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先秦至唐五代文学创作的思想走向 > 二语气词焉20(第3页)

二语气词焉20(第3页)

3。语气词(16例):

(23)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五帝本纪》)

(24)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高祖本纪》)

(25)有司云:“祠上有光焉。”(《孝武本纪》)

(26)是岁,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洛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焉。(《孝武本纪》)

例(23)前面已有“之(到)中国”,故而其后的“焉”已经没有指代性了;例(24)“家沛”即“在沛地安家”,“焉”的指代性自然也无从谈起;例(25)既然已经说的是“祠上有光”,“焉”自然也无所指代;例(26)类似。

从《左传》到《史记》,“焉”的语气功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从以下各组例子的比较也可以进一步看出:

(27)a。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左传·宣公十三年》)(转引自何乐士1988b)

b。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史记·楚世家》)

(28)a。(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b。(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史记·晋世家》)

(29)a。公告栾书,书曰:“其有焉!不然……”(《左传·成公十七年》)

b。厉公告栾书,栾书曰:“其殆有矣!……”(《史记·晋世家》)

(30)a。赵孟曰:“……陈小而远,无援,将何安焉?”(《左传·文公六年》)

b。赵盾曰:“……陈小而远,无援,将何可乎!”(《史记·晋世家》)

上面四例a、b两句的语境、事件、人物完全相同,但是《左传》和《史记》中“焉”字的使用却很不同,《左传》中用“焉”的,《史记》或不用,或用了其他语气词。四例的比较虽然不足以说明《左传》中这些“焉”字就是语气词,但是却表明“焉”字的指代性并不强,随着时间的推移,“焉”字的指代功能越来越弱,语气功能越来越强,这正是《左传》中的“焉”到《史记》可以省略或者被其他语气词替代的原因。

汉代以后,语气词“焉”在全部“焉”中的比例就更高了,龙国富更是认为姚秦译经中“焉”语气词的比例已经达到了70%[25]。不同学者对“焉”字的分析可能由于标准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一些兼词,有些学者会处理成指代词,有些学者会处理为语气词。但是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焉”字的语气功能越来越强,语气词“焉”在全部“焉”字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焉”语法化的动因及主观性

那么“焉”语法化为语气词的动因是什么呢?指代词“焉”常处于句末,主要作补语,少数作准宾语。根据语法化原理可以推测,这一句法位置很容易造成“焉”词义的虚化。问题是“焉”词义的虚化并不必然会使它发展为语气词。另外,“焉”的提示语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以前面所举“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为例,句中的“焉”是指代词,可译为“于制”,作“死”的补语。从句法上看,“焉”字是必有成分,不可省略;但是“焉”字所指代的地名“制”在前文已经出现,因而从语义上来看,“焉”字的指代义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实际上整个句子有这样一种隐涵义:庄公认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况且虢叔死在那里,所以庄公不愿意给共叔段“制”这块封地。也就是说全句含有一种提示语气,告诉共叔段“制”这个地方很重要,但是这种提示意味不是通过语气词,而是通过句法结构“虢叔死焉”来强调。即“焉”字在句法上处于补语位置,在语用上提示:“虢叔都死在那里,这么重要的地方怎么能给你呢”。“焉”的这种提示作用是指代词“之”等所不具有的。比较下例a、b两句:

(31)a。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b。冬,介葛卢来,以未见公,故复来朝,礼之,加燕好。(《左传·僖公二十九年》)

a句作“礼焉”,b句作“礼之”,句子的真值条件大致相同。但是细加品味,其间仍有区别。a句“礼焉”的“焉”其实是准宾语,或者说还是补语,与“夫子礼于贾季”(《左传·文公六年》)比较可知,而b句“礼之”的“之”是真宾语。另外,两句的语境也不同:a句是晋国重耳过郑国,郑文公不礼遇他,郑文公的下属叔詹劝郑文公。叔詹认为重耳一定会得到晋国,不礼遇他以后会有灾祸,同时认为晋国和郑国是同宗,礼遇同宗的子弟也是应该的,所以说“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句子提示郑文公注意交往礼节和将来祸福的意味很浓,用“焉”字正是起到了这种语用效果。b句是对普通事件的叙述,不带有提示语气,所以用“之”指代前面的“介葛卢”。又如:

(32)a。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隐公四年》)

b。戊子,晋平公卒。郑伯如晋,及河,晋人辞之。(《昭公十年》)

c。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秦伯使辞焉,曰:“二三子何其戚也?寡人之从君而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岂敢以至。”(《僖公十五年》)

d。公子(重耳)降,拜,稽首,公(秦伯)降一级而辞焉。(《僖公二十三年》)

上面四例a、b两句都是对事件的陈述,比较客观,“辞”后带宾语“之”。c句秦国俘虏了晋侯,晋大夫要跟从晋侯到秦国来,秦伯不同意,并用言语来拒绝。“秦伯使辞焉”带有明显的提示语气:你们来干什么?何其戚也!d句秦伯为公子重耳赋《六月》,重耳认为秦伯这是以佐天子者命他,所以降阶拜赐;秦伯也降一级辞谢,认为自己不敢当。句子也带有明显的提示语气:秦伯非常注重礼节,也很尊重重耳。比较a、b与c、d句可知,句末“焉”具有“之”所无的提示意味。

我们在第二节提到了指代词“焉”和兼词“焉”的区别,认为指代词“焉”居于(准)宾语或补语位置,由于指代性较强,不能删除。上面各例的“焉”就是较典型的指代词。同时可以看到,不管是在补语还是在(准)宾语位置,“焉”字的使用都使全句含有一种提示的意味。不过这种提示意味更多的还是通过句法结构“VP焉”以及句子的句式义来表示的。但是语境上,“焉”作为指代词,由于指代的地方、人或事物前面已经出现,加上“焉”多在补语位置,游离于句子的主干结构以外,即使缺省,往往也不会影响句意的完整性。慢慢地,“焉”的语义冗余度就越来越高,从而造成它指代义的虚化。

此外,我们认为疑问代词“何”表义功能的多样性也对“焉”指代义的虚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古汉语中常多“何VP焉”句式,《左传》中也有很多,如前面所举例(10)~例(12)。又如:

(33)(颍考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隐公元年》)

(34)季梁止之(少师)曰:“天方授楚,楚之蠃,其诱我也,君何急焉?”(《桓公六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