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室内乐作品推荐 > 第十六讲 拉赫马尼诺夫 普罗科菲耶夫动荡的时代多元的气质(第1页)

第十六讲 拉赫马尼诺夫 普罗科菲耶夫动荡的时代多元的气质(第1页)

第十六讲拉赫马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动荡的时代,多元的气质

拉赫马尼诺夫出生于晚期浪漫主义开始的年代,他和普罗科菲耶夫都处于世纪和时代交替的动**中,血液中和音乐中都蕴藏着多元性的气质,两位大师对于20世纪电影音乐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的影响。浪漫主义音乐并没有随着拉赫马尼诺夫的逝去而沉寂,而是在电影音乐中再生和异乎寻常地崛起。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显示出后期浪漫主义作曲家漫无节制的情绪宣泄,普罗科菲耶夫的室内乐创作虽带有古典主义式的严谨笔触,也常常浸**着晚期浪漫主义的迟暮之美(图为塞冈蒂尼的画作《死去的小鹿》)

※拉赫马尼诺夫是浪漫主义最后的传人,见证了浪漫主义的衰落的和形形色色现代派音乐的崛起

※塔涅耶夫的作品以严谨而惊人复杂的复调性著称,被誉为『俄国的巴赫』

拉赫马尼诺夫(SergeiVasilieviinoff,1873-1943)是浪漫主义最后的传人,见证了浪漫主义的衰落的和形形色色现代派音乐的崛起。他师出名门,先后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和声老师是阿连斯基[1],复调老师是塔涅耶夫[2]。虽然青年时代的作品颇为引人注目,但他最开始是作为成功的钢琴演奏家展开巡演等音乐活动的,直到《第二钢琴协奏曲》和《第二交响曲》后才作为重要的作曲家获得关注。他的一生带有混血的二元性气质。拉赫马尼诺夫生于俄罗斯,一生有将近40年待在那里,而1917年后他远涉重洋来到美国,生命的最后25年在这里度过,但是他很晚才入美国籍(在他去世前不久),作品中时时流露出的是对故乡俄罗斯的思念。

他1906年曾在德累斯顿旅居数年,他的音乐继承着柴科夫斯基的气质中那种浪漫抒情和悲剧性的因素,他与柴科夫斯基一样,都更贴近德国式的浪漫主义表现。前两部交响曲,第二钢琴协奏曲都是这一气质的体现。而晚年的风格更趋理性,部分受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作品具有缜密的结构和细致的笔触,音乐则远离了青年时期作品中那种病态式的忧郁,情感与结构取得了和谐与平衡,以《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三交响曲及第四钢琴协奏曲为代表,而感人至深的抒情性则永远是他作品中蕴藏的基调。

※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完成于拉赫马尼诺夫28岁时,采用大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形式,意图将这两样乐器置于同等的地位(画作中钢琴演奏者为拉赫马尼诺夫本人)

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op。19)完成于拉赫马尼诺夫28岁时(1901),共有4个乐章,采用大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形式,拉赫马尼诺夫意图将这两样乐器置于同等的地位,作品首演时由拉赫马尼诺夫自己担纲钢琴演奏,他的好友布兰杜柯夫(AnatoliyBrandukov)演奏大提琴——这部作品也是题赠与他的,演奏时长将近35分钟,除了结构的庞大,也显示出后期浪漫主义作曲家漫无节制的情绪宣泄。

第一乐章开始有段漫长而沉郁的序奏,随后速度转为快板,大提琴呈奏旋律,钢琴上是流水般的音型,音乐同时带有忧郁和幻想的气质,乐章中间的发展完全是如火如荼的情绪展示。尾声之前速度又变得较为徐缓,钢琴和大提琴的对唱仍然富于热情,其后钢琴试图再度掀起感情的风暴,这次却表达得较为克制。虽然拉赫马尼诺夫这样的作曲家在曲式结构上总是为学者所诟病(事实上他也并不冤枉,许多章节确实有欠考虑,或是有明显的结构缺陷),第一乐章长度便几乎占到整部作品的一半(别忘了这是4乐章的作品)。但他总是能以他的天赋般的乐感在合适的时刻安排紧张与和缓、**与释放、开始与结束。如果你是在听CD,谢天谢地,在你感到有些乏味之前,音乐及时转入第二乐章,我说什么来着?

※钢琴旁的拉赫马尼诺夫

下面很快你的神经就会紧绷一下:第二乐章是一首快速的谐谑曲,钢琴上富于特征的下行音型(以连续3次反附点[3]节奏下行)带有不祥的意味,大提琴和钢琴不时交换声部,直到钢琴上一次(以不祥的音型)高亢的呼唱之后,音乐忽然转向柔媚,钢琴流畅的伴奏和大提琴上如歌的旋律都是由反附点动机变形而来,其后的音乐便是在两种气质之间变换,而钢琴的织体时有闪闪发亮的变化。第三乐章以钢琴充满深情的独奏开始,随后是大提琴接过旋律,钢琴以紧跟的模仿伴随,这一短小的行板乐章却是最富拉赫马尼诺夫气质的乐章之一。最后的乐章是对于生命和青春的礼赞,灿烂的音调和钢琴上富于光彩的音符是拉赫马尼诺夫的热情不多见的一面,充满了阳光。

※拉赫马尼诺夫G小调《悲歌三重奏》作于他19岁时,在每一段抒情中,小提琴和大提琴形成的水乳交融的音调都令人不能自已,在尾声前钢琴的推波助澜下达到情感宣泄的**,令人几乎要窒息……

拉赫马尼诺夫作有两首钢琴三重奏,都被称作“悲歌三重奏”(élegiaqueTrio)。第一首G小调《悲歌三重奏》(无编号)作于他19岁时(1892),是一首单乐章的作品,其中带有柴科夫斯基的影响。虽然此时他还未从音乐学院毕业,且年轻稚嫩,但他的音乐却显得大器老成。这一作品某些部分似有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回响。开头的伴奏音型从沉稳到越来越密集,随后钢琴上奏出深沉忧郁的旋律,以两声轻唱开始,随后是越来越激动的腔调。这一主题成为这部作品整个的基调,前后贯穿出现。接着大提琴更为饱含深情地接过旋律,与小提琴热切地二重唱。悲伤的音乐在小提琴快速的同音重复和钢琴上细碎的音型之中暂时舒缓下来,小提琴奏出一个热切的音调,似乎在努力压抑的悲伤中,让音乐充满了希望和热念。随后是对于生的渴求和往昔的追忆。在每一段抒情中,小提琴和大提琴形成的水乳交融的音调都令人不能自已,在尾声前钢琴的推波助澜下达到情感宣泄的**,就像瓦格纳的《爱之死》那样令人几乎要窒息……音乐渐渐沉寂下来,钢琴上的低沉的节奏音型就像是送葬的步伐,主题音调一次比一次低声沉吟着,渐渐远去……

※莫斯科音乐学院前柴科夫斯基像,拉赫马尼诺夫的音乐继承着柴科夫斯基的气质中那种浪漫抒情和悲剧性的因素

尾声的葬礼进行曲一般的音调带有对柴科夫斯基悼念师友尼古拉·鲁宾什坦的A小调钢琴三重奏(op。60)的模仿。与其将这部作品疑作对尊师柴科夫斯基去世的哀思,毋宁说是拉赫马尼诺夫忧郁气质直抒胸臆式的体现。须知这部作品完成时,柴科夫斯基还健在,而且健康良好。一年后柴科夫斯基的突然离世毫无疑问系突发因素所致,而并非是长久积病的终果,因此拉氏不可能事先预见到这一结局。

※拉赫马尼诺夫D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悲歌』的音乐往往在最激动人心饱含深情的时刻,笔锋一转,将整个心灵拖入到惊涛骇浪的死亡之岛……

而D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op。9)毫无疑问地带有对导师和偶像柴科夫斯基死亡的悲恸之情。这部作品完成于柴科夫斯基去世后一个月(1893年12月),时长将近45分钟!在室内乐作品中实属罕见(而且只有3个乐章),但如果将它看做交响化的作品,则大小和长度刚好。拉赫马尼诺夫将钢琴协奏曲(在这首三重奏两年之前他已完成了《第一钢琴协奏曲》)中才用到的复杂辉煌的技巧用到了这首三重奏中,钢琴在其中有时是陈述旋律,有时则担任乐队的角色,以大片音型织体烘托气氛,或是造成态势强烈的力度变化(渐强和渐弱,突强和突弱)。

第一乐章被拉赫马尼诺夫绘制得如同交响诗一般,充满了浓艳的色彩和大起大落的悲剧性笔触。其中的抒情性主题和段落是他最富浪漫主义气质的体现,带有完全的个人式的心理刻画,这样的音调只有在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中才能够听到。这部作品已经超越了“悲歌”的情感范畴,带有十足的“悲喜剧”韵味。音乐往往在最激动人心饱含深情的时刻,笔锋一转,将整个心灵拖入惊涛骇浪的死亡之岛,或是充满绝望的深渊……区别于前后两个乐章的情绪,第二乐章的主题是一支温存明净的歌,带有舒曼式的气质,其后是一系列的变奏。这个乐章热情和愉悦的音调,以及变奏手法的运用无法不使人想起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拉赫马尼诺夫以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向先师致敬,他看起来不像是只知道哭哭啼啼的小男孩。顺便说一下,这一乐章的长度也与《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相仿:都是差不多18分钟的演奏时长。

※招潮蟹一般不平衡的音响比例和结构布局,对于听者来说,情感表达的强烈渴望盖过了一切形式与结构的束缚

第三乐章开始是将近两分钟的钢琴独奏,而且是非常交响化的表现,不加克制的悲剧性的宣泄,其后更有一段暴风雨般的华彩段。不只是这一乐章,而是整部作品都时有钢琴磅礴的气势和密集的音符倾泻盖过弦乐之处。若是以学究式的视角考察,这样的段落明显不平衡,不协调,重心不稳,就像是左右螯大小不一的招潮蟹(FiddlerCrab)一般,但对于听者来说,这里的情感表达的强烈渴望盖过了一切形式与结构的束缚,拉赫马尼诺夫在这里刻意挥洒他的多愁善感。这种强烈的感染力令每一个人都无法抗拒,悲喜与共。

普罗科菲耶夫(SergeyProkofiev,1891-1953)则又是一名神童式的作家,5岁作出第一首钢琴曲,9岁即完成第一部歌剧,他是里姆斯基·科萨柯夫与里亚多夫[4]的弟子。他的前半生更像是一位世界公民:英国、美国、法国……甚至驻足远东的日本,这期间的作品显示出先锋主义的世界潮流,其《西古提组曲》毫不逊色于同胞斯特拉文斯基几年前的作品《火鸟》与《春之祭》,原始主义的表达与狂暴的气势无出其右,而《钢花四溅》与后几首钢琴协奏曲中带有机械主义的音响。43岁时毅然决定回到苏联,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片“新天新地”,许多作品显示出他被激发出的热情:《第五交响曲》、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与歌剧《战争与和平》(脚本自托尔斯泰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来)。他去世前几年的作品则结构更为晦涩艰深,虽然深居苏联,但音乐紧跟时代潮流。他的音乐从来不乏优美的旋律与机智的表达,时有辛辣讽刺的笔触,并总有出其不意的恶作剧式的腔调。他的配器技法颇得里姆斯基·科萨柯夫真传,富有釉彩的音色和五光十色的效果令人眼花缭乱,但其实又远远超越他的老师,显示出俄罗斯作曲家特有的配器天赋。他能轻易地模仿任何风格,并留下自己的强烈印记,他涉足几乎所有的题材和领域,作品虽然很难称得上是雄辩式的,但每一首都令行家和乐迷深深地折服。

※普罗科菲耶夫的前半生更像是一位世界公民,这期间的作品显示出先锋主义的世界潮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