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先秦至唐五代文学创作的思想走向 > 二语气词使用概况(第1页)

二语气词使用概况(第1页)

二、语气词使用概况

这一时段的文献中既有中土文献与汉译佛经的区别,也有言文脱节所体现出来的新陈代谢的趋势,因而语气词的使用与上一时期相比,也体现出一些新的特质。

这一时期新产生的语气词有“为”“不”“时”“那”“来”“看”等,它们的来源及使用状况在后文陆续有讨论,此处不赘。从上古继承下来的语气词,有“也”“矣”“焉”“者”“尔”“而已”“耳”“已”“乎”“哉”“夫”“与”等。不过继承中往往有一定的变化或创新:一些语气词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如“与”“夫”等;一些语气词的使用有了扩展,或者语气义有了新的发展,如“乎”“耳”“也”等。

不同种类的文献中语气词的使用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新产生的语气词往往在口语程度高的文献中最早出现,传承下来的语气词在文言程度高的文献中使用频率往往更高。关于语气词在不同文献中的使用差异,第六节“南北朝语气词系统”有具体数据统计和一些讨论。此处简单介绍几个源于上古、不过用法又有一定变化的语气词。

(一)矣

这一时期的“矣”主要还是表动态陈述,即现时相关性。如:

(1)(嵇)康临去,(孙)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世说新语·栖逸》)

(2)尔时,难陀有从者,白难陀言:“浴时已到,今可去矣。”(刘宋·求那跋陀罗《杂阿含经》卷三十)

不过六朝以来“矣”的使用明显减少,这点在译经中更为明显。孙锡信认为造成“矣”减少的原因在于用之不嫌其多,缺之不嫌其少,并举了如下两例作对比[11]:

(3)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世说新语·任诞》)

(4)人或讥之,答曰:“胜公容者,不可不与饮;不如公容者,亦不可不与饮;是公容辈者,又不可不与饮。”故终日共饮而醉。(《世说新语·任诞》)

实则上面两例不构成对比,因为例(4)“终日共饮而醉”是对状况的静态陈述,与例(3)表现时相关性明显不同。比如我们现在可以说“他大醉了”,却不可以说“他整天大醉了”一样。

我们认为这一时期“矣”的萎缩有两个原因:一是“矣”为文言语气词,与白话的语言风格有点不相宜;二是“也”功能的扩展,侵入了“矣”的使用空间。

(二)也

这一时期的“也”仍可以用于是非问句、特指问句、感叹句、反诘句、陈述句和表提顿语气、话题标记等,且以出现于陈述句为主。如:

(5)上曰:“将军怯也?”(《水经注·渭水下》)——是非问句

(6)孔子使巫马期观政,入其境,见夜渔者,问曰:“子得鱼辄放,何也?”(《水经注·泗水》)——特指问句

(7)使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英雄也!”(《殷芸小说·秦汉魏晋宋诸帝》)——感叹句

(8)云何因缘生恚想、害想,谓害界也。(刘宋·求那跋陀罗《杂阿含经》卷十七)——静态陈述句

(9)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心雕龙·序志》)——表提顿语气兼话题标记

这一时期,“也”使用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用如“矣”的用例越来越多,或者如上所说侵入“矣”的使用空间。如:

(10)命甚微弱,若今日若明日,不复久也。(后秦·鸠摩罗什《大智度论》卷三)

(11)汝着衫污,火烧便洁也。(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

(12)佛告阿难曰:“遥见彼山不?”阿难白佛:“见也。”(刘宋·求那跋陀罗《杂阿含经》卷二十三)

上面三例都是动态陈述句,句末一般只能接“矣”。“也”出现于这类句子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考察文献,可以追溯到战国初。如:

(13)秋,雨螽于宋,队而死也。(《左传·文公三年》)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15)刑罚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如此,则民顺治而国安也。(《礼记·聘义》)

不过此类用例太少,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到中古时期,“也”用如“矣”的情况有所发展,用例也明显增加,因而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并由此衍生出两种解释观点。一种是“记音说”,认为表动态的“也”是从“矣”音变而来,如王引之认为:“‘矣’犹‘也’也,‘也’‘矣’一声之转,故‘也’可训为‘矣’,‘矣’亦可训为‘也’。”[12]太田辰夫也持这一观点[13]。另一种是“扩展说”,认为表动态的“也”是从静态“也”扩展而来,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更多。最近陈前瑞对“扩展说”做了很好的诠释,他依据体貌类型学有关体貌标记语法化路径的研究,认为静态“也”表示状态,属于广义的结果体;动态“也”大部分用法属于完成体,是静态“也”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动态“也”在与情状类型的适用关系、现时相关性的发展、时间指称、情状意义的发展等多个方面都跟类型学中完成体语法化的规律是一致的,从而从历时、类型、功能的角度支持和发展了“扩展说”[14]。虽然陈文是从体貌角度对“也”进行分析,与我们的语气有一些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汉语史上表陈述的语气词如“也”“矣”“了”“着”等,同时也带有体貌标记的功能,即体貌和语气功能二者经常是合一的。并且如徐晶凝所揭示的,这一现象具有跨语言共性[15]。

“也”功能扩展而兼有“矣”的功能,既是它本身语法化程度深化的结果,也和“矣”的逐步萎缩紧密相关,这点我们在后面还有一些讨论,此处不赘。

偶尔也有一些“矣”可以用如“也”。如:

(16)夫戒守善之常也,权济难之大矣。(吴·康僧会《六度集经》)

(17)若乃飞廉有石椁之锡,灵公有蒿里之谥,铭发幽石,吁可怪矣!赵灵勒迹于番吾,秦昭刻博于华山,夸诞示后,吁可笑也!(《文心雕龙·铭箴》)

(18)见和璧而名之石,非璧之贱也,视者之不明矣。(南朝梁·僧祐《弘明集》卷一)

热门小说推荐

苟在四合院捡漏
梦的边缘看雪苟在四合院捡漏
...
天域苍穹
风凌天下天域苍穹
...
玄天武帝
别碰我的鱼玄天武帝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