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国先秦时期语言研究 > 四本书研究目标(第3页)

四本书研究目标(第3页)

[73]梁银峰:《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中国语文》2004年第4期;《祈使语气词“来”的形成过程》,《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74]陈前瑞:《句末“也”体貌用法的演变》,《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

[75]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第151~179页。

[76]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第117页。

[77]罗骥:《北宋语气词及其源流》,成都,巴蜀书社,2003。

[78]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50~452页。

[79]伍华:《论〈祖堂集〉中以“不”“无”“否”“摩”收尾的问句》,《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4期。

[80]孙锡信:《语气词“麽”的来历》,《中国语言学报(七)》,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81]钟兆华:《论疑问语气词“吗”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研究》1997年第1期。

[82]吴福祥:《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麽”的产生》,《中国语文》1997年第1期。

[83]杨永龙:《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语言科学》2003年第1期。

[84]俞理明:《〈太平经〉中非状语地位的否定词“不”》,《中国语文》,2000年第3期;《〈太平经〉中非状语地位的否定词“不”和反复问句》,《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从东汉文献看汉代句末否定词的词性》,《汉语史学报(第4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85]遇笑容、曹广顺:《中古汉语中的“VP不”式疑问句》,《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6]龙国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225~243页。

[87]朱冠明:《关于“VP不”式疑问句中“不”的虚化》,《汉语学报》2007年第4期。

[88]艾皓德:《近代汉语以“时”煞尾的从句》,《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

[89]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

[90]龙国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29~141页。

[91]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年第1卷。

[92]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330~332页。

[93]王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295~321页。

[94]曹广顺:《〈祖堂集〉中与语气词“呢”有关的几个助词》,《语言研究》1986年第2期。

[95]江蓝生:《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语文研究》1986年第2期。

[96]杨永龙:《语气词》,蒋绍愚主编:《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7]方小燕:《广州方言句末语气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98]邢向东对陕西晋语、神木话的语气词颇有研究,在《中国语文》等刊物上有多篇论文,后来集中体现在他的两部专著《神木方言研究》(中华书局,2004)和《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99]本节主要内容曾以《汉语语气词研究的当前课题》为题发表于《新亚论丛(九)》,香港,国际教科文出版社,2007。

[100]郭锡良:《先秦汉语语气词初探》,《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1989年第1期。

[10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257页。

[102]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第127页。

[103]陆俭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

[104]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5、6期。

[105]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

[106]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第20页。

[107]宋绍年:《〈马氏文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03~104页。

[108]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之、所”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方言》1983年第1期。

[109]梅祖麟:《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第543页。

[110]宋金兰:《汉藏语是非问句语法形式的历史演变》,《民族语文》1995年第1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