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乐海乐器 > 贝多芬(第4页)

贝多芬(第4页)

***

井井有条、井然有序不是贝多芬的性格;在他的写字台上,在钢琴上,在他的工作室里,杂乱无章;乐谱、手稿、残羹剩饭、书籍、上记有乐思的字条、木梳和刷子都混杂在一起。引发的结果就是他经常找不到他要找的东西,急得连声咒骂不已。

有一天,他要找D小调弥撒曲中祈祷歌的手稿,可找不到。他心急火燎,大声咒骂,整个上午都不见手稿的踪影,情急之下他冲到厨娘那里,想问她知道不知道。他一下子说不出话来,因为他看到在料理台上一张包着一块鲜奶油的纸上有他写的乐谱,而这张纸恰恰是他自己扔掉的。他仔细看了看,这正是他要找的那首祈祷歌。

***

贝多芬什么都可以忍受,只是不能忍受那些自认是伟大艺术家的半吊子。每逢遇到这种情况,他毫不顾及情面,有时甚至说出极为伤人的粗话。如果一个人没有才能,那他就告诉他,您不适合做这种事,不管对什么样的人,就是地位显赫的人,也不说奉承话。

有一天,一个自视甚高的年轻人通过关系,得以在贝多芬面前展现他的钢琴技艺。他弹完之后,期待大师对他的称赞,可贝多芬却干巴巴地告诉他:“我亲爱的,您必须还要长时间弹下去,直至您认识到,您将一事无成为止。”

***

贝多芬在巴登生活了一段时间,非常喜欢在这个疗养胜地度夏。他租了一个房间,它的窗台是白色的没有刨过的。大师有时在窗台上刻画一些图形,或乐思偶尔涌来时用铅笔迅速记下几段旋律。有一天他决定放弃了这间房间,因为他与一些住客发生龃龉,他们对贝多芬粗鲁的表情和独行特立的性情,还有他持续不断地弹奏钢琴感到不满。

一年以后,贝多芬又想重新租用那间房间,但他自己不愿前往,于是请朋友去打探情况。这个人给他带来了回答,欢迎大师前来,但是他得等新窗台做好,因为旧的这期间已被拿走。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这一年,1822年的夏天,一个来自德国北部的家庭住在这间房间的对面,他们看到这位著名的大师经常在窗台上写些东西,于是在贝多芬走后就从房主那里买下了一个窗台板。这个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另外几个窗台板也被在此疗养的游客买走。当大师听到此事时,摇摇头笑了起来。

***

英国爵士约翰·罗素在一次漫长的奥地利旅行期间认识了当时已完全失聪的贝多芬。在一次拜访时他看到大师在弹琴,并极为惊奇地注意到,贝多芬经常是双手在琴键上滑动,但几乎是听不到声音。“他是用精神的耳朵在听,”罗素解释道,“他在他的灵魂中追逐乐段,在这期间钢琴实际上几乎是沉默的,弹奏者是失聪的。”

***

贝多芬有一天收到一封信,写信人是不伦瑞克人戈特洛布·魏德特拜因、一位质朴诚实的音乐家,他在信中表达了他唯一的热切愿望:认识贝多芬。他要前来维也纳,因为他相信在那儿比在他的故乡有更多机会。但贝多芬劝阻他说:人们在小城市也能成为大人物。我只是通过我自己才成为现在的我。可这个老实的不伦瑞克人却自有主张。当春天到来时,他带着费力节省下来的钱动身前往维也纳,旅途是漫长的,都城已依稀可见了,可他乘的车却走走停停,这个年轻人失去了耐心,他下车徒步前行。突然间他停下脚步,一辆满载谷物的大车横在路上,一个车轮已经陷住,人们把谷物卸下,把车轮推出,再把谷物装上去。一个路过的散步的人在帮忙,我们这位年轻人也参与进去。于是两人交谈起来,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我来这里,因为我要看贝多芬。”

另一个惊得朝后一退,说道:“我就是贝多芬。”

年轻的乐师为这意外的惊喜而目瞪口呆。怎样的偶然!大师大笑起来,挽起这个陌生人的胳膊,邀他到家中做客,他把他带入一个房间,介绍给他的女管家,随后说声晚安就离去了。

翌日,魏德特拜因要看望这位著名的大师,可他已不在家了。“他什么时候回来?”年轻人问。可没有人知道。他就这样在贝多芬家里待了十四天,可他却再没看到他心仪的大师;虽说如此,可这两周他确实是做了贝多芬的客人。

***

1823年的冬天,弗朗茨·李斯特在维也纳逗留,时年十二岁。他的老师车尔尼要把这天才的孩子带到贝多芬那里,他已多次向大师谈起过他的这个学生。贝多芬有一段痛苦的记忆,他的父亲就是为了使他成为神童而百般地折磨他,因此神童这个字眼令他十分反感。他断然地加以拒绝,但车尔尼毫不气馁,大师终于被说服了:“好吧,看在上帝的份上,您把小淘气鬼带来吧!”

李斯特来到了贝多芬的面前,他先是弹奏了里斯的一首作品,随即是巴赫的一首赋格曲。大师认真地在听,说道:“你能把赋格曲转换成另一个音调吗?”

李斯特极为熟练地完成了。这时贝多芬的脸上溢出了惊奇的表情。“鬼家伙!”他说,抚摸起孩子的头发,“一个淘气鬼!”

***

贝多芬在世时,许多人没有能力真正地认识他的价值,大师经常这样谈到他自己,“我是一个穷苦的奥地利音乐家”,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他的处境。当他重病卧床时,他不得不写信向英国爱乐家协会求助,他要举办一场自己的音乐会来维持生计。

但是有一些人却看得更远,他们十分清楚,这个人是多么珍贵。其中之一是尼可莱·莫里茨·封·夏里岑公爵,他在听了《庄严弥撒》在彼得堡的一次演出之后,于1824年4月8日在致贝多芬的一封信中写道:

人们可以说,您的天才走在前面,超越了世纪,或许现在没有一个听众有足够的能力领悟到,如何去享受这种音乐的整体之美,但是后来人对您的敬重和对您的怀念将远比当代人要多得多。

***

那还是贝多芬尚未完全失聪的时候,一天晚上他在维也纳的剧院观看一部歌剧的首次演出,这是由今天几乎已被遗忘而当时却十分走红的意大利音乐家费迪南·帕尔创作的《莱奥诺尔或秘密的爱情》。贝多芬也认识此人。

演出受到观众的欢迎,结束之后贝多芬走向帕尔,握住他的手说道:“我喜欢这部歌剧!”帕尔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大师随后说道:“因此,我要把它谱成音乐!”这就是传之后世盛名不衰的《菲岱里欧》。

***

贝多芬又和他的女管家争吵起来。他从她拿出的十八颗咖啡豆里拿回来六颗,说道,这也就够了。她骂了起来:“贝多芬,您要立刻把这六颗咖啡豆还给我,要不我就自己去拿。”

“您会使我变成穷光蛋的……我赚的不多呀!”

“先生,”女管家大声地喊了起来,“如果您还一直喝稀咖啡的话,那您的血就不会再沸腾起来,您写的音乐就像是门外汉一样……您最近写的东西也早就不那么好了。”她说得底气十足。

贝多芬很快就打开关好了的咖啡筒,一声不响地拿出了二十颗咖啡豆。

***

音乐家、诗人和批评家奥古斯特·弗里德利希·康涅(1778—1883)曾任维也纳《大众音乐报》的编辑,是贝多芬的一个朋友,一个热烈的追随者、敬仰者。1824年他在一篇论及贝多芬的长篇文章中称贝多芬是“我们世纪的最伟大的现象之一”。

康涅酷爱杯中物,当他身患重病,自知来日无多时,就挣扎到附近的酒馆“饥渴的骆驼”,为的是能最后一次,用一杯好酒为贝多芬的健康干杯,随后他回到家中,躺在病榻上,再没有起来。

***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