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刘师培是国学大师吗 > 第二章 刘师培的中西交融之学(第2页)

第二章 刘师培的中西交融之学(第2页)

[1]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164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2]顾炎武:《日知录·正始》,《黄汝成集释》,见《日知录集释》,590页,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

[3]潘博:《国粹学报叙》,载《国粹学报》,第1期,1905-2-23。

[4]光汉:《甲辰年自述诗》,载《警钟日报》,1904-9-10。

[5]参见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213~218页。

[6]参见大谷敏夫:《扬州常州学派及其江南文化圈》,见《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4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艾尔曼也说:“外来客赋予扬州以大都市的风情。”见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8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7]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317、31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见《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51页。

[9]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48页。

[10]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323、324页。

[11]冯自由:《刘光汉事略补述》,见《革命逸史》,第三集,18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章太炎:《与刘光汉书二》,见《遗书》,20页。

[13]谭嗣同:《报贝元征》,见《谭嗣同全集》,20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14]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饮冰室合集》,第一册,27页,上海,中华书局,1936。

[15]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第65页。

[16]《宣统元年教育统计图表》,转引自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145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17]1905年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其中有言:“总之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见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6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见《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80页。

[19]参见杨国强:《清末新政:历史进化中的社会圮塌》,载《史林》,1997年第3期。

[20]尹炎武:《刘师培外传》,见《遗书》,17页。

[21]参见王瑜主编:《扬州历代名人·朴学大师刘师培》,244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22]陶成章:《浙案纪略》,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三)》,4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3]刘富曾:《亡侄师培墓志铭》,见《遗书》,第16页。

[24]刘家祖屋为扬州青溪旧屋。

[25]光汉:《甲辰年自述诗》,载《警钟日报》,1904-9-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