亮的车厢里谈笑风生,早已把她抛在脑后。她深深感到被侮辱和被遗弃的痛苦,开始意识到自己同他之间隔着一道鸿沟,了解到剥削阶级自私自利的本质。

最后,《复活》是“一部铁面无情的书”,充满了批判的**。它用鲜明的哲理和道德说教来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表明作者的思想观点。作者或采用质朴简练的语言,或采用大声疾呼、直接诉诸读者的形式,使作品具有简洁的宣言式的风格。

思考题

1。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2。《复活》的思想艺术成就。

3。如何看待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复活”?

4。如何看待托尔斯泰小说中的“探索主人公”(忏悔主人公)形象。

5。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异同。

[1]《列宁全集》,第20卷,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列宁论文学与艺术》,22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