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探戈的发展史 > 第五章 演绎风格(第3页)

第五章 演绎风格(第3页)

在探戈发展的不同阶段,乐团中曾出现过很多中乐器,但最终只有一小部分保留下来,另外一部分只是作为尝试,例如竖琴和颤音琴在弗雷塞多的乐团中出现,布宜诺斯艾利斯八重奏乐团也出现了电子吉他。大提琴在1917年爱德华多·阿罗拉斯的小乐队中首次出现,由“德国人”弗里兹演奏,之后也加入了罗伯特·菲尔伯和佩德罗·马菲亚的乐团,1942年起,从奥斯瓦尔多·弗雷塞多、阿尼巴尔·特洛伊罗的乐团开始,以及之后那些带有变革色彩的乐团都将中提琴和大提琴纳入旗下,并且都强调了歌唱演员的作用。

图5-6卡洛斯·迪萨利

译者注

卡洛斯·迪萨利是阿根廷著名的探戈指挥家、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指挥的乐团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阿根廷探戈的黄金时期被誉为五大乐团之一。迪萨利是阿根廷探戈史上少数既指挥又弹钢琴的大师。他是钢琴天才,但从他的音乐中可以听到钢琴永远不是主旋律。他的音乐是叙述般娓娓道来,平静且不缺乏**,他将看似简单的探戈旋律和节奏结合得登峰造极,他的作品没有胡安·达里恩佐的铿锵有力,也没有阿尼巴尔·特洛伊罗那样豪迈霸气,但他的音乐作品还留有他的引路人奥斯瓦尔多·弗雷塞多的影子。在阿根廷探戈的音乐长河中,迪萨利的音乐不是最**澎湃的,但一定是最光彩绚丽的。

卡洛斯·迪萨利1903年1月7日出生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巴伊亚布兰卡市,大师的生命很短暂,于1960年1月12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逝世,享年仅有57岁。

他父亲米歇尔·迪萨利是意大利人,和第一任妻子生育了三个子女,安娜、玛利亚和安东尼奥。妻子因病去世后,老迪萨利带着孩子们移居到乌拉圭,短暂停留后来到拉普拉塔河对岸的阿根廷,最后定居在巴伊亚布兰卡。

在阿根廷,老迪萨利和萨拉菲娜结婚,生育了六个孩子。卡洛斯在九个孩子中排行老八,他和弟弟洛克是在全家移居巴伊亚布兰卡市之后出生的。老迪萨利在圣马丁街44号经营一家枪械店,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如今叫伊里戈延街)上还有一套房子,那里是他们的家。老八出生时的名字是卡耶塔诺,到了唐博斯科学校读小学时才将名字改成卡洛斯。卡洛斯从小就在一个充满音乐的家庭里成长,他的七哥多明戈是当地威廉姆斯音乐学院的音乐教师,六哥尼可拉斯则是当地有名的男中音,弟弟罗盖和卡洛斯都是钢琴家。

卡洛斯·迪萨利在他哥哥从教的音乐学院学习音乐,主攻古典音乐。他喜欢钢琴,5岁时就开始向往布宜诺斯艾利斯。他从巴伊亚布兰卡的留声机和咖啡厅里听到了美妙的探戈旋律,他的钢琴天赋在哥哥的熏陶之下也逐渐表现出来。13岁时,他在哥哥的推荐下加入了一家说唱剧公司,并跟随公司在多个省份参加流行乐和探戈的短暂巡演。随后几年,他在离家不远的圣罗萨市一家咖啡厅和一家播放无声影片的电影院弹钢琴,这两家都是他父亲的朋友马里诺·曼纳拉的产业。迪萨利的音乐天赋在十几岁时已经得到充分展现。1919年,他重回故乡巴伊亚布兰卡,组建了他的第一支探戈乐队,在当地的主干道布宜诺斯艾利斯大街上的一家咖啡厅演出。

1932年,迪萨利创作了他人生的第一首探戈曲《思念》(‘Medita),带着《思念》在弟弟洛克的陪同下进军他梦寐以求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初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头几年,迪萨利的探戈艺术之路颇为颠簸。他先找到了他的亲戚,音乐家阿尔贝里科·斯帕拖拉(AlbericoSpatola)。斯帕拖拉当时是布宜诺斯艾利斯警察乐团的团长,在他的介绍下,迪萨利加入了班多内翁琴演奏家安塞尔莫·艾埃塔(Aa)的乐队。第二年,迪萨利结识了誉有“指弹之王”的小提琴家胡安·佩德罗·卡斯蒂洛(Juaillo),并加入他组建的乐团当钢琴师。但不久后他又和阿勒杭德罗·斯卡皮诺(AlejandroSo),以及女歌手奥利达·柏赞(OlindaBozán)组成了三重奏,斯卡皮诺是经久传奏的经典作品《卡纳洛在巴黎》的作者,这首作品被多位探戈大师改编过,但笔者在迪萨利的曲库里找不到他改编的作品。

尽管迪萨利的艺术初期之路颇为颠簸,但无人能埋没他的音乐才华,他也得到了多位音乐大师的赏识。在小提琴演奏家何塞·佩科拉(JoséPécora)的引荐下,他认识了当时已名声显赫的奥斯瓦尔多·弗雷塞多(OsvaldoFresedo)。当时弗雷塞多正在组建他的新乐团,迪萨利应邀作为乐团的钢琴手。弗雷塞多是迪萨利一生的导师和挚友,迪萨利的探戈创作之路受到他很大的影响。有评论称迪萨利的音乐总能找到弗雷塞多的影子,迪萨利在20世纪50年代末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没有弗雷塞多就没有迪萨利。为了感谢恩师,1927年迪萨利为弗雷塞多创作了一首名为《老舞棍》(MilongueroViejo)的作品,“milonguero”一词在被认为对探戈艺术大师的最高褒奖。此曲也成为迪萨利的代表作之一。

1927年,迪萨利组建了他的第一支正规探戈六重奏乐队。何塞·佩科拉和大卫·阿布拉姆斯基(DavidAbramsky)作为提琴手,塞萨尔·基恩佐(zo)和蒂托(TitoLandó)演奏班多内翁琴,阿道夫·克劳斯(AdolfoKraus)演奏大提琴,迪萨利弹奏钢琴兼指挥。乐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不同的咖啡厅演奏。1928年12月26日,乐团和胜利唱片公司正式签约。这个日子对迪萨利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它意味着迪萨利已经摆脱了流浪的状态,有了正式的工作。到1931年,这支六重奏乐队为唱片公司录制了48首作品,此外他们还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各大咖啡厅及夜总会演奏。当时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文化电台经常播放乐队演奏的作品。

迪萨利在指挥时喜欢带着黑色墨镜,而这一嗜好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1930年,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家名为“萌芽”的咖啡厅演出时,其中一名老板就认定迪萨利有疾病,双方因此产生了冲突。迪萨利愤怒之下离开“萌芽”,甚至带着乐队离开布宜诺斯艾利斯,回到他的故乡巴伊亚布兰卡,在当地一家名为“中央”的咖啡厅,迪萨利又挥起指挥棒。

1932年,歌手安东尼奥·勒森德(AntonioLesende)加入乐队,成为乐队的第一个长期歌手。此后一两年内,乐队名气不见起色,迪萨利选择离开,往北游居到圣菲省的罗萨里奥市,并与当地的班多内翁琴手胡安·坎巴雷利(JuanCambareri)组成小乐队。此间原来他组建的乐队继续在各地演奏,名字依然是迪萨利,直到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诺威尔第咖啡厅的固定驻演乐团之后,才将名字改为诺威尔乐团。1935年,前队友邀请迪萨利重新加入乐团,但他只是短暂地代替生病的钢琴手里卡多·卡纳塔罗。

1938年年底,为了第二年年初在世界广播电台演奏,迪萨利重新组建乐团,成员如下:钢琴兼指挥:卡洛斯·迪萨利,提琴:罗贝尔托·吉萨多(Ruisado)、安吉尔·戈伊科埃切阿(AngelGoicochea)和阿道夫·佩雷斯(AdolfoPérez),班多内翁琴:罗贝尔托·吉亚尼特里(Ryanitelli)、多明戈·桑切斯(DomingoSánchez)和罗贝尔托·米蒂铁里(RobertoMititieri),低音提琴:多明戈·卡普罗(DomingoCapurro),主唱:伊戈纳西奥·穆里洛(Ignaurillo),随后被罗贝尔托·鲁菲诺(RobertoRufino)替代。

1938年12月11日,乐团新出的唱片再次印上了胜利唱片公司的标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迪萨利作曲,埃克托·马尔科(Héarcó)作词的经典曲目《宝贝》(),这首作品讲述的是一名女子对出轨的男友的拷问,希望用自己的真心让他回心转意。舞会的DJ们比较偏爱鲁菲诺演唱的版本。

在此后的十年里,迪萨利与阿尔贝托·波德斯塔、豪尔赫·杜兰以及奥斯卡尔·塞尔帕等歌手合作,但迪萨利-鲁菲诺组合无疑是20世纪40年代最有名气的组合之一。这十年是迪萨利一生中最辉煌的十年,他不停地创作,指挥乐团演奏,得到广泛认可。1949年,迪萨利遇到一些商业纠纷再次选择隐退。1951年11月再次出山,到1954年期间共录制了84首乐曲。主要与塞尔帕和马里奥·波马尔合作。当年,迪萨利再次签约胜利唱片。随后四年录制了14张唱片。

1953年年中的一个夜晚,迪萨利乐团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弗洛雷斯俱乐部的舞会上演奏,舞会结束前,有不少人大喊迪萨利就是一位探戈先生。一周之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迈布街555号的世界电台,“探戈先生”的称呼传播到全国各地。从此探戈先生就成了卡洛斯·迪萨利的别名。探戈先生这一称呼是对迪萨利的音乐旋律以及对他的作曲精神的最高崇敬,在他的指挥棒下,乐器之间细腻极致的配合,颠覆了坊间流传的传统探戈和先锋派之间的矛盾。

译者注

奥斯瓦尔多·普格列瑟(1905年12月2日—1995年7月25日),阿根廷探戈代表人物之一,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1955年11月,普格列瑟作为阿根廷政府特使率乐团访问中国,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且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专场探戈音乐会。他也是第一位将阿根廷探戈带入中国的阿根廷人。

普格列瑟出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克雷斯波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科连特斯大街和奥尔提斯大街交界处有一个小广场,矗立着普格列瑟身穿西装的雕像,背后是传统乐团雕像。但凡被矗立雕像的,在阿根廷历史上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普格列瑟在阿根廷的历史地位可见非凡。

奥斯瓦尔多的出生地离这个小广场不远。他父亲是一位鞋匠,也会吹笛子,他的两个哥哥都会演奏小提琴。最初他父亲引导他走声乐的道路,同时也跟着他的两个哥哥学习小提琴,但当他在离家不远的音乐学院学习时,发现自己喜欢的还是钢琴,他父亲还是勒紧腰带给他买了一架非常昂贵的钢琴。1920年,当奥斯瓦尔多只有15岁,他和班多内翁琴演奏者多明戈·法伊拉克和小提琴手阿尔弗雷多·费里托组成三重奏,在一家名为“母猪”的咖啡馆演奏探戈。

1921年,普格列瑟进入阿根廷第一位女性班多内翁琴演奏家弗兰西斯卡·贝尔南多纳(别名帕基塔,1900年—1925年)组建的乐团当钢琴手,乐队中的小提琴手埃尔维多·瓦尔达诺,他和普格列瑟就是在此认识的。科连特斯大街1537号非常著名的多明戈斯咖啡馆就是这支乐团演奏的地方。1925年,只有25岁的帕基塔病逝,随后这家24小时经营的咖啡馆也倒闭了。作曲家安吉尔·达格斯提诺(Aino)以咖啡馆的名字写下了一首非常经典的探戈曲。

1926年,普格列瑟和达尔瓦诺一起加入佩德罗·马菲亚的传统乐团,乐团开始全国巡演,两人的名气也显露出来。1929年,两人组建了用他们的姓氏组合在一起的乐团,然而好景不长,因经济问题乐团很快就解散了,更遗憾的是没有录制过一首探戈。但是,年轻的班多内翁琴手阿尼巴尔·特洛伊罗却在他们的乐团中首次展现了才华。

20世纪30年代,普格列瑟和不少音乐家合作过,但基本上都是德卡罗风格的人物,如佩德罗·劳伦茨、米歇尔·卡罗等。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很多著名的咖啡馆和夜总会驻演。直到1939年8月11日,他组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支乐团。经过一年的重新组合,第二年普格列瑟传统乐团也成定型,从社区的咖啡馆到著名的“世界电台”。1943年,普格列瑟乐团发行了第一张唱片。随后,当歌手阿贝尔托·墨兰加入乐团之后,普格列瑟的戏剧性色彩的风格更加鲜明。墨兰悲情性感的声音迷倒了众多女性。直到1995年,普格列瑟一共组建的乐团不少于10支。

图5-7奥斯瓦尔多·普格列瑟

普格列瑟以其极具戏剧性的风格奠定了他在黄金年代的地位,他和达里恩佐、迪萨利和特洛伊罗四人各自组建的乐团并称黄金年代的四大乐团。普格列瑟戏剧性的风格对之后先锋派的代表人物皮亚佐拉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首曲子创作于1924年,官方版本的作曲是奥斯瓦尔多·普格列瑟,当年奥斯瓦尔多只有19岁,尽管已经开始演奏探戈,但学界认为此时的奥斯瓦尔多还很难创作出如此伟大的作品。于是就此曲的作者流传出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回忆》的作者是奥斯瓦尔多的父亲阿道夫·普格列瑟,作为长笛演奏者,此时的阿道夫已经是一位资深探戈人,但阿道夫却把作品赠与儿子,或者说是父子两人共同的作品。

第二个版本,认为这部作品的作曲者应该是奥斯瓦尔多的哥哥维森特·普格列瑟。维森特和他的父亲阿道夫关系非常恶劣,其原因是因为儿时的奥斯瓦尔多非常瘦弱多病。维森特认为弟弟的病是由父亲引起的,因为他看不惯父亲经常在外面招惹女人,而且经常喝得烂醉才回家,并且弟弟出生后留下了后遗症。当父子两人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维森特离家出走,放弃了家庭,放弃了他的小提琴事业,独自一人前往阿根廷的南部,留下的只有对家庭的回忆。最后一无所有的维森特在银海市去世。

对于很多人来说,包括费雷尔本人也认为这种猜测很无聊,但无论如何猜测,都无法否认这部作品成就奥斯瓦尔多·普格列瑟的明星地位的重要作用。早期的奥斯瓦尔多一直回避谈论《回忆》的创作问题,直到晚年再被提起时,他才说是自己创造的,是为了纪念当时在“母猪咖啡馆”一起演奏的那些小伙伴,但创作时征求过父亲的意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