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文学史上册思维导图 > 二堂吉诃德(第1页)

二堂吉诃德(第1页)

二、《堂吉诃德》

1605年,长篇巨作《堂吉诃德》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一年内再版六次,一月之内出现了三个盗印版。1614年一个化名作者出了一部伪《堂吉诃德》,对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恶毒攻击,以诋毁作品的社会影响。塞万提斯愤慨万分,带病赶写续集,于1615年出版《堂吉诃德》第二部。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在前言中,作者称:他写这部作品是为了“攻击骑士小说”,“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在官方的倡导下,当时的西班牙骑士小说十分风行,且在很长时期内占据了文坛的统治地位。这种骑士小说以虚构的情节、幻想的冒险故事取悦读者,歌颂骑士精神,美化骑士制度,是一种封建性文学。针对这一时弊,塞万提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仿效骑士小说的形式创作出了《堂吉诃德》。

全书的故事由堂吉诃德的三次冒险游侠经历构成。主人公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拉·曼却这个地方的一个穷绅士,时年50来岁。他喜读骑士小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以致满脑子都是魔术、比武、恋爱、痛苦等荒诞不经的故事。他想入非非要去做书中那样的游侠骑士——周游天下,建立千古不朽的功勋。于是,他穿着一身祖先留下的破烂生锈的盔甲,手持长矛,骑着一匹叫作“洛提南特”的瘦马,悄悄地离开村子外出冒险。按照骑士故事的套路,除了有名马外,作为一个骑士,还得有一个意中人,他便把邻村的一位农家姑娘命名为“杜尔西内娅”——意思是“甜蜜温柔”。堂吉诃德认为他的意中人杜尔西内娅是绝代的佳人、娇美的公主,立志终身为她服务,为了她“冒大险,成大业,立奇功”。完全失去现实判断而沉入漫无边际幻想中的堂吉诃德,漫游路上闯了许多祸,吃了很多亏,闹了许多笑话,“挨够了打,走尽背运,遍尝道途艰辛”。直到临死的时候,他才清醒过来。他悔恨地对他的侄女说:“我从前成天成夜读那骑士小说,读得神魂颠倒,现在知道那些书都是胡说八道,只是如今悔之已晚!”他因此立下遗嘱——要他的侄女嫁给一个从未读过骑士小说的男人,否则,就取消她的继承权。

小说通过堂吉诃德曲折离奇的漫游,全面地展示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有力地批判了腐朽的骑士制度,深刻揭示了西班牙王国日益衰落的趋势,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向往自由生活的人文主义思想。

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内蕴丰富的复杂形象,既充满喜剧性,又不无悲剧性。

堂吉诃德是一个丧失了现实感受能力的人,其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就是耽于幻想、脱离实际。当时的西班牙和欧洲社会,资本主义开始兴起,封建社会已经衰落,过去的骑士制度和骑士道德在新的时代已经变为陈腐的东西,但他对此非但缺乏清醒的认识,反而将其奉若神明,狂热地崇拜赞美。他曾不厌其烦地向人们宣传,“不恢复骑士道的盛世是个大错”,“骑士在这个时代比什么都要紧,应该永远传下去”。[2]在他眼中,现实已被骑士幻象世界所取代,所以他把客店当城堡,把店主当长官,把妓女当贵妇,把修士当强盗,把商人当成游侠骑士,把苦役犯当成受害的骑士,把风车幻化成作恶多端的巨人,把绵羊臆想为军队……观念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堂吉诃德成了一个既荒唐又愚蠢的人,从而决定了其思维与行为的喜剧性。

应当指出的是,就企图恢复骑士制度与骑士道德的目的来说,堂吉诃德与当时西班牙的统治者有着本质的不同。统治者乃是出于自己的利益和要求,为了维护行将崩溃的封建统治;而堂吉诃德则是想借骑士制度、骑士道德来扫尽人间的不平。这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世道人心一年不如一年了,建立骑士道就是为了扶助寡妇,救济孤儿和穷人”“老天爷特意叫我到这个世界上来,实施我信奉的骑士道,履行我扶弱除强的誓愿。”就此而论,人们无法否认堂吉诃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且其理想的基础是人道主义——在当时也就是人文主义。他向往人文主义的“黄金时代”——古希腊时代,反对压迫,热爱自由。在他看来,“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作奴隶未免残酷”。他不愿做公爵的“座上客”,因为那将失去自由;离开公爵府后,他在广阔的田野上情不自禁地对桑丘说:“桑丘啊,自由是天赐的无价之宝,地下和海底埋藏的财富都比不上。自由和体面一样,都得拿性命去拼,不得自由而受奴役是人生最苦的事。”作者在描述堂吉诃德一系列荒唐行为时,反复强调他把铲除人间罪恶、解救落难者作为自己的天职。他心中的计划是扫除暴行、伸雪冤屈、改革弊端。为了这个信念,他不顾酷暑炎热和饥苦劳顿,路见不平,拔枪相助,虽屡战屡败但毫不气馁,即便被人削掉耳朵、打落牙齿、击断肋骨也无怨无悔。含辛茹苦却在所不辞,屡遭挫折却百折不回,这种对理想的执念与追求理想的坚毅,赋予堂吉诃德这一形象以庄严的崇高感。

堂吉诃德的愿望是美好的,理想也是崇高的,但他想借助骑士制度、骑士道德来实现,这就构成了其目的与手段的巨大矛盾或悖论,因此,堂吉诃德把自己的愿望付之于实际行动时,总是屡遭失败,好心办坏事。例如,他救了被主人绑打的牧童,可在其离开后,牧童反遭更重的毒打,因而牧童第二次碰到他时便不客气地骂他“但愿上帝加祸给你老人家,以及所有天下游侠的骑士”。堂吉诃德释放了苦役犯,反挨了苦役犯的乱石击打。还有,他冲散送葬的行列,说是要为死者报仇,结果把一个无辜教士的腿给打折了,那教士向他诉苦说,“我原先好好的一个人,给您弄成跛子,一辈子也站不平了,您为人除害,却害苦了我,叫我终生受苦。”

堂吉诃德充满喜剧性的行为之下,总是潜隐着一份令人喟叹的悲剧性底色。堂吉诃德的整个游侠经历既是一个大喜剧,又是一个大悲剧。喜剧性的一面,表现为他身上那来自于骑士小说的骑士精神的落后与陈腐,这是作为骑士的堂吉诃德;悲剧性的一面,则表现为其自由思想与正义理想的庄严与崇高,这是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堂吉诃德。喜剧性和悲剧性的矛盾统一,造成了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堂吉诃德不仅是可笑的,而且是值得同情和敬佩的: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一个具有基督式博爱精神的人文主义者,一个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理想主义者。

作品中与堂吉诃德既矛盾对立又相辅相成的另一重要人物桑丘,乃16世纪西班牙农民的典型形象。堂吉诃德是一个追怀过去又憧憬彼岸的理想主义者,而桑丘则是一个执着于现实利益、追求世俗享乐的功利主义者。在作品中,他不时站在现实的一边对堂吉诃德的“荒唐”行为报以嘲笑,这就形成了他们两人之间一幻一真、一虚一实、一愚一智、一热一冷的对立关系。他跟随堂吉诃德出游,原初动机并不是想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和“恢复骑士道盛世”,而是想谋个一官半职——当个“总督”之类。小说通过桑丘的清醒与理智,去映衬堂吉诃德的痴顽与荒唐,从而既使得“滑稽模仿”意图指导下的骑士文体叙事得以层层推进与展开,又使得这种叙事与原本的骑士小说拉开了距离。堂吉诃德把风车当巨人时,桑丘明确告诉他那不是巨人而是风车,他却仍一意孤行大动干戈;堂吉诃德把羊群当军队时,桑丘明明提醒他前面来的是羊群而非军队,他却硬是冲了进去一阵乱砍乱劈……在此等情形下,桑丘对堂吉诃德的行为无疑与现实中的人一样,是投之以嘲弄的眼光的;这位“智者”的不时“点拨”,使得读者对堂吉诃德的痴顽与荒唐愈发心领神会,小说的讽刺性与喜剧性效果也因此大大增强。

塞万提斯对文艺复兴后期欧洲普遍存在的道德危机与社会矛盾有自己清醒的认识。在物质欲望刺激下,个性解放所导致的道德失范和享乐主义,显然是文艺复兴前期以原欲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生活原则在现实中的一种极端化表现。中世纪教会的禁欲主义无疑应当解除,但个性主义的极端膨胀明显不符合人的理性本质。塞万提斯不像前期人文主义作家那样乐观浪漫**澎湃,而是在冷静的沉思中重构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他通过堂吉诃德这个以宗教人本主义为本质特征的形象,对放纵原欲、个性膨胀的社会现状既做了善意、温和的批评,也给予了一定的肯定。这种肯定,主要通过桑丘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总体来看,作者对堂吉诃德和桑丘都持肯定性态度,但肯定的重心显然在堂吉诃德一边。而这两个人物的结合,才全面地表达出了塞万提斯的人文主义思想。

《堂吉诃德》代表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它继承并发展了西班牙骑士小说和流浪汉小说的叙事技巧,从而开创了欧洲现代长篇小说的先河。

《堂吉诃德》在结构上明显具有流浪汉小说的特点,但不乏新的丰富和发展。小说吸取流浪汉小说的长处,采用了主人公游历为线索、大故事串小故事的结构方式,但作品写他们的三次游侠经历,每次都有新的内容;且随着中心情节的展开,叙事基于主人公的奇特性格不断旁枝斜出,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荒诞故事。总体来看,叙事线索虽单纯,但故事却妙趣横生,绝无单调乏味之感。作品中出现了七百多个人物,有农民、医生、流浪汉、牧羊人、理发师、马夫、妓女、江湖美人,也有公爵、知识分子等,几乎无所不包,表现了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容。

《堂吉诃德》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来描写人物的行侠故事,这使得作品在整体上具有讽刺与幽默的基调。不同于意大利作家薄伽丘那种撕破一切伪装的辛辣锋利,也不同于法国作家拉伯雷那种嬉笑怒骂、尖刻泼辣的粗犷恣肆,塞万提斯对被讽刺对象往往是“怒其不争”的责备。因为涵纳着深沉的同情,讽刺往往是善意的、委婉的。这样的笔调,与作品主人公那种悲剧性与喜剧性相融合的独特内质相得益彰。

擅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乃《堂吉诃德》另一鲜明的艺术特色。几乎在所有方面,堂吉诃德和桑丘这两个主要人物都彼此映衬相辅相成。在外在形象描写上,前者瘦且长,后者矮且胖;前者骑瘦马,后者骑矮骡;在思维方式上,他俩也截然不同,一个糊涂,一个清醒;在思想观念上,一个既有骑士精神又有人文主义的崇高思想,目标远大,另一个则小农思想严重,贪图实利,眼光短浅。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这两个人物显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在语言上,作者大量运用西班牙民族语言——尤其是许多生动活泼的民间语言,摒弃了以往文学语言的贵族色彩。在桑丘的谈吐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充分。这个形象本身来自民间,他的话语中有许多民间的谚语、格言,常常是他一开口,就妙语连珠,这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很大作用。

思考题:

1。除《堂吉诃德》外,塞万提斯还创作了哪些作品?

2。如何理解堂吉诃德形象的喜剧性?

3。如何理解堂吉诃德形象的悲剧性?

4。《堂吉诃德》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5。与其他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相比,塞万提斯的思想与创作有什么独特之处?

原典选读

《堂吉诃德》(节选)

(西班牙)塞万提斯

第八章

骇人的风车奇险;堂吉诃德的英雄身手;

以及其他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这时候,他们远远望见郊野里有三四十架风车。堂吉诃德一见,就对他的侍从说:

“运道的安排,比咱们要求的还好。你瞧,桑丘·潘沙朋友,那边出现了三十多个大得出奇的巨人。我打算去跟他们交手,把他们一个个杀死,咱们得了胜利品,可以发财。这是正义的战争,消灭地球上这种坏东西是为上帝立大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