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国先秦时期语言研究 > 四本书研究目标(第2页)

四本书研究目标(第2页)

[34]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年第1卷。

[35]本节主要内容曾以《建国以来汉语语气词研究述评》为题发表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6]李学勤:《关于师组卜辞的一些问题》,《古文字研究(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

[37]裘锡圭:《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中国语文》1988年第1期。

[38]沈培:《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

[39]张玉金:《关于卜辞中“抑”和“执”是否语气词问题》,《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

[40]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41]陈炜湛:《关于甲骨文“印”、“执”二字的词义问题》,《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

[42]朱歧祥:《由对贞句型论殷墟卜辞有属问句考辨》,《甲骨文研究》,台北,里仁印书局,1998。

[43]张振林:《先秦古文字材料中的语气词》,《古文字研究(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

[44]郭锡良:《先秦汉语语气词初探》,《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1989年第1期。

[45]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气词的语用范围和语用特征》,《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

[46]刘晓南:《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3期。

[47]裘燮君:《先秦早期不同文体文献在语气词运用上的差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

[48]赵振兴、顾丹霞:《〈周易大传〉语气词的语用功能考察》,《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3期。

[49]李宗江:《试论古汉语语气词“已”的来源》,《中国语文》2005年第2期。

[50]谷峰:《从言说义动词到语气词》,《中国语文》2007年第3期。

[51]孟子敏:《句末语气助词“也”的意义及其流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52]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3]向熹:《简明汉语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4]赵长才:《先秦汉语语气词连用现象的历时演变》,《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55]朱承平:《先秦汉语句尾语气词的组合及组合层次》,《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

[56]杨永龙:《先秦汉语语气词同现的结构层次》,《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

[57]时兵、白兆麟:《从合助助词再论古汉语语气助词的功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5期。

[58]龙国富:《姚秦译经中疑问句尾的“为”》,《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

[59]吴福祥:《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检讨与反思》,《汉语史学报(第五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0]朱庆之:《关于疑问语气助词“那”来源的考察》,《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2期。

[61]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第263~267页。

[62]方一新、王云路:《读〈佛经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1期。

[63]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第160~170页。

[64]蒋宗许:《语气词“那”考索》,《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

[65]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第166~181页。

[66]高列过:《东汉佛经疑问句语气助词初探》,《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

[67]蒋冀骋、龙国富:《中古译经中表尝试态语气的“看”及其历时考察》,《语言研究》2005年第4期。

[68]陆俭明:《现代汉语中一个新的语助词“看”》,《中国语文》1959年第10期。

[69]劳宁:《语助词“看”的形成时代》,《中国语文》1962年第6期。

[70]心叔:《关于语助词“看”的形成》,《中国语文》1962年第8、9期。

[71]蔡镜浩:《重谈语助词“看”的起源》,《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

[72]吴福祥:《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语言研究》1995年第2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