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文学史上册电子版 > 二哈姆莱特(第1页)

二哈姆莱特(第1页)

二、《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也是莎士比亚一生创作最高成就的体现。剧中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取材于1200年的丹麦史。在莎士比亚之前,这个故事多次被人改编为当时流行的复仇剧,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则点铁成金,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推陈出新,成为欧洲戏剧史上的一大奇观。

《哈姆莱特》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乃至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带来的是思想的大解放,进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然而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时值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更多地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当时充满隐患和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该剧一开始就描写了丹麦动乱不安的社会局面。人们普遍感到“世界的末日到了”。克劳狄斯为权势所**,私欲的洪水冲垮了理智的堤坝,以杀兄之暴行,夺取王位,霸占嫂嫂,又以奸诈的手段企图置王子哈姆莱特于死地。克劳狄斯是一个为欲火吞噬了仁慈之心的奸雄,一个贪婪的利己主义者,一个丧失了理性的冒险家。在克劳狄斯的周围,王后乔特鲁德在丈夫死后“两个月,便不顾当时禁止叔嫂通婚的道德约束,委身于克劳狄斯”,“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的衾被”。哈姆莱特昔日的朋友,有的也成了克劳狄斯的密探。大臣波洛涅斯趋炎附势,为了保护个人的既得利益,世故圆滑,毫无是非曲直之心。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欲火炎炎地窥视着丹麦的局势,随时准备夺取丹麦的王位,侵吞邻国的领土。一个为个人私欲所驱使的世界,自然会将上帝的仁爱踩在脚下。难怪哈姆莱特说,“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荒芜”“莠草”“牢狱”等,这些都告诉人们,失落了上帝,而魔鬼却活着,世界变成了“冷酷的人间”,变成了理性精神丧失的荒原。这样一个面临信仰危机的“颠倒混乱”的时代,正是文艺复兴后期英国乃至欧洲社会的真实写照。莎士比亚在剧中通过对“颠倒混乱”的人的生存环境的描绘,不仅揭露和批判了当时英国乃至欧洲的社会现实,而且指出了一味强调个性解放所带来的欲望放纵对社会和人的危害性;在对“颠倒混乱”的社会表现出深深忧虑的背后,流露着作者对理性、秩序以及新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呼唤。

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表现出的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他是丹麦的王子,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那时,他把世界看成是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他认为,“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顶壮丽的帐幕”,是“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特别为文学史家所称道的是哈姆莱特关于人的一段精彩议论: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19]

这种议论,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说明哈姆莱特曾经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正是这种乐观思想,使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作如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父亲是理想的化身,母亲是爱的象征,父亲和母亲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能使这种结合得以实现和存在的世界自然是“美好的花园”。那时的哈姆莱特是“快乐的王子”。然而,这种美好的世界在《哈姆莱特》一剧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人们噩梦不断,惶惶不可终日。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枯萎凋零,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在昔日理想被击碎的情况下,他一方面激愤地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另一方面又深入地思考与研究生活于其间的人,进而对世界和人的看法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负载万物的大地,这座美好的框架,只不过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至于人,“在我看来,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虽然我从你现在的微笑中,我可以看到我在这样想。”可见,严酷的现实,已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亦即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使他在精神上成了一个失落了信仰而对未来无所寄托的“流浪儿”。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或延宕),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

哈姆莱特在鬼魂那里得知了父王猝死的原因同时还接受了复仇的任务,却迟迟不付诸行动,表现出行为上的拖延和犹豫,使这一形象显得复杂而深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是由于他所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作为新兴力量代表的哈姆莱特还不能胜任“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因而他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但毋庸置疑,哈姆莱特的犹豫绝不只是因为敌手的强大使其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更是因为他一直在进行着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哲理玄思——涉及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等形而上的问题。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认识到,人并不像人文主义者所颂扬的那样如神一般圣洁,相反,人的情欲在失去理性规范的制约后会产生无穷的恶,社会也就趋于“混乱”。在理想幻灭后的哈姆莱特看来,人的心灵是阴暗污浊的,人在本体意义上是丑恶的。克劳狄斯是十恶不赦的魔鬼,王后的堕落也是由于无法克制自身的情欲。奥菲利娅同样也不例外,因为,“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使一个中年妇人(即王后)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动,那么青春在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吧。当无法遏止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呢。”因此,奥菲利娅尽管看上去“像冰一样贞洁,像雪一样纯洁”,但“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在情欲逼来时,她也会像王后一样“脆弱”,所有的女人都一样。哈姆莱特不仅看到了他人心灵的丑恶,而且也看到了自己的心灵同样是黑暗的。他说,“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因此,在他眼里,所有的人“都是十足的坏人”,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的本性”,世界也正因此成了“牢狱”和“荒原”。

哈姆莱特对人的这种认识是偏激的和悲观的,但却蕴含着历史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概括性,因为这实际上隐喻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个性解放的口号下人们为所欲为、一味放纵情欲所带来的社会罪恶。正是对人的问题的这种思考,使得哈姆莱特的言行越来越游离于为父复仇的宗法责任和“重整乾坤”的社会责任之外,越来越脱离历史现实的轨道而直逼无意义、无目的的存在本身。面对这样的本原性思考,复仇也就无足轻重了。而且,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么,他为父复仇、“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任务就不只是对付一个克劳狄斯那么简单。而完全消除人身上的恶,也就等于否定了人的现实存在,那么“重整乾坤”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人生也就成了没有结果的虚无。既然人生无意义,哈姆莱特又觉得不如“早早脱身而去”,“谁愿意负着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于是他想到了自杀。然而,一想到死后不仅要坠入一片虚无的世界,而且灵魂得不到安宁,这又使他心头升腾起对死亡的莫名恐惧。于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个经久不绝的痛苦的声音,就在他的灵魂深处奏响了。迷惘、焦虑、惶惶不安的情绪和心态,笼罩在哈姆莱特复仇的过程中,也就有了他行动上的犹豫和延宕,使他成了“思想的巨人”与“行动的矮子”。可见,哈姆莱特的延宕不仅是出于找不到复仇方法时所产生的矛盾心理,而更是他感悟到人之渺小、人之不完美、人生之虚无时那迷惘与忧虑心态的外现。通过对哈姆莱特此种复杂心态的揭示,莎士比亚对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做了象征性的表述。哈姆莱特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关于人性复杂、人性悖谬的思想,成了近代以来欧洲文学关于人的问题思索的基本指向。

《哈姆莱特》在艺术上也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首先,在人物塑造上,《哈姆莱特》着重通过对人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莎士比亚的悲剧以描写人及人的自然本性为核心,在戏剧冲突的建构上,并不像古希腊悲剧那样主要表现人与外部自然力(“命运”)之间的冲突,而是表现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理智、信念与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这就构成了内与外双重矛盾冲突;而人与人之间的外在冲突在根本上又起因于人的内在精神与心理因素的差异性,外在冲突的展示最终是为揭示心灵内部的冲突服务的,因此,莎士比亚的悲剧在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掘上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哈姆莱特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极富艺术魅力的典型形象,其魅力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一形象心理蕴含的丰富性。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是随着为父复仇的戏剧情节逐步展开并激化的,而复仇的外在冲突又逐渐让位于内心冲突,从而揭示出犹豫延宕的本质特性。他心怀理想并对现实的丑恶感到失望甚至悲观;向往人性的善却又深信人自身有恶的渊薮;想“重整乾坤”却因人性之恶的深重而感到回天无力;觉得人生无意义但又对死后世界充满恐惧;爱奥菲利娅和母亲乔特鲁德又怨恨她们的“脆弱”……这一系列的内心冲突描写,既显示了主人公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又展现出其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在此前的欧洲文学史上,还不曾有任何一个作家塑造出内心世界如此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使欧洲文学在人物心理开掘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出于展示人物心灵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莎士比亚十分善于运用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段,《哈姆莱特》在这方面历来受人称道。内心独白可以把隐藏在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和欲望等多层次地展示出来。哈姆莱特的多次独白,就表达出他对社会与人生、生与死、爱与恨、理想与现实等方面的哲理玄思,披露出他内心矛盾、苦闷、困惑、迷惘和恐惧等多方面的心理内容,有效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他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十分准确地传达出了他当时的矛盾心态,是他犹豫延宕性格的一个典型例证。这样的独白哲理性强,富有艺术感染力。

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在《哈姆莱特》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往往存在着或平行发展或交错推进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哈姆莱特》一剧除哈姆莱特复仇的线索之外,还有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复仇的线索。三条线索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三条线索互成对比、彼此激**,使戏剧场面不断转换,绽放出动人心弦的艺术效应。

思考题:

1。莎士比亚的创作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以《暴风雨》为例,谈莎士比亚传奇剧的思想、艺术特点。

3。试析哈姆莱特形象。

4。以《哈姆莱特》为例,论述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5。谈谈莎士比亚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

原典选读

《哈姆莱特》(节选)

(英国)莎士比亚

第三幕

第一场城堡中一室

[国王、王后、波洛涅斯、奥菲利娅、罗森格兰兹及吉尔登斯吞上。

国王你们不能用迂回婉转的方法,探出他为什么这样神魂颠倒,让紊乱而危险的疯狂困扰他的安静的生活吗?

罗森格兰兹他承认他自己有些神经迷惘,可是绝口不肯说为了什么缘故。

吉尔登斯吞他也不肯虚心接受我们的探问;当我们想要引导他吐露他自己的一些真相的时候,他总是用假作痴呆的神气故意回避。

王后他对待你们还客气吗?

罗森格兰兹很有礼貌。

吉尔登斯吞可是不大自然。

罗森格兰兹他很吝惜自己的话,可是我们问他话的时候,他回答起来却是毫无拘束。

王后你们有没有劝诱他找些什么消遣?

罗森格兰兹娘娘,我们来的时候,刚巧有一班戏子也要到这儿来,给我们赶过了;我们把这消息告诉了他,他听了好像很高兴。现在他们已经到了宫里,我想他已经吩咐他们今晚为他演出了。

波洛涅斯一点不错;他还叫我来请两位陛下同去看看他们演得怎样哩。

国王那好极了;我非常高兴听见他在这方面感兴趣。请你们两位还要更进一步鼓起他的兴味,把他的心思移转到这种娱乐上面。

罗森格兰兹是,陛下。(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同下。)

热门小说推荐

苟在四合院捡漏
梦的边缘看雪苟在四合院捡漏
...
天域苍穹
风凌天下天域苍穹
...
玄天武帝
别碰我的鱼玄天武帝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