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探戈的起源与发展音乐特征 > 第三章 探戈历史研究的总体认识(第1页)

第三章 探戈历史研究的总体认识(第1页)

第三章探戈历史研究的总体认识

这里要提到一种现象,探戈起源于拉普拉塔河流域,起初它在这个区域里是很不被重视的。探戈圈之外的人很难为之产生共鸣。直到探戈在巴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这种现象才有所改变。

但是公众依然对探戈秉持着冷漠的态度,其原因是大众阶层对探戈主题和相关知识一知半解,甚至完全轻视自己国家的所有文学。他们认为,自己不认识的都是不重要的。

可以看出探戈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缺少传播的原因,探戈所诞生的中下阶层并没有兴趣将探戈作为研究对象,而只是用来享受。他们完全有可能去分析探戈、推广探戈,但他们没有这么做,因为他们已经沉浸在其他文化领域里,相反探戈让他们失望,他们不去体会探戈的感觉,不去弄明白自己的语言,他们忍受了这种耻辱,也因此更加让人指责。阿根廷探戈舞蹈家伊巴尔古对这种认为不可争议的现象提出反驳:“探戈不是阿根廷人自己的,是诞生在城郊杂交的产物,并且还包含着热带的哈巴涅拉和虚假的米隆加的元素。”

探戈,作为一种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种历史的大众现象,已经处在一个无人理睬的境地。

基本概况

在回顾探戈历史的这趟列车上,应该从新的角度和最新版本的研究基础出发,以重新书写历史,为了更好地理解,有必要增加一些背景资料,可以看到探戈人文和音乐的起源和其他所有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很不一样的。

探戈在拉普拉塔河流域的一些城市里留下了悠久的痕迹,这种痕迹是从19世纪下半叶探戈的萌芽时期传播开来的,并延续至今。

在探戈漫长的历史痕迹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标志,并且很容易识别出来。有一些英雄式的人物,他们的名人效应通常会在大众阶层的心中燃烧起来。为了保持自己的声誉,他们创作出大量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作品的名字、简单的歌词片段和乐谱,以及最钟爱的班多内翁琴,均可以从他们设定的场景中体会出来。

在探戈的研究过程中,有很多真正的创作者并未在公众中产生知名度,未能在短时间内给人留下回忆,没有长期创作出好作品,但他们可能在某个历史片段中留下重要的痕迹,但之后却完全被忽略。这让我想起了埃尔维诺·瓦尔达诺(ElvinoVardaro),他就是这种现象最好的例证。

译者注

埃尔维诺·瓦尔达诺(1905年6月18日—1971年8月5日),阿根廷探戈小提琴家作曲家、探戈乐团指挥。他父亲给他起的这个名字,是抒情音乐情人的意思。20世纪20年代初,在非常年轻的时候他就是一名活跃的小提琴手。在探戈传统乐团百花齐放的几十年里,他从最初与马菲亚、菲尔伯、弗雷塞多、特洛伊罗再到后来与皮亚佐拉都有过合作。20世纪30年代初和奥斯瓦尔多一起组建过乐团,也曾于1944年在乌拉圭创建自己的乐团,但在阿根廷的传统乐团指挥大名单中却没有他的名字。尽管他创作了一些作品,如《他们叫你小提琴》(Tellamanviolin)、《心灵的呐喊》等,但几乎没有传世之作。

当然不能片面地以某些人物来分析探戈的历史,同样也不能以某些探戈作品来片面地分析探戈的真实性。在探戈的变革过程中,奥斯瓦尔多·普格列瑟的《回忆》(Recuerdo)问世于1924年,第二年此曲凭借其结构的创新改变了探戈在大众音乐中的地位,从作曲到作品的演绎,饱满丰富的旋律,多声部的和声效果,壮阔的变化,在当时的演出市场火了一把。

可以很客观地谈论《回忆》之前和之后的作品和演奏者。

关于这首探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得维的亚的一些咖啡馆或夜总会的老板们经常要求乐手们演奏这部作品,“《回忆》!《回忆!》……”乐团的班多内翁琴演奏者们总会先表示作品难度很大,但最后还是回答:“非常高兴,马上呈现……”

探戈在我们的大都市中留下很深的痕迹,可以从这些痕迹中观察到探戈真正发展起来的乐团,但也可以看出那些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以及他们的作品在探戈历史过程中只是冰山一角。

这些人取得成功了,露出了水面,也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作品。但在这水面底下,还有大量的创作者每天都在默默无闻地进行探戈创作,只有少数的创作者、少量的作品在海量的人群和作品中脱颖而出。在这些光鲜的名誉背后,还有成百上千的小提琴手、钢琴师和班多内翁琴演奏家一辈子默默地为探戈做贡献。是他们让我们认识了探戈的精神和它的美。

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探戈作品中乐谱并非是最重要的,决定探戈作品的并非仅仅是音乐,音乐之外的其他东西也可以来决定一首作品。他们的作品奠定了整个探戈历史在拉普拉塔河流域的根基。

两个“时代”的简要概述

在探戈的历史版图中,出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通常被称为“旧时代”和“新时代”。这是探戈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的命名。在阿根廷大众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个时期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历史遗产。

尽管从时间和历史上看,这两个“时代”已经被人认可,但时至今日,却依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明确的界限。

对于这种并未非常明确的划分,我们可以归咎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方面是缺乏系统性的探戈研究;另一方面,“新时代”的概念才刚刚开始推广。再者,探戈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分析。

但是,有些关键词已经成为了两个“时代”最重要的标签,赛巴蒂安·拉莫斯·梅吉亚、探戈之父安吉尔·维罗尔多(AngelVilloldo)、“意大利人”赫纳罗·埃斯博西托(Geo)、维森特·格列科(ViteGrieco)、汉森咖啡馆、《玉米》(ElChoclo)、《恩特里奥诺人》(ElEntreriano),这些人物、作品、地方和乐器均属于“旧时代”;对于恩里克·迪斯塞博罗(EosDiscépolo)、奥斯瓦尔多·普格列瑟、奥斯瓦尔多·弗雷塞多(OsvaldoFresedo)、特洛伊罗(Troilo)、夜总会、《一》(Uno)、《勃埃罗》(Boedo)、《马蕾娜》(Malena)等都属于“新时代”。这是采用一种简单的编年方式来对这两个“时代”进行的区别。

译者注

赛巴蒂安·拉莫斯·梅吉亚,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居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他是第一批将班多内翁琴引入探戈的音乐家。曾在1910年和卡洛斯·巴尔巴格拉塔组成了一个班多内翁琴二重奏。

格纳诺·埃斯博西托(1886年2月17日—1944年1月24日),班多内翁琴演奏家、吉他演奏家、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绰号:意大利人。是将阿根廷探戈带入欧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情妇》(Laperta)、《失望的爱人》(Amordesesperado)等。但他的作品由于年代较早,留存下来的录音质量都比较差。

维森特·格列科(1886—1924),作曲家、指挥家和班多内翁琴演奏家,是探戈“旧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第一位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被夜总会聘用的探戈音乐家。他和卡洛斯·加德尔私交甚好,为他创作了多首探戈,如《可怜的小宝贝》(Pobrecito)、《情妇很伤心》(Lapertaestátriste)、《阿根廷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灵魂》(Almapentina)。

汉森咖啡馆,1877年由德国移民胡安·汉森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巴勒莫区的巴尔梅拉斯大街(现在是萨米恩托大街)和菲盖鲁阿阿尔科塔大街交界处上开的一家咖啡馆,众多探戈历史学家一致认为这里是探戈的摇篮之一。这家咖啡馆在1912年被摧毁。有史料称,汉森咖啡馆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最早出现探戈舞蹈的场所。这里白天作为餐厅,晚上举办探戈舞会。当咖啡馆被摧毁时,安吉尔·维罗尔多为此写了一首纪念汉森咖啡馆的米隆加曲《街角》(Elesquinazo),胡安·达里恩佐演绎的版本至今依然是探戈舞会中最常见的米隆加舞曲之一。

维罗尔多在1903年创作的《玉米》是旧时代的代表曲目。当时,一些郊区贫穷的痞子常常是白天在家门口的空地上练习探戈舞步,晚上再到博卡区的妓院去勾引妓女。由于这些痞子的头发大都是金黄色的,与玉米粒的颜色很像,而玉米则是那时期布宜诺斯艾利斯人常吃的一种大杂烩里的主要配料。维罗尔多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玉米》。《玉米》的音乐出来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响,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音乐。随后有多个词作者为这首乐曲配词,但最终被公众认可的是1947年恩里克·迪斯塞博罗所作的版本。此版本的首唱者是黄金年代的“四大花旦”之一的里贝尔塔·拉玛尔凯(LibertadLamarque)为墨西哥电影《大赌场》演唱的。但最经典的演唱版本还是提塔·梅雷罗(TitaMerello)的版本。《玉米》被几乎所有的传统乐团演奏过,每种演绎风格都找到此曲的版本,笔者听过不下于70个版本。阿根廷人比较认可的主要是弗朗西斯科·卡纳罗乐团和胡安·达里恩佐乐团的版本。读者朋友可以在多米音乐中找到多个不同的版本。

《一》(Uno),这是一首被大量乐团演绎和改编的经典作品。1941年,作曲家马里奥诺·莫雷斯谱写了这首曲子,1943年恩里克·迪斯塞博罗填词,当年成为电影《夜的尽头》(Elfindelanoche)的主题曲。当年阿根廷时任总统拉蒙·卡斯蒂罗禁止此片上映,1944年11月1日阿根廷民众才看到这部电影。

马蕾娜是一个神秘的女子。1941年,词作家曼西将《马蕾娜》的歌词交给了卢西奥·德马雷(Luare),后者看了词之后15分钟内便神速地写完了曲子。当年由德马雷的乐团首次演奏,但1942年才由特洛伊罗录制成唱片,从此成为探戈世界里最神秘的曲目。曼西的名字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红得发紫,一个简单的女性名字却成为一首被广为传唱的探戈歌名,人们肯定会问,马蕾娜是谁?从歌词中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唱探戈的歌手,但到底是谁至今仍然是个谜。有个比较流行的版本是当年曼西出游巴西时听到一个叫作马蕾娜的女子在唱探戈,曼西认为这是他听过的唱得最好的女歌手,于是热恋上了她。但当时的马蕾娜已经和一名墨西哥歌手结婚,并育有两子。据悉,马蕾娜1915年出生在圣菲省,但在圣保罗长大。1960年去世时,她的孩子将她尸体送回布宜诺斯艾利斯,埋在查卡利塔公墓里。另有一个版本则认为,马蕾娜是大胡子的另一个情人,2013年年底去世的另一位探戈女歌唱家内利·奥马尔(NellyOmar),后者也曾在多个场合承认她就是马蕾娜。但也有人说,根本就没有马蕾娜这个人,她只是一个女性符号而已。

但这使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因为确定划分两个“时代”的标准一直存有争议,于是也出现了一些惊喜,有些原本属于“新时代”的人物和作品在时间上看却属于“旧时代”。1930年,埃尔内斯托·蓬西奥(EroPonzio)还在以“旧时代”的方式拉小提琴。但往前十年,埃尔维诺·瓦尔达诺、胡里奥·德·卡罗(JulioDeCaro)、卡耶塔诺·普格里西(oPuglisi)、曼里奥·弗兰西亚(ManlioFrancia)以及阿赫希拉奥·菲拉萨诺(AgesilioFerrazzano)就曾在探戈中开创了用小提琴演奏的传统方式,但这些人当时还属于“旧时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