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室内乐的概念及分类 > 第十三讲 弗朗克圣桑弗雷德彪西与拉威尔法国风格 高卢的色调(第1页)

第十三讲 弗朗克圣桑弗雷德彪西与拉威尔法国风格 高卢的色调(第1页)

第十三讲弗朗克、圣-桑、弗雷、德彪西与拉威尔——法国风格:高卢的色调

尽管本书侧重于室内乐作品的讲述,但若要了解这几位法国作曲家整个的色彩艺术的最直接的来源和最丰富的实体,最好从他们的管风琴作品开始,并将他们的管弦乐作品作为补充曲目。虽然在室内乐作品中无法感受到他们最富色彩性的音乐,特别是印象派的精致和色调,但这已足以了解法兰西音乐家们的语气、眼神、腔调、举手投足间的雅致和满载创意的不循平常的心,他们的作品都散发出高卢人的明晰和优雅。

※法国作曲家具有天生的对于色彩的感悟和想像力,他们善于捕捉并在作品中营造五彩斑斓的光影效果

※这幅著名的《弹钢琴的女孩》为法国画家雷诺阿(PierreAugusteRenoir,1841-1919)所作,他活跃的年代与这几位作曲家基本一致

19世纪中叶,德奥的浪漫主义音乐如火如荼之际,在法国,音乐家们也在以他们特有的语汇留下浓墨重彩的笔触。这些法国作曲家的创作有着鲜明的法国特色,他们的作品往往有着明晰的织体、瑰丽变幻的光影、清澈通透的结构,他们擅长于和声的色彩性创意。与管弦乐音响厚重密实的德国同侪们不同的是,法国作曲家们更偏爱清晰了然的布局,他们将不同乐器搭配得层次分明,他们致力于管弦乐语汇效果性的开发,以柏辽兹开创的法兰西式的配器开始,在拉威尔手中达成精致瑰丽的典范。

※弗朗克、圣-桑与弗雷在当时都是管风琴师的身份,以令人惊叹的管风琴演奏而闻名

这5位作曲家活跃的年代彼此衔接或重叠,其中还有几对师生关系,他们的创作活动从19世纪中叶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他们大多受到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并且都与巴黎音乐学院有着深厚紧密的联系。前3位重要的作曲家弗朗克、圣-桑与弗雷在当时都是管风琴师的身份,以令人惊叹的管风琴演奏而闻名。弗朗克尤其得到李斯特的赏识,认为其是巴赫再世。其实作为法国管风琴学派的代表人物,这3位作曲家的作品和演奏都与德奥系的严谨而内在的管风琴音响截然不同。那些在巴赫作品中清晰可辨的复调线条在法国管风琴师手中变成了含混不清的轰鸣,他们喜爱浓重的混响带来的泛音碰撞和音色混合,他们探索管风琴音栓的组合艺术,毕其一生寻找前所未有的音色搭配,进行大胆的和声实验。他们在管风琴上的创意启发了他们在钢琴和乐队作品中的音色写作。尽管本书侧重于室内乐作品的讲述,但若要了解他们整个的色彩艺术的最直接的来源和最丰富的实体,最好从他们的管风琴作品开始,并将他们的管弦乐作品作为补充曲目。

这几位作曲家中,有着这样的师承关系:

这里所谓“师承”仅是就文字表面意义而言。拉威尔和德彪西可谓自成一家,在创意上走得更远,特别是德彪西对于弗朗克来说完全是个离经叛道的不肖弟子,大部分音响实验都是来自于自我探索的努力,因此我们的介绍倾向于以时间顺序,而不是以“师承”关系来展开。

※弗朗克定居巴黎期间,兼任管风琴师和巴黎音乐学院教授,以管风琴演奏闻名整个欧洲

塞泽尔·弗朗克(ck,1822-1890)1837年至1842年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后定居巴黎,兼任管风琴师和巴黎音乐学院教授,作有大量宗教性作品,当时他的管风琴演奏闻名整个欧洲。弗朗克的音乐饱含**,大气磅礴,管风琴作品中既有情绪强烈的笔触,又有崇高静穆的内省音调。他的变幻不定的音色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神秘主义的光晕。弗朗克的室内乐作品并不多,但每部皆为上乘之作。

※伊萨依以演奏法国和西班牙小提琴作品而获得国际性声誉

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题献予小提琴家伊萨依(EugèneYsa?e,1858-1931),这位以演奏法国和西班牙小提琴作品而获得国际性声誉的技巧卓著的演奏家是弗朗克的同乡(皆出生于比利时的列日),伊萨依在法国也度过了一生中一段重要的时光。这首奏鸣曲有4个乐章,第一乐章开始便显露出不同的气质,小提琴上奏出的主题带有远古色彩与幽静的意味,钢琴上的**与热忱显示出浪漫主义的深情与忧郁,时有兴之所至的大段钢琴独白。第二乐章掀起滚滚流水,钢琴上有力的衬托与渲染时时带来激动人心的效果,小提琴上清新高亢的第二主题与开始的主题在发展部的交织尤其复杂,钢琴上不时闪烁出晶莹的浪花。第三乐章是以宣叙调为基础的幻想曲,这里不是真正的歌剧中的宣叙调,而是饱含情绪的旋律,如同娓娓道来的话语般,钢琴上精美的伴奏音型和氛围化的音响使小提琴包围在音色的迷雾中。第四乐章出现了前面乐章的主题,以精致的手法组织在一起。弗朗克习惯于以一个主题或主题群在套曲结构的各个乐章(变形)出现,或是在末乐章引述前面乐章的旋律。这是浪漫主义后期的典型手法。

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于弗朗克去世那一年,拥有极其复杂精细的主题和结构布局,秉承钟表匠(别忘了,他是比利时的血统)一般的精深细致的工艺传统,并结合着气质中的法兰西式的**与浪漫,标志着晚期浪漫派室内乐创作的高峰。第一乐章出现了一大群令人目不暇接的主题,请不要迷失在其中,事实上开始的固定曲调此后在每个乐章都以变形的方式出现。而其后出现的主题才是此乐章真正意义的主题,其他乐章也都各自拥有自己的主题。这对于听者确是一大考验,在纯听觉的感受之外,必须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捕捉形式结构中的“超级链接”,注意那些彼此关联的曲调及其惊人的变化……但请注意,弗朗克的音乐之所以能够建立自己的功勋,绝非只是泥水匠的把式,或是只有行家才能洞察其微的《圣经》。他的音乐是乐迷与音乐家共享的精神财富,抛开谜题般的结构设计,倒上一杯清茶,坐在沙发上,把下午的个把钟头时间交给它,你在音乐中听到的是对于人世万物的深切感触,虔诚的心灵的祷告,尘世浮光掠影下的深刻的人生体验,时而沉湎声色、时而忍受痛苦的肉体,狂喜和战栗的心灵……以及不时浮现出的,顾盼凡尘的隐忍与超然。

※位于巴黎的圣克罗蒂德教堂,弗朗克在教堂落成典礼上演奏了他自己的和巴赫的管风琴曲

※建于弗朗克去世后一年(1891)的纪念碑,位于巴黎塞缪尔·卢梭广场

弗朗克尚有一首钢琴五重奏,同样是深沉婉约的精神探索,共有3个乐章。这首F小调钢琴五重奏同样带有“超级链接”式的布局,第一乐章开始的“固定曲调”(一个序奏部分)在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都有变形再现,第三乐章还同时带有第二乐章的主题。即使不去注意这些细节,细针密线式的精湛的织体写作和工整的笔触时时令人屏气凝神,冥思遐想,而末乐章的发自内心的狂热的赞颂则如同他的管风琴曲般气势恢宏,充满了神圣的喜悦。

※圣-桑总是赋予音乐简洁的织体和优美的旋律线,富于声色的笔触和外在化的华丽壮美也是他的特色之一

与弗朗克的深沉凝重所不同的是,圣·桑(CharlesCamilleSaint-Sa?ns,1835-1921)的音乐更为通俗易懂,他总是赋予音乐简洁的织体和优美的旋律线,诸如《动物狂欢节》中《天鹅》那样的作品并非是偶然之笔。而《骷髅之舞》和第三交响曲“管风琴”那样富于声色的笔触和外在化的华丽壮美也是他的特色之一。

C小调大提琴奏鸣曲(op。32)作于圣·桑37岁时(1872),钢琴上艰深的技巧限于演奏层面,整首奏鸣曲充满了复杂的炫技,对于钢琴家和大提琴手都是一大考验。第一乐章,开始的主题贯穿整个乐章,大提琴和钢琴富于效果的表述显示出圣·桑的天赋手笔,他能轻易获得各种效果,包括营造戏剧性的外在印象。第二乐章开始钢琴上低音声部奏出帕萨卡里亚式的固定低音音型,幽默风趣的主题从大提琴开始,带有洛可可风味。第三乐章尤其富于热情活力,情绪在大喜大悲之间起伏。你的确很难在圣·桑的作品中找到深刻的哲理,那么就闭上眼睛,享受那蕴涵其中的听觉魔术吧。

※有人批评说圣-桑的音乐过于追求表面的光彩,忽略了作品的内涵,但其作品中对于光影和色调的出色把握是大多数作曲家都会羡慕的天赋之笔

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op。75)是他两首小提琴奏鸣曲中的第一首,也是最常上演的一首。全曲分为两个大的部分,每个部分又可分为两小部分。事实上类似四乐章的结构。同C大调大提琴奏鸣曲类似,这部作品中也充满了炫技性的表达,带有五光十色的音响,更为灿烂和奔放。而第一乐章的柔板部分又包含着最感人的音调,音乐时时带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圣·桑尚有一首早期的钢琴四重奏作品(作于他20岁时),另有两首钢琴三重奏和一首为钢琴、小号和弦乐而作的七重奏(op。65),这一奇怪的组合中的小号的辉煌宏亮的声音使得七重奏的音响更像是小型的交响化编制,但其中也有小号柔声细语的迷人表述,值得细细品味。

※在弗雷的倡导下,一些法国作曲家开始有意识地与德国音乐风格划清界限,追求法兰西特有的色彩和韵味,并试图模仿简洁朴实的古风

热门小说推荐

武道至尊
暗夜幽殇武道至尊
...
无限邮差
过水看娇无限邮差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