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国学微言奥义,均可借皙种之学,参互考验,以观其会通,则施教易而收效远。[24]
有了这种观念,刘师培就更是自觉地将西学引入其学术系统中,中西交融之工作较前做得更多。
在《国粹学报》创刊号上,发表或开始连载刘师培的《论古学出于史官》、《文章原始》、《读左札记》、《国学发微》、《周末学术史序》、《论文杂记》等论著。
《论古学出于史官》(收入《遗书》时改题为《古学出于史官论》)主旨在于申明标题所言之义,认为“史也者,掌一代之学者也”,“九流学术皆原于史”。[25]该文从宗教起源入手论列,征引斯宾塞《社会学原理》和法国人《支那文明论》(不详)中的观点为立论依据,即:
西儒斯宾塞有言:各教起原皆出于祖先教。斯言也,证之中国古代,益信而有征(观斯氏《社会学原理》谓:崇信祖宗之风习,凡初民皆然。又法人所著《支那文明论》云:崇拜死者乃支那家庭之主要也,而其特色则崇拜祖宗是也)。[26]
《文章原始》纵谈文章之起源与发展历程,亦申进化之义,说:
昔罗马文学之兴也,韵文完备,乃有散文,史诗既工,乃生戏曲,而中土文学之秩序适与相符。乃事物进化之公例,亦文体必经之阶级也。[27]
这一关于罗马文学的议论取自涩江保的《罗马文学史》(何震彝译,上海开明书局出版),并结合岸本能武太《社会学》之言以立论。
《读左札记》是刘师培继承先人世传《左传》之传统所做的初步研究工作,对今文学家的一些观点予以批驳,认为《左传》非刘歆伪造,同《公羊》、《谷梁》一样,都是解《春秋》经之作。文中提及:
“卢氏民约之论”指的是卢梭的《民约论》;“孟氏法意之编”指的是孟德斯鸠的《法意》,该书由严复译为中文,共七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04年已出三册。
《国学发微》是刘师培读章学诚《文史通义》后的仿效之作,实为一简明中国学术史,从周秦两汉到明代,举凡经子、三教九流之学莫不有所评述。文中说:
荀子《非十二子篇》论诸子学派颇详,即荀子所言观之,知周末诸子之学派,多与西儒学术相符。比较而观,可以知矣。[29]
故此该文以古希腊伊壁鸠鲁学派、什匿克学派、斯多噶学派、诡辩学派和苏格拉底之学等以及近代边沁、培根、笛卡尔等人之学说与周末诸子之学相较,还提及穆勒《名学》和卢梭天赋人权说,可见作者至少是通晓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
《周末学术史序》是刘师培拟著之《周末学术史》一书的序目,在形式上,它将中国古典学术之门类打乱,完全按西学门类重组和分类,计有心理学、伦理学、论理学、社会学、宗教学、政法学、计学、兵学、教育学、理科学、哲理学、术数学、文字学、工艺学、法律学、文章学等共十六类,是典型的中西交融之作。在《心理学史序》中征引了西人《学术沿革史》(不详)、日本人《哲学大观》(建部遯吉著,湖南编译社编译出版)、《哲学要领》(井上圆了著,罗伯雅译,上海广智书局1900年出版)诸书;《社会学史序》征引斯宾塞《社会学原理》、甄克思《社会通诠》及美国人葛通哥斯(今译吉丁斯)之说(应指葛通哥斯《社会学理论》所阐发的学说,该书由吴建常据市川源三日译本译为中文,题为《社会学提纲》,教科书译辑社1903年出版);《政法学史序》亦征引《社会通诠》;《哲理学史序》征引柏拉图、笛卡尔、康德、达尔文、赫胥黎、边沁之学说以及斯宾塞《群学肄言》;《文字学史序》征引美国威尔巽(逊)《历史哲学》(罗伯雅译,广智书局1901年印)、白河次郎、国府种德《支那文明史》、岸本能武太《社会学》;《工艺学史序》亦征引《社会通诠》。这些著作多被刘师培用来证明中西学术之发展有相合之处,如《心理学史序》中所言:
吾尝观泰西学术史矣。泰西古国以十计,以希腊为最著。希腊古初有爱阿尼学派,立论皆基于物理(以形而下为主),及伊大利学派兴,立说始基于心理(以形而上为主),此学术变迁之秩序也。(见西人《学术沿革史》及日本人《哲学大观》、《哲学要领》诸书)
吾观炎黄之时,学术渐备,然趋重实际,崇尚实行,殆与爱阿尼学派相近。夏商以还,学者始言心理。[30]
《论文杂记》是刘师培对中国历代文辞诗赋之流变进行系统阐发的论著。他以进化论的眼光看待文学的变化,认为文学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必然会有不同的文学形式。其借以立论者,为斯宾塞学说,即:
英儒斯宾塞耳有言:世界愈进化,则文字愈退化。夫所谓退化者,乃由文趋质、由深趋浅耳;……然天演之例,莫不由简趋繁,何独于文学而不然!故世之讨论古今文字者,以为有浅深文质之殊,岂知此正进化之公理哉!故就文字之进化之公理言之,则中国自近代以来,必经俗语入文之一级。[31]
1905年3月25日,在《国粹学报》第2期上开始发表并连载刘师培的《论古代人民以尚武立国》、《南北学派不同论》。
《论古代人民以尚武立国》借甄克思《社会通诠》所言人类社会进化分图腾、宗法、国家三阶段之学说以立论,“图腾之民事游牧,宗法之民事耕稼,然图腾之民莫不从事于战斗”。反观中国,亦是如此,“炎黄以前民群尚武,与后世流为文弱者不同”。[32]
《南北学派不同论》考析历代南北各派学术之异同短长、功过得失,其立论基础有地理环境决定论色彩,如谓:
山国之地,地土硗瘠,阻于交通,故民之生其间者,崇尚实际,修身力行,有坚忍不拔之风;泽国之地,土壤膏腴,便于交通,故民之生其间者,崇尚虚无,活泼进取,有遗世特立之风。故学术互异,悉由民习之不同。……此说本之那特硁《政治学》诸书。[33]
5月23日,《国粹学报》第4期开始连载刘师培《古政原始论》。该文追溯国土、氏族、君长、宗法、田制、阶级、职官、刑法、学校、礼俗、古乐、财政、兵制等“古政”之来源,多次征引《社会通诠》以立论,并提及法国人拉克伯里之说,“迦尔底亚为中邦祖国,故所奉宗教仍沿迦尔底亚之遗风”[34]。该说应取自拉克伯里的《支那太古文明西元论》(蒋观云在1903年9月至1905年1月间连续于《新民丛报》上撰文介绍此书),这是主张中国文明西来论的代表性著作。
6月23日,《国粹学报》第5期开始连载和发表刘师培《小学发微补》、《东原学案序》等文。
《小学发微补》对语言文字之起源及与小学相关之问题作了精辟阐发,一方面在乾嘉学者研究基础上提出“字义起于字音”说;另一方面以中国文字证明社会学者所阐发的古代社会之状况,进一步发挥了《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所言之精义。全文征引西书有《社会通诠》、岸本能武太《社会学》、拉克伯里《支那太古文明论》(即《支那太古文明西元论》)等,其中数次引用拉克伯里之说,如:
西人拉克伯里著《支那太古文明论》,以易卦为古文,于一字之中包含众多之义。……试用拉克伯里氏之例解坤、屯二卦。[35]
西人谓伏羲画卦,出于巴比伦锲文(西人拉克伯里氏说)。[36]
可见对拉氏之说很是信从,不仅认同其中国文字西来说,而且以其例解释中国古文。另外文中还曾提及:
英斯宾塞尔之言曰:有语言然后有文字,文字与绘画无二理也。[37]
可见亦参考过斯氏著作。
《东原学案序》是对戴震学术、思想的综合评论,围绕以《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为代表的戴震义理思想进行阐发,内中以《穆勒名学》和日本井上圆了所述“唯心论”作注,即:
古人之所谓理,即《穆勒名学》之所谓伦,皆由对待而生,故理亦必由比较分析而后见。
日本井上圆了云:唯心论者,由物心两象,总由一心而起。然物对心而可知,心对物而可知,二者缺一,亦不能存。心能知物,物因心而被知,一称主观,一称客观。[38]
井上著作应为《哲学要领》、《哲学原理》诸书,当时译本较多,在知识界广为流传。
9月18日,《国粹学报》第8期开始连载刘师培的《理学字义通释》和《古学起原论》。
《理学字义通释》通过对理、性、情、志、意、欲、仁、惠、恕、命、心、德、义、敬等字义的诠释,阐明汉宋之儒所言之义理。文中数次用西方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所述之理以为佐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