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是由真实社会经验累积而成的,媒介文本再现的内容正是社会中的真实经验。只有通过某种叙事内容,事件才能为我们所知。叙事这个文学概念同样适用于除评论以外的大部分新闻,尽管两者不能画等号,但由于报道的事件往往是动态的,本质上也是事实演变的进程。叙事包括“事件”和“叙述”,文学叙事以讲故事引导受众进入生活,而新闻叙事则以转述事件让人们认识现实。[15]新闻叙事陈述事实、再现事件,从而表达传播者的判断,其模式可简化为“叙述”+“事实的细节”。“在新闻报道里,如果对某一事件只是做平铺直叙的复述,那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如果加入一些叙事特征,就成为一个故事。很多实验证明这类故事性的新闻往往更容易被受众所记忆。”[16]
新闻叙事是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不同于文学叙事的是,新闻叙事具有客观性与真实性的特征,它是人类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满足人类对新闻信息取舍和信息效益最大化的需要。媒介批评借助于叙事理论分析传播活动时,不仅要关注传播内容,更要分析用什么方式说,说的方式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到,任何一种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都包含着对内容的选择标准,即什么事情可以用什么方式叙述。与其说人们生活在媒介中,不如说是生活在媒介叙事中。在传播活动中,人们被叙事所包围。
作为叙事学意义上的新闻叙述,旨在对新闻写作和新闻媒介文本进行研究,同样使用的也是叙事学的基础概念,即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等,由此也相应出现了新闻叙事主体,即新闻叙事视角与新闻叙事结构的概念。
(一)新闻叙事的本质
新闻叙事的本质是新闻信息的传递,它研究的是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如何流动以及这一信息所产生的认识和情感信息如何流动。新闻叙事的内涵包括素材、故事和新闻叙事文本三个组成部分。素材是按逻辑和时间先后顺序串联起来的一系列由行为者所引起的或经历的事件,即原始的新闻事实;故事是记者头脑中的新闻事实,是新闻事实的物质状态在记者大脑中的能动反映;而新闻叙事文本就是最终受众看到的由语言符号组成的结构整体。叙事文本在经过记者编码后,会以符号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再由受众将其还原成他们头脑中的新闻事实。
新闻叙事的素材是固定的,具体包括客体和过程。客体即行为者、地点和时间要素,过程即在客体中与对象一起或通过对象而发生的变化。过程强调的是各事件之间的发展、连续、变更与相互关系。新闻叙事的故事是指如何对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事件加以有效地编排,如顺序的安排、叙述的节奏、频率与聚焦等。新闻叙事的文本是指读者可以直接进入的部分,它探讨的是叙事文本的核心概念,即“叙事者”是谁的问题。叙事者的身份在新闻文本中的表现程度和方式以及隐含的选择赋予了新闻文本以特征。
(二)新闻叙事学的几个重要概念
}h6}1。新闻叙事主体
叙述主体又称为叙述者,是指叙事作品“陈述行为的主体”。凡是叙事活动都必须有叙事主体的参与,而叙事主体一出场就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出一定的主体姿态。新闻是报道事实的学问,著名新闻人穆青认为“新闻是一种叙事文”。新闻除了要有客观存在的事实外,还要有人叙事,没有叙事主体便不可能有叙事文本,自在状态的“事”也不可能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新闻。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新闻的生成过程就是一个叙述的过程,不管是从话语还是从文本角度解读新闻,都离不开叙事这个主题。[17]凡是叙事活动就必须要有叙事主体的参与,叙事者作为叙事主体,对事件本身所做的编排、加工、叙述,最后使之呈现为文本的整个行为方式与行为过程,具有浓厚的创造色彩。叙述者讲述故事会用不同的方式,这些不同的方式在叙述学上被称为叙述声音,它是记者出现在通讯叙事文本中的标志。
新闻叙事文本的叙述者是一个集合体,包括记者、编辑以及采访对象,其中记者和编辑是绝对主体叙述者,采访对象是形式叙述者。同一题材的新闻报道之所以能呈现出各种版本,一方面是因为记者对文本的创作不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构成文本的素材不同,即采访对象的差别。在一篇新闻报道中,记者是主要创作者,任何报道都是通过记者的笔叙述出来的,编辑有时也会对新闻稿进行修改调整,记者和编辑构成绝对主体叙事者。但是一篇新闻报道的完成还需要借助采访与新闻事实相关的人完成叙事,要准确详细地叙述新闻事件,就离不开事件主人公、目击者以及与此有关的人物的叙述,这些被采访对象参与了新闻叙事,他们也应该是新闻叙述者之一,即形式叙述者。
根据叙述声音的强弱和记者在新闻文本中介入程度的高低,美国叙事学者查特曼把作为叙述者的记者分为缺席的叙述者、隐蔽的叙述者和公开的叙述者三类,他们的声音在文本中的强弱不同。缺席叙述者指记者像摄像机一样客观记录“观察”到的一切,语言色彩呈中性,让受众意识不到叙述者发出的声音。隐蔽叙述者是新闻事实完全由记者来讲述,但记者并不出现在新闻中,而是隐于“幕后”,用公式表达则是叙述者=记者(“幕后”)。这是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式,大量的消息类新闻报道多属于此。缺席的叙述者和隐蔽的叙述者几乎是不带任何痕迹地存在于叙事文本当中,这两类叙述者在通讯中是非常少见的。而在通讯当中,一般情况下,记者是以公开的叙述者身份出现的,只是他讲述的声音强弱不同。公开的叙述者是指我们能够在文本中听到清晰的叙述声音。公开叙述者又可以分为旁观的叙述者和参与的叙述者。旁观的叙述者指新闻事实完全由记者来讲述,但不是事件的参与者,即记者常常以第一人称“我”、“记者”等来叙述眼前发生的一切,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他人、他物的故事,用公式表示就是叙述者=记者(“台前”);参与的叙述者则是记者成为新闻事件中的人物,用公式表示就是叙述者=人物记者,这在“个人亲历性报道”中十分常见。从受众的角度来说,如果记者是缺席叙述者或隐蔽叙述者,新闻文本会显得冷静客观;若记者是公开叙述者,新闻文本具有交流性和亲近感,体现出较强的感染力。公开叙述者的声音分为描写、概述和评论三类,但是这三者声音的强弱程度也是不同的,其中以评论最重。描写和概述可以很好地隐藏叙述者的观点,只有评论是叙述者观点的流露。
“采访对象”是新闻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置疑的是,新闻文本中的采访对象承担了部分甚至是完全的叙述人角色,这在专访等新闻类型中尤为明显。编辑是否担当叙述者角色,需要根据其修改新闻的程度而定,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事实上,记者、采访对象、编辑这三类叙述者或独立或组合,实现着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18]
传统媒体的话语权一直掌握在精英的手中,媒体所报道的内容都是由记者一手撰写,通过编辑的把关,然后上报发表。受众在这时所扮演的角色是被动的接受者,由于信息技术不发达,他们的反馈也不能及时到达传播者的那里。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来,成为新闻叙事的主体叙述者之一,获得信息发布权利的话语权,他们可以通过微博等新媒体技术,随时随地发布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记者和广大公众作为新闻叙事的主体,共同担当了监督社会的责任。[19]
}h6}2。新闻叙事角度
任何一篇叙事文本都必须有一定的叙事视角,因为当作者要展示一个叙事世界的时候,他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把外在客观世界照搬到纸面上,而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事规范和叙事谋略来进行叙述。事实上,叙述视角的选择不仅决定了叙事作品题材的选择和情节的安排,还决定了叙述者对叙事中的人物的道德评价和对时间的价值判断。新闻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观察和叙事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它体现了叙述者和所叙述事件的一种表述关系,是叙述者把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叙述角度能创造新闻报道的“文本价值”,使新闻文本更加完美,更具可读性。关于新闻的叙事角度,热奈特从“视点”范畴提出分类,研究新闻叙事角度,分为零度焦点叙事、内焦点叙事和外焦点叙事。[20]
零度焦点叙事,又称全知视角叙事,这种叙事角度的叙述者无固定视角,不受视域限制,如同一个全知全能、无处不在的上帝一样洞察世间一切。这种视角的好处是灵活自由,可以对报道的事件做全方位、全景式的叙述,具有广度和深度,给人以权威感。另外,全知视角还可以方便叙述者的叙事。叙述者可以打乱客观事实的时空顺序,根据自己的意图重新排列组合,从而更有效地传递客观事实的信息以及记者隐藏在事实之后的意见。全知视角的报道自始至终都是记者一个人的声音,仿佛报道的一切都是记者个人意识的体现。美国《时代》杂志的创始人亨利·卢斯就非常提倡这种叙事视角。零度焦点叙事的缺陷在于比较强的虚拟感和主观性,容易产生“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感觉。
内焦点叙事,又称限制视角,它是以作品当中的人物作为叙述者的一种叙事角度。叙述者或者是事件的主导参与者,或者是事件的旁观者和目击者。因此,内焦点叙事接近于“内心独白”,叙述者只限于叙述他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但不能叙述别人看到或听到的,而他自己没有看到或听到的事情,更不能像零度焦点叙事那样介入他人内心世界。内焦点叙事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报纸上经常能看到记者暗访揭露黑幕的报道等,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并往往能够将新闻事实的信息与记者的意见隐蔽地结合起来,较好地表现叙述者的主观意图。
外焦点叙事,又称纯客观视角或观察视角,是指叙述者像一台摄像机那样客观记录事情的表象,不追溯事情的历史背景,不涉及人物的心理活动,叙述者也不抛头露面,评头品足,抒发胸臆。外焦点叙事的特点是叙述者所知要小于新闻人物所知,在语言上,外焦点叙事大都选择无明显情感色彩的中性语言。外焦点叙事被认为是比较客观的叙事视角,它适合记者写出有现场感的“视觉新闻”。采用这种视角传递的新闻信息是比较可信的,同时,由于写作注意细节,有现场感,因而具有可读性。但运用这种视角时,记者的眼睛就好比摄像头,受众看到的事物完全受记者视域的制约,因而这种所谓的“客观”实际上也是被记者涵化了的,只不过叙述者的主观态度和意见更为隐蔽而已。
热奈特指出,“不折不扣的所谓内聚焦是十分罕见的,因为这种叙述方式的原则极其严格地要求绝不从外部描写甚至提到焦点人物,叙述者也不得客观地分析他的思想或感受。”[21]新闻叙事角度决定了什么被看,也决定了什么不被看。所以,托多罗夫认为,“视角具有第一位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视角的不同是新闻文本最大的不同。叙事视角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有意义、有倾向的文本世界,并以此来理解现实世界,进而实现新闻的“文本价值”。[22]
作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叙事者的大众传媒,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以描述、论证等为传递媒介内容的主要手段。讲故事是媒体传播最普遍的形式,也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信息接收方式。故事是我们接触媒体的主驱动力。新闻的“5W”传播模式,即谁(Who),说了什么(Say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el),对谁说的(To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等。把这些新闻要素交代清楚就是简单的叙事了。通过新闻这种最普遍的、人们接触得最多的一种叙述方式,不断给人们提供外部世界的信息。读书籍报纸、看电影电视、浏览网页,成为人们了解外部世界变化,影响自身言行的重要依据。因此,有学者认为,“新闻类节目要‘讲好’故事,必须从三个方面去努力策划:细节的挖掘;悬念、冲突的挖掘;最密切相关性的挖掘。”[23]即赋予一件新闻作品以最有吸引力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人们了解新闻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动,如新闻当事人的行为语言、事情发生的背景、具体的经过和细节等,提供得越充分,人们的兴趣越高,了解就越详细。一则让人记忆深刻的新闻,往往包含一些不同寻常的新闻点,如时新性和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其中的任何一点都具有极强的叙事性。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展示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描写人物对话和场景细节等,都是讲述故事的常用手段,也是必要元素。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体现出多种叙事视角。例如,2013年4月13日,在纽约时报中文网上刊出的新闻报道《农业部否认家禽疫苗带来恶果》中,[24]“中国为大规模家禽疫苗接种的做法辩护,称此法未妨碍新型H7N9病毒的监测。同时,世界卫生专家为新病毒的易感与难防表示担忧”,记者的全知全能,主要是零焦点叙事;“周四,美国疾控中心收到了来自中国的第一份病毒样品。它来自上述医学期刊报告中提到的患者之一,该患者是一位35岁的女性,来自安徽省,住院19天之后于4月9日死亡。疾控中心流感专家迈克尔·肖说,样品是很少的一点鸡蛋白,存放在一个小瓶子里,其中包含了数千万或许是上亿的病毒。”这里既有零焦点叙事,也有内焦点叙事结合零焦点叙事。多元化的叙事视角让新闻报道看起来更加丰满和可信。
}h6}3。新闻叙事结构
新闻叙事结构解决的是“故事的形成机制”问题。叙事学学者柏德和达丹尼指出,新闻记者每日创造不同的故事,吸引我们去读报、听新闻,但同时记者每日也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字眼去描述一些老套的故事,尤其是那些法庭审判、高峰会议等礼仪性的新闻。新闻叙事必然会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和叙事原理及技巧,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最常见的叙述结构是“故事中一个平衡向另一个平衡过渡,就构成一个最小的完整情节,典型的故事总是以四平八稳的局势开始,接着是某一种力量打破了平衡,第二种平衡与第一种相似,但不等同。”[25]
新闻文本意义有一种结构稳定性,具有重复的模式和主题,新闻所提供的事实、名称和细节可能每天都发生变化,但是叙事结构是不变的,仍然按照固定模式进行的叙事,就是类型化叙事。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但不是每篇新闻都具有这5个部分,有的新闻就没有导语和背景。常见的新闻结构有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结构和并列式结构等,让新闻的每个构成部分各司其职。
新闻叙事风格和结构是由特定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决定的,是民族文化和现实政治权力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意识形态下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新闻叙事在取舍事实材料时,应根据各自不同的价值取舍事实,就连新闻叙事的结构设置和风格表现也都受到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记者选择了什么样的叙事结构,就意味着他采用何种方式来表达对这一题材的思考和解读。《南方周末》奉行“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的采编原则,其编辑将报道的叙事结构分为因果线性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双线交织结构和回环式结构四种,这就是典型的媒介文本叙事的具体应用。[26]“用普洛普的术语说,记者不过是改变了旧新闻故事中的可变项,如一些具体的人名、地名和一些具体的行动方式。由此看,新闻的一个深远的社会功能不是致新知,而是相反,重新加固我们对世界和生活的既定看法”。[27]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媒介文本
2。媒介文本符号
3。媒介文本叙事
4。新闻文本叙事
二、简述题
1。简述媒介文本的特征。
2。简述媒介文本符号学的内涵。
3。简述媒介文本符号批评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