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乐海乐器 > 莫扎特(第2页)

莫扎特(第2页)

他们第一次相遇时,海顿正是天命之年,莫扎特时年二十六岁。从第一次会面起,莫扎特就称海顿为“老爹”,热烈拥抱他,用任何一种想到的方式去尊敬他。他把自己创作的六首弦乐四重奏献给他。有一次一个人问他,为什么偏偏要把这首乐曲献给海顿,他回答说:“我这样做是我的义务,我是从他那里学会怎样写四重奏的。”

莫扎特不允许任何人在他面前有轻蔑海顿的举止和言行。一个名叫科柴鲁的波希米亚作曲家在听了海顿的一首四重奏之后说道:“若是我的话,肯定不会这样写的!”“肯定不会,”莫扎特针锋相对地说道,“我同样也不能!可您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两个人没有谁会有如此灿烂的乐思,甚至把我俩融合成一个人,也不足以制造出一个海顿!”

当莫扎特父亲来维也纳时,海顿在他面前弹奏了一首莫扎特最新创作的四重奏。随后他把老人拽到一旁,对他说道:“您的儿子有鉴赏能力,此外还有巨大的作曲知识。在上帝面前,我作为一个诚实的人和音乐家,我要告诉您,他是我们所知道的最伟大的作曲家!”

***

莫扎特和海顿的友谊共持续了八年,1790年年末,海顿决定离开维也纳前往伦敦,他们晤别,这成为他们最后的一次会面。莫扎特忧心忡忡,他劝告说:“老爹,您不要走了,我请您不要走了!您对那个陌生的世界知道得太少了,您又不懂他们的语言。”

“我的语言是音乐,我的儿子,”海顿安慰他说。“音乐是整个世界都懂的语言。”

在告别时莫扎特深情地拥抱他,流下泪水,哽咽地说:“噢,我亲爱的善良的老爹,这会是我们最后的吻别!”

一语成谶,几周之后,海顿在伦敦听到莫扎特逝世的噩耗。他悲痛地流下了泪水,对环立周围的人说道:“与我一道哭吧,世界再也不会看到他这样的人了!”

***

剧院经理艾玛努埃尔·施卡尼德尔写了歌剧《魔笛》,并亲自导演这部作品,还亲自扮演剧中捕鸟人帕帕盖诺;在首演前刚排演完第二幕时他中断了彩排。他不满意这个开头:幕一拉开,祭司萨拉斯特罗就求助于众祭司。这有点不大正常,必须改动,而且得立刻就改!他在想,“如果我让这些身穿飘动的白衣服的男人先是庄重地列队出场,会怎么样呢?当他们分成一堆一堆时,就唱起咏叹调如何呢?”

对的,这会是一个效果十足的开场。他走到舞台上,做了必要的指导,这时他路过正坐在钢琴旁的莫扎特,突然灵机一动,他还需要加上音乐。“我这里还需得添加几个拍节,”他对莫扎特喊起来,“一个缓慢和庄重的进行曲,—你知道的!”“好吧,”莫扎特回答。他转向乐师,加上了一句:“把你们的奶酪送到这儿,孩子们,我必须给你们添加点好的东西。”

***

有一个被看做是神童的孩子,想方设法要成为一个作曲家,有一次他去问闻名遐迩的莫扎特:“我也要像你一样去谱曲。”莫扎特对这位年轻人说,要勤奋地、不知疲倦地去练习。可年轻人反诘:“怎么会这样?您在儿童时就已经开始作曲了!”—“当然,”莫扎特回答说:“但我也从没问过任何人,如何去谱曲呀!”

***

1782年7月,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首演莫扎特的歌剧《后宫诱逃》,这是一次巨大的成功。约瑟夫皇帝出席了这次演出,他为自己有这样的作曲家感到骄傲,这部歌剧正是他委托莫扎特谱写的。演出结束后,他极为赞赏莫扎特的才能,并以这样的言辞来表达他的赞扬:“莫扎特大师,这里有多么多的音符啊!”莫扎特十分平静地回答:“陛下,我在里面写进去的那么多的音符,恰恰是我需要的,一个都不多!”

***

那正是莫扎特生活拮据的时候,在一次音乐会演出之后,人们给他送来了一顶巨大的桂冠。正为生计恼火的康斯坦查大声地叫了起来:“这桂树叶子有什么用?为什么不挂上些鲫鱼!”

***

有一次一个朋友责备莫扎特,说他“偷”海顿的一段特别优美的旋律。莫扎特笑了起来,回答说:“这段旋律在海顿那里是那么优美,我无法把它写得更美了。”

***

在莫扎特死后,他的理发师多次讲到,给这位音乐大师理发或刮胡须是件多么麻烦又困难的工作,因为莫扎特在此期间会不时站起来冲到钢琴前弹出他不时涌现的乐思。

***

莫扎特父子1764年5月19日这一天待在伦敦皇家宫廷,时年12岁的莫扎特先是为女王伴奏,随之为一个长笛演奏家伴奏,最后以亨德尔的一首咏叹调为主题即兴地弹奏出一首奇妙的旋律。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倾倒,但对这个年轻人尤为关注的是女王的宫廷乐队长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他把莫扎特抱在膝上,与他共同弹奏了一首奏鸣曲,两人每一个拍节都交换一次,弹奏得准确至极,这种轮流演奏空前绝后,也成为乐坛流传的一段佳话。

[1]埃马努埃尔·席卡内德尔(1751—1812):歌剧剧本作家、歌唱家、演员,为莫扎特写有《魔笛》。

[2]莫扎特的妻子。

热门小说推荐

苟在四合院捡漏
梦的边缘看雪苟在四合院捡漏
...
天域苍穹
风凌天下天域苍穹
...
玄天武帝
别碰我的鱼玄天武帝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