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室内乐的基本概念以及主要形式 > 第十七讲 肖斯塔科维奇死亡与创造二十世纪的结构大师(第2页)

第十七讲 肖斯塔科维奇死亡与创造二十世纪的结构大师(第2页)

第二乐章表现出肖斯塔科维奇从来都不缺乏的优美、动人旋律,但他不会让你舒舒服服地坐享,其中总要有些小的曲折变形之处,或是配以阴晴不定的怪异和声,或是充满了难以预料的旋律走向。大提琴深沉而充满感情地跟随着,中间的拨奏段落变得更为优美,但是在肖斯塔科维奇作品里,这种美妙总是不稳定,笼罩在哀叹中。在末尾的拨奏中直接进入第三乐章,在短暂的序奏后,小提琴奏出曲折起伏的旋律,带有歌唱性,其他声部小心翼翼地点画着,随后大提琴带有颤音型的接奏,暗示第一乐章怪异的舞蹈性,小提琴连续弱拍上的刺耳和弦试图让人强打起精神,随后又是起伏的音型与半音进行……在结束前,大提琴在缠绵的音调中奏出一段委婉的旋律,取自肖斯塔科维奇本人的歌剧《卡特捷琳娜·伊斯梅洛娃》[1],最后在温柔的交谈中结束。在习惯了肖斯塔科维奇大部分后期作品那种紧绷的张力和黑云密布的音调倾泻之后,这一首四重奏(尤其是后两个可亲可爱的乐章)显得如此另类。它保留了作曲家心中的一片明净。

※升F大调第十四号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引用了肖斯塔科维奇本人的歌剧《卡特捷琳娜·伊斯梅洛娃》的旋律

降E小调第十五弦乐四重奏(op。144)作于肖斯塔科维奇去世前一年(1974),同年年底由塔涅耶夫四重奏团(Ta)首演,这也是15首四重奏里,唯一两首没有由贝多芬四重奏团首演的作品之一(另一首是第一弦乐四重奏,由格拉祖诺夫四重奏团首演)。肖斯塔科维奇此时已68岁,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他自觉时日无多,关于生命与死亡的种种纠缠深刻地体现在了这部作品中。整首四重奏有6个乐章,演奏时长近38分钟,是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作品中结构最为庞大的,每一乐章都有体裁式的标题,点明了每个乐章的气质:

Ⅰ。悲歌:柔板

Ⅱ。小夜曲:柔板

Ⅲ。间奏曲:柔板

Ⅳ。夜曲:柔板

Ⅴ。葬礼进行曲:很慢的柔板

Ⅵ。终曲:柔板

是的,全部都是极为缓慢的速度。如果和第十四四重奏的三个乐章比较,这里几乎是两首四重奏的容量。第一乐章开始是第二小提琴上的第一主题,作为中国的听者来说,这一主题多少令人回想起河北民歌《小白菜》的主题(当然,那是五拍子),音调确实很像,但这里应用的不是中国调式,而是采用中世纪的教会调式。作曲家以宗教性的笔触写下给自己的挽歌,随后这一主题蔓延至每个声部。在漫长的悲鸣后,第一小提琴上奏出清越的赞美歌一般的旋律(第二主题)……在第二乐章,从小提琴上开始出现由弱至最强的音型,仿佛是垂死前的抽搐和窒息,中间伴随着暴戾的拨奏,像是死神在叩门……“小夜曲”的主题从小提琴上奏出,并无窗下情歌的优美缠绵,却像是墓碑上的装饰图案,或是墓地围栏上的花纹……其后整个乐章那抽搐的音型恼人地不绝于耳。

※肖斯塔科维奇在1974年的作曲家代表大会上的留影

※存于萨马拉(伏尔加河畔的工业城市)的献给肖斯塔科维奇的『追忆板』,其上有大师标志性的冷峻表情

间奏曲是前面几个乐章中速度最快的部分,时间也很短,意图将前后乐章分为两部分,大提琴不安地低鸣着。“夜曲”乐章也并无宫廷的气息与温柔的笑声,而是沉思与内省,充满了冥想的意味,死亡近在咫尺,虚空触手可及。“葬礼进行曲”开始以缓慢的全奏的附点音型表明了葬礼的主题,其后是大提琴和中提琴心碎的表达。“终曲”上小提琴先是回顾“间奏曲”乐章的音调,随后其他四个乐章的主题也都不完整地呈现出来,其中交织的音声似乎暗藏着瓦格纳《女武神》的音调。最后一切都慢慢散去,生命最后的影子也毫无征兆地消退而去……

肖斯塔科维奇的15首弦乐四重奏,有13首是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团(TheBeethove)首演的,其中有5首是献与该团或其中的乐手的。因此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团演绎的版本被认为是首选的权威版本,颇有“钦定”的意味。毕竟这是得到肖斯塔科维奇认可的诠释,否则作曲家不会总是把下一首四重奏交由他们演奏。由贝多芬四重奏团灌录的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全集,最早以LP发行,后经数码转制,灌入5张CD中,尽管录音年代较早,录音质量也差强人意,但就其音乐表现而言,应该摆在每一位肖斯塔科维奇爱好者的碟架上。贝多芬四重奏团的深厚功底和精湛配合也为他们在20世纪的室内乐坛上赢得了尊重,特别是他们对于现代曲目身体力行的推介和精辟的表现,为许多大师的作品留下了珍贵的录音文献。

肖斯塔科维奇作有两首钢琴三重奏,第一首(op。8)是少年时代的习作,只有单乐章,忧郁的气质和优美的音调带有拉赫马尼诺夫的回响。第二首则是创作旺盛时期的作品。E小调钢琴三重奏(op。67)作于他38岁时,共有4个乐章。第一乐章开始,大提琴以泛音奏出悲伤的曲调,仿佛是来自记忆的印象,小提琴和钢琴也逐渐进入,缓慢增长的声音密度和织体层次带有越来越活跃的律动。第二乐章是谐谑曲,典型的肖斯塔科维奇音调,憨醉的舞步、古怪的笑声,咬着自己舌头的不连贯话语,充满了强烈的谐谑感。类似“三声中部”的中段更突出了舞蹈性,3样乐器的灿烂的音色展示颇为耀眼,后接短小的再现段。第三乐章开始,钢琴上是庄严而缓慢的和弦进行,小提琴唱出悲婉的旋律,随后大提琴接过,钢琴上不断反复着开始时的和弦进行。这一乐章不间断进入第四乐章,开始的拨奏下,钢琴奏出一个犹太音调,在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中也用到了这一主题,富于色调的旋律,之后小提琴也奏出这一音调的变形。尾声前回顾了第三乐章,最后以渐弱结束。整个第四乐章有浓重的东方色彩,带有音画式的描述,仿佛沙漠上的一队阿拉伯驼队,缓缓走来,又慢慢离去……听起来更像是病魇的幻象。

※肖斯塔科维奇的E小调钢琴三重奏整个第四乐章有浓重的东方色彩,带有音画式的描述,仿佛沙漠上的一队阿拉伯驼队,缓缓走来,又慢慢离去……

G小调钢琴五重奏(op。57)是肖斯塔科维奇34岁时的作品,结构庞大,全曲将近32分钟。首演时由作曲家自己担纲钢琴部分,贝多芬四重奏团演奏弦乐部分,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的旋律颇为优美。第二乐章是一首赋格,带有宗教式的冥想,蕴藏着压抑不住的活力,对位的笔触极为精湛。第三乐章的谐谑曲充满了钢琴的音阶跑动,遍及各个音区。三声中部小提琴奏出吉普赛舞曲般的旋律,音乐热闹喧嚣,各个声部都吵吵嚷嚷,随后的再现返回谐谑曲开头的音调。第四乐章与第五乐章不间断演奏,第四乐章“间奏曲”可看做小快板终曲前的序奏,带有优美的音调和忧郁的气质,包含精致的织体写作。终曲乐章回顾了前面几个乐章的重要主题,体现了肖斯塔科维奇富于逻辑的曲式安排。他总是倾向于在最后的乐章“总结”前面出现的主题,并在这一乐章的架构中将它们置于符合逻辑的调性调式和曲式结构的统一安排中。

※肖斯塔科维奇的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作于他62岁时,系为著名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六十寿辰而作

肖斯塔科维奇尚作有一首大提琴奏鸣曲、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一首中提琴奏鸣曲,时间分别横跨其一生的不同时期。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op。40)作于他28岁时(1934)。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op。134)作于作曲家62岁时(1968),系为著名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Oistrakh,1908-1974)60寿辰而作;中提琴奏鸣曲(op。147)作于1975,作曲家去世那一年。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包含他的签名动机“D-bE-C-B”,第三乐章包含了小提琴高难度的炫技性段落(华彩段),然后回顾前面各个乐章(又是如是的统一布局)。

※肖斯塔科维奇在完成中提琴奏鸣曲后不到一周就去世了。第三乐章是通向未来的思索,中提琴上的独奏拨弦显得如此苍白和孤寂

肖斯塔科维奇在完成中提琴奏鸣曲后不到一周就去世了,此曲可看做他的遗作,充满了静思与冥想。第二乐章的谐谑曲仍然带有肖斯塔科维奇式的讽刺和揶揄的笑声,也许对死亡早有所准备,而且并非完全地心存抗拒。他在写过的每一个谐谑曲乐章中都尽力地欢谑,拖着病躯舞蹈着,完全不在乎走形的动作和咔咔作响的关节。中提琴独有的音色更像是一个病榻上的男人的腔调。第三乐章是通向未来的思索,优美的主题似乎是给自己唱的挽歌,中提琴上的独奏拨弦显得如此苍白和孤寂,中间出现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op。27,no。2)第一乐章的主题,只是比贝多芬的“月光”更为凄婉和冷寂。奏鸣曲自己的第一乐章的主题在其后也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结束前又一次奏响贝多芬的“月光”主题,尾声在中提琴的一个长音和钢琴的幻化式的音型上缓缓结束……

长久以来,肖斯塔科维奇也是阴谋论的受害者,特别是那部真假参半的《见证》严重干扰了人们的视线,别有用心的所谓学者总是试图借他和他的音乐贩卖自己的政治观点,心胸狭隘的“专家”们没有停止他们将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做同样狭隘化的“立场式的解读”的努力。他像一个棋子被搬来搬去,他成了最混乱的文化群殴中掷向对手的石块和酒瓶……可是有谁静下心来听听他的音乐,感受一下他参透生命和信仰的解读,赞叹他那伟大的创造力和即使在晚期作品中仍然汩汩流淌出的深沉的大爱?

尽管他一直有机会离开祖国,但他却没有离开!一生都没有抛弃那片土地和他热爱的人民。这难道不说明点什么吗?

[1]KaterinaIsmailova,op。114,四幕歌剧,被称做“再版的”《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