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简述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主要内容。
三、案例分析
阅读新闻文本材料《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载《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7日;《混血儿引发中国人身份认同辩论》,载《卫报》,2012年11月5日,试使用相关媒介与身份认同相关理论分析,思考媒介在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并讨论:全球化对于个人身份认同的影响,在全球化的现实下如何强化各自的身份认同?
四、课堂练习
观看美国电影《现代启示录》,试结合本章学习内容,分析在该电影中导演对于美国白人形象的塑造?
[1]刘燕:《媒介认同论:传播科技与社会影响互动研究》,13页,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陈力丹:《精神交往论》,79页~81页,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
[3][加拿大]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424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俞可平等:《全球化与国家主权》,69页、70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睿人译,52页、5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22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37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睿人译,1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睿人译,12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姜芃主编:《加拿大:文化的碰撞》,55页,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11]李天铎:《想象空间与认同并裂:媒介全球化的后果?》,见孟建主编:《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65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3]“酷儿”为queer的音译,原意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贬称,有“怪异”之意,后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括他们的理论,含反讽之意。“酷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关于性与性别的理论,它最初源于同性恋运动,后来成为所有性少数人群“正名”的理论,成为挑战男权文化的思想武器,是后现代主义在性学研究上的代表性理论。
[14][美]葛尔·罗宾:《酷儿理论》,李银河译,321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15][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文化透视》,史安斌译,131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6][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文化透视》,史安斌译,131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郑翰林编:《传播理论简明词典》,211页,台北,台湾风云论坛出版社,2003。
[18][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文化透视》,史安斌译,143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9]GilroyPaul,ThereAin’tNoBlatheUnionJak,LeClassics,2002,p。36。
[20]StuartHallandMarkSealy,Different:AHistoritext。NewYork:Phaidon,2001:35。
[21]HelenDavis,UandingStuartHall。London:Sage,2004,p。179。
[22]Said、Edward,Orientalism,Harmuin,1985,pp。1-2。
[23]Said、Edward,Orientalism,Harmuin,1985,p。3。
[24]Said、Edward,Orientalism,Harmuin,1985,p。300。
[25]《黑暗之心》是波兰裔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初版于1902年,讲述英国白人船长马尔洛带领比利时商船在刚果河从事象牙贸易的故事。这部小说被认为是20世纪英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26]电影《现代启示录》改编自康拉德的小说《黑暗之心》,只不过电影将故事的背景改为越战时期的越南。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是当代最著名的电影艺术大师之一。该片最早于1979年上映,并于1987年及2001年先后推出新的剪辑版。1979年,该片荣膺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27][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68页、69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8][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170页、171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9]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30][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248页、249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