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室内乐作品推荐 > 第十七讲 肖斯塔科维奇死亡与创造二十世纪的结构大师(第1页)

第十七讲 肖斯塔科维奇死亡与创造二十世纪的结构大师(第1页)

第十七讲肖斯塔科维奇——死亡与创造,二十世纪的结构大师

长久以来,肖斯塔科维奇成为阴谋论的受害者,心胸狭隘的所谓学者总是试图借他和他的音乐贩卖自己的政治观点,他像一个棋子被搬来搬去,他成了最混乱的文化群殴中掷向对手的石块和酒瓶……可是有谁静下心来听听他的音乐,感受一下他参透生命和信仰的解读,赞叹他那伟大的创造力和即使在晚期作品中仍然汩汩流淌出的深沉的大爱。

※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和四重奏创作可比照贝多芬那9首交响曲和16首弦乐四重奏,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进行了伟大的创新,在作品中凝结了各自的心路历程,并以复杂精细的结构构建其中

※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永远有迷雾和阴霾在其中,永远被误解和错解着

※俄罗斯千禧年发行的纪念肖斯塔科维奇的邮票

从来没有一位作曲家像他那样饱受争议。

从来没有一位作曲家的作品像他的作品那样难解。

永远有迷雾和阴霾在其中,永远被误解和错解着。有太多的因素夹杂其中,有太多的人各怀目的,从各自的立场,各取其意。每个人都只看到他们愿意看到的。鲜有人真正深入他的作品和灵魂,探求他那复杂的品性和多重的人格。但对于听者来讲,确实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哪怕是稍微深入一点的了解,毕竟我们距离那个年代还不远,历史的迷雾还未散尽,只有随着时间远去,只有待我们一点点上到更高的山峰,才能一窥全貌。而在当下,面对他留下的丰厚音乐遗产,我们最好的办法是针对具体作品,略做了解,同时感受他埋藏其中的丰富人性。

肖斯塔科维奇(DmitriDmitriyevichShostakovich,1906-1975),9岁开始学习钢琴,13岁时创作第一首管弦乐作品《谐谑曲》,19岁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第一交响曲》显示出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而其后的作品都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创作第七和第八交响曲时正值希特勒全面入侵,苏联举行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这两部作品为他赢得了荣誉。晚期风格限于悲剧性和隐忍的气质,同时显示出后人难以逾越的精湛笔法。他创作的全部精髓体现在15首交响曲、15首弦乐四重奏及一套“24首前奏曲与赋格”中。后者可看做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在20世纪的续篇,在现代音调中将对位艺术的探索推向极致。而他的交响曲和四重奏创作更可比照贝多芬那九首交响曲和16首弦乐四重奏,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进行了伟大的创新,在作品中凝结了各自的心路历程,并以复杂精细的结构构建其中。

肖斯塔科维奇共有15首有编号的弦乐四重奏作品,这些作品不只是探索了20世纪的音调语汇,而且(不动声色地)糅合了东方的民族色彩,他像巴托克一样自由运用(俄罗斯和其他)民族的调式特色,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和辛辣的笔触。他创造性地挖掘了弦乐四重奏内部搭配和重新组合的各种可能性,而总是能以他的天赋和深厚功力在每种不同寻常的组合中求得结构和音响的平衡。他是一个天生的结构大师。

※肖斯塔科维奇在创作中经常借用中古教会调式,或是俄罗斯和中亚民族调式,以获得特有的色彩,或是将色彩性的调式隐藏在结构中

F大调第三弦乐四重奏(op。73)作于肖斯塔科维奇40岁时(1946),虽然还没有中后期风格中的那种趋向极限的张力和遒劲,而此时的创作却已进入成熟时期,肖斯塔科维奇固有的特点和象征性的语汇已清晰可闻。它一共有5个乐章。准备好了么?马上就要进入肖斯塔科维奇的世界了。是的,第一乐章开头便是富于特色的肖氏旋律风格,听起来富于节奏性,音调明朗中带有些酸涩,第二主题以顿挫的节奏型开始,稍微变得徐缓,音调也并非大小调式的。肖斯塔科维奇在创作中经常借用中古教会调式,或是俄罗斯和中亚民族调式,以获得特有的色彩,或是将色彩性的调式隐藏在结构中,或者以“伪装”的形式释放出来,显示出致力于结构探索的野心。第二乐章在中提琴上奏出一个固定音型动机,富于中提琴特色的鼻腔音加之一刻不停的律动,显得无比固执,带有令人厌恶和畏惧的颟顸气质,小提琴上华彩般地奏出一串音,听起来尖酸而饶舌,随后的段落和缓,但音调保持了紧张度。这是一阕变形的谐谑曲。

第三乐章“托卡塔”,小提琴上奏出尖刻高亢的旋律,其他声部以强力奏出和弦,带有可惧的冲击力,似乎是对战争中敌人铁蹄的印象残留。第四乐章,开始弦乐齐奏出阴郁压抑的音调,然后是小提琴上凄美伤感的旋律,这一乐章包含六段变奏和尾声部分,作曲家似乎是在向我们描述对于死亡的回忆。第五乐章中出现了第一乐章、第三乐章和第四乐章中抽取出来的主题,但都以变形后呈现,微弱的呼声和不安的神色是在思索生命的何去何从么?

※历史图片,三位著名的作曲家合影,从左至右为: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哈恰图良

这首四重奏曾由巴尔沙伊(RudolfBarshai)改编为供小型交响乐队编制的版本(op。73a,为弦乐组、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圆号、大管、竖琴及钢片琴而作),此一版本得到了肖斯塔科维奇本人的认可,听起来像是肖氏的交响乐,气势上更为饱满,增添的木管乐器也增添了原本没有的音色,有时这一改编版更受欢迎。但千万不要忘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原版中他以四重奏的形式实现了怎样的创意。

C小调第八弦乐四重奏(op。110)可看做肖斯塔科维奇的一部自传。期间他正饱受脊髓炎的折磨,而且据传此间他极度悲观失望,一度有自杀的倾向。创作这部作品时他正在东德的城市德累斯顿,为苏联和东德合作的影片《五天五夜》作配乐。这首四重奏便在其中的三天时间内诞生。死亡和战争的残酷令他心灰意冷,精神大受折磨,他把这部作品献给战争中的牺牲者,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墓志铭。这一切使得这部作品充满了惶恐不定的神色和绝望的气息。作品一共有5个乐章,第一乐章采用一个肖斯塔科维奇经常用到的签名式的动机“D-bEC-B”,由他的名字DmitriShostakovich中抽取出“D-S-C-H”音名化转变而来。这一动机成为肖斯塔科维奇的指纹,还出现在他的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十和第十五交响曲中。在这首四重奏中,每个乐章都有它的身影。

※苏联著名指挥家、小提琴家巴尔沙伊对F大调第三号弦乐四重奏的改编获得了肖斯塔科维奇的认可

※C小调第八号弦乐四重奏创作期间,他极度悲观失望,一度有自杀的倾向……第三乐章谐谑曲,肖斯塔科维奇在这里刻画的是骷髅的舞蹈,鬼火的跳踉

第二乐章开始是第一小提琴上怒气冲冲的主题,带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后由密集的音群变为粗野地擦弦,签名动机不时闪出。整个乐章极其狂放,笼罩在暴戾的气氛下,仿佛可怕的战争机器一刻不停地碾压无助的躯体,灵魂早已被强行驱散,在一旁颤抖着……第三乐章谐谑曲,主题也根据签名动机而来,肖斯塔科维奇在这里刻画的是骷髅的舞蹈、鬼火的跳踉。第四乐章开始便带有死神或命运的不祥动机(三音型),不时可怖地嚎叫着。第五乐章则是垂死的哀叹和等待死亡降临时的万念俱灰。

※小调第八号弦乐四重奏第四乐章出现了斯塔科维奇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中的咏叹调旋律。

这部作品同时引用了肖斯塔科维奇在其他作品中用过的主题,第一乐章可以听到他的第一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的回响。第二乐章用到了他在第二钢琴三重奏中用到的一个主题,基于一个犹太音调而来。第三乐章引用了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的主题,第四乐章则出现了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中的咏叹调。肖斯塔科维奇在这里并非是随意信手拈来的轻浮笔触,而是将自己的乐思和类似的情绪作高度统筹化的应用,并有将自己的系列作品形成有机联系的意图。那些可怕的音调和死亡的阴影在他一生的作品中不断徘徊、挥之不去、阴云不散。

肖斯塔科维奇的最后几首四重奏作品尤其体现着晚年意境,结构更为隐蔽,语调更为阴郁晦涩,深刻的悲剧性触发人深思。但其中有一部作品稍有不同:升F大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op。142)题献予贝多芬四重奏团的大提琴手希林斯基(SergeiShirinsky)。1973年,他正在欧洲旅行访问,当他拜访老朋友布里顿时,动笔写作。这一年布里顿的心脏不得不进行手术,肖斯塔科维奇眼见比自己还要小7岁的布里顿身有贵恙,不禁悲从心来。他不想再多打扰这位老友,而是一路辗转,当他到达哥本哈根之时,最终在那完成了这首四重奏,共有3个乐章。出于对贝多芬四重奏团的大提琴手希林斯基的敬意和题赠的考虑,这部作品突出了大提琴声部的写作。第一乐章开始,以中提琴上的六音型开始(升F音)(试回忆第三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开始的中提琴上那个执拗的动机音型),这一建立在主音上的持续重复似乎要告诉听者这又是一阕伪装成舞曲的讽刺诗(通常民间舞曲的特征是在主持续音或主属持续音基础上方叠加旋律)。开始的两个旋律都是由大提琴陈述(接着另一个旋律由小提琴陈述),第一主题大提琴以小波浪式的音型强调了舞蹈的装饰性,马勒式的杂糅着讽刺、悲郁和戏谑的“死亡之舞”,小提琴上时有肖斯塔科维奇典型的八度滑音,极富效果。

※肖斯塔科维奇的最后几部四重奏作品尤其体现着晚年意境,结构更为隐蔽,语调更为阴郁晦涩,深刻的悲剧性笔触发人深思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