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李卫当官第一部百科 > 第89章 新启示(第1页)

第89章 新启示(第1页)

夜凉如水,李卫独自坐在公寓的红木书桌前,指尖着那方陪伴他穿越三百年光阴的端砚。

月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砚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为这方承载着两代人记忆的古物镀上了一层神秘的光晕。砚台侧面,"纯林监制"西个蝇头小楷在月色下若隐若现,让李卫恍惚间又看到了老管家吴纯林佝偻着身子在灯下研墨的身影。

"老爷,夜深了,该安歇了。"

记忆中吴纯林的声音与现世窗外的车流声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李卫轻叹一声,将目光从砚台转向桌上摊开的文件——那是钱文龙商业帝国的关系图谱,红色笔迹标注的连接线密密麻麻,像一张巨网笼罩着整个江城官场。

他下意识地拿起砚台,习惯性地想往里面注水研墨,却在触碰到冰凉石质的瞬间猛然惊醒。

三百年了,他依然改不掉这个在清朝做了二十年总督养成的习惯。自嘲地笑了笑,正要将砚台放下,指腹却意外摸到砚底一处细微的凸起——这个位置他明明检查过不下百次。

李卫心中一动,取来高云飞送的强光手电筒。

当光束以西十五度角斜照砚底时,那些原本看似自然形成的石纹突然浮现出规律的走向,勾勒出一幅微型的清代官场关系图。图中"漕运总督"、"盐道使"等官职旁标注的小字,竟与桌上钱文龙关系网中的职位有着惊人的对应。

"门生故吏,党同伐异。。。"李卫喃喃自语,手指点在砚台某处凹陷,"这漕运总督的位置,不正对应着现在的交通局长?"他猛地翻出赵国立案宗中记载的贿赂清单,发现交通系统果然是重灾区。更令人心惊的是,清代密信中"以盐引为质,行利益输送"的记载,竟与钱文龙通过"盐业开发项目"向官员输送利益的手法如出一辙。

李卫将砚台翻转过来,借着手机屏幕的光亮细读那些微雕密信。当读到"凡新官到任,必以古董为礼,明则雅好,实则贿赂"时,他突然想起三天前钱文龙高调捐赠给市博物馆的那批"清代官窑瓷器"。当时媒体争相报道这位地产大亨的"文化情怀",现在想来,恐怕又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现代版"雅贿"。

"高兄,帮我查个事。"李卫拨通了IT怪才高云飞的电话,"市博物馆上个月接收的那批捐赠文物,我要所有接收人员的名单和捐赠前后一周内的通讯记录。"

"我说李哥,你这都快赶上纪委办案了。"电话那头传来键盘敲击声,"不过你别说,还真让我发现点有意思的东西——博物馆馆长王老头在接收文物后第三天,就去钱文龙开发的江湾壹号全款买了套别墅,付款方式还是匿名账户。"

李卫瞳孔骤缩,砚台密信中"赃款需经三重转换,方能动用"的警示言犹在耳。他迅速在纸上画出资金流向图:钱文龙→匿名账户→海外投资公司→王馆长账户→购房款。这条现代洗钱路径,与清代"钱庄票号辗转腾挪"的手法相比,不过是多了几层电子伪装。

"还有个更劲爆的,"高云飞的声音带着兴奋,"我恢复了王馆长被删除的通话记录,他和开发区主任李志远的通话频率高得不正常,特别是提到了李主任高升的事。"

李志远!这个名字像闪电划破李卫的思绪。他想起吴纯林砚台里记载的"欲破其党,先断其臂"的策反之术,清代官场对付朋党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从最薄弱的环节突破。而李志远作为钱文龙安插在开发区的关键棋子,既是权力核心,也是最容易动摇的一环——根据张艳萍提供的市井情报,这位李主任最近正因儿子留学经费短缺而焦头烂额。

"张姐,帮我个忙。"李卫转而拨通社区主任张艳萍的电话,"打听下开发区李主任家公子在哪个国家留学,一年开销多少。"

"哟,李秘书这是要查贪官了?"电话那头传来嗑瓜子的声音,"等着,十分钟给你消息。"张艳萍的效率果然惊人,不到一刻钟就发来一条微信:"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年消费约8万英镑,其父近期频繁向民间借贷公司咨询。"

李卫看着手机屏幕上的数字,嘴角勾起一抹了然的微笑。他将清代密信中"以其子侄为质,挟制官员"的记载拍照发给陆思盈,很快收到这位美女律师的回复:"根据英国《反海外腐败法》,若能证明留学资金来源于腐败所得,可申请资产冻结。"

月光下,李卫将砚台中的启示与现代调查手段一一对应:清代"门生故吏"体系对应现代官场的"校友圈""老乡会";"盐引贿赂"对应现代"项目分红";"古董雅贿"对应如今的"艺术品捐赠"。三百年光阴流转,官场腐败的形式不断翻新,但"利益捆绑""结党营私"的本质从未改变。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八个大字:"攻心为上,釜底抽薪"。这是吴纯林砚台给予他的最终启示,也是破解钱文龙关系网的关键。清代密信中记载的无数策反案例告诉他,对付李志远这样的官员,单纯的证据威慑远远不够,必须精准打击其最脆弱的软肋——那个远在伦敦的儿子,正是最好的突破口。

"明天上午十点,我要和李志远偶遇。"李卫在工作笔记上写下计划,指尖再次抚过砚台上"纯林"二字,"吴管家,三百年了,这官场的道理还是没变啊。"

风行2025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