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政治学方法。就媒介本身的社会意义而言,它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媒介无时无刻不受到政治的制约和干预,现实的媒介制度必定受制于政治制度的约束。拉斯韦尔等早期大众传播研究者就已关注媒介使用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媒介批评理论中的媒介的自由与自律问题,媒介发展与现实政治的互动性关系问题,媒介对政治经济的依赖性等问题,都是从政治学方法出发的媒介批评研究。
三、研究方法
这里所指的媒介批评的研究方法,主要指的是基于媒介批评理论并具有媒介批评学科特点的微观层面的研究手段和途径。媒介批评理论一方面属于大众传播学理论的主要构成,具有大众传播理论的总体特征;另一方面,作为独立的学科则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因此,就微观层面而言,其研究方法也具有独特性。因而,对于作为学科的媒介批评学的研究方法的探究,不能完全脱离大众传播学科已形成的规范的科学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媒介批评理论自身的特点,建立属于本学科的方法论体系。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在全面介绍大众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媒介批评本身的特点,试图有重点地总结媒介批评的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具体应用。
(一)定量研究
作为以批判和诠释研究取向为主体的媒介批评理论,就其具体学科研究方法而言,也需要进行定量研究,这样不但有助于研究者在进行媒介批评实践时能够获得直接的数据和资料,同时也能发现和总结媒介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对于媒介批评实践而言,为了有效精确并有说服力地进行有理有据的媒介批评,定量研究作为前期获取基础实施资料的方法,则显得更有必要,是媒介批评研究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研究手段。一般而言,媒介批评涉及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内容分析、实地访问、控制实验等,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媒介批评提供前期的事实数据资料。
}h6}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传播学研究最常用的资料搜集的方法,也是媒介批评研究获取资料不可或缺的常用方法。问卷调查立足于客观立场和应用科学方法,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大量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和解释媒介现象,为媒介批评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在具体操作中,问卷调查包括问题设计、抽样、访问、数据整理与分析、结论讨论等环节。其中问题设计和抽样是研究的基础。
问卷调查的目的不仅在于发现事实,还在于将研究的问题经过系统设计和理论探讨,形成理论假设,通过对假设的推论和验证,从而形成具有相对说服力的假说和推论。因此,在特定价值立场的前提下,要使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必须要充分了解现实,并使用严谨的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批评更具有力量。否则,罔顾事实的任何批评都缺乏深厚的内涵和现实基础而显得苍白无力。
}h6}2。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是指大众传播研究中对媒介文本信息的全面分析,是对媒介文本客观的、系统的量化研究。在媒介批评理论中,内容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文本的观察,为文本批评建立事实基础。内容分析法不仅指对传统的报纸、电视、杂志等媒介进行分析,而且几乎对所有形式的媒介文本的内容都可进行量化分析。
媒介批评中使用内容分析方法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批评分析提供事实依据和基础,因此,内容分析务必做到客观和系统,能够准确描述和呈现媒介文本内容的全貌,以便为进一步批评提供有理有据的素材。就具体操作过程而言,内容分析包括提出问题和假设、确定研究范围、选择样本、确定分析单位、建立内容分析类目、建立量化系统以及对分析内容进行编码、分析资料、提出结论和解释,从而立足于特定的立场,对其进行批评性分析。
}h6}3。实地访问
实地访问与问卷调查都同属于实地调查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直接参与到社会事件活动中,通过对社会事件的主体、事件发生过程、事件影响等进行直观的观察、感受和记录,从而获取关于社会现实的直观研究资料,并由此依据媒介批评理论,对社会事件的特征、内在结构、社会影响等做出深入分析。
实地访问包括结构性访问和主题性访问。结构性访问主要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展开,具体如前所述;主题性访问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访问大纲进行,访问的内容有明确的规定性,但可以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形随时进行调整。实地访问的优点是能够对研究对象深入观察,并能够不断深入到实践内部,不断发现事先未知的信息资料。就媒介批评而言,通过实地访问法,可直接参与到大众传播媒介活动中去,如进行报纸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等,并与媒介产业机构、媒介管理部门进行交流,从而反馈批评结果,起到参与影响现实的作用。
要做好实地访问研究,前期的资料准备非常关键,包括设计详细的访问提纲,拟定访问计划,做好访问社会事件的有关文献资料以及具体的访问工具等。实地访问的具体过程包括访问前的准备、访问实施、控制访问以及核实资料,最后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作为后期媒介批评研究之用。
}h6}4。控制实验
控制实验是为了观察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人为设计特定条件的非自然状态的环境,在研究者的控制下进行测量和观察的研究方法。控制实验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对其他影响事件变量的因素加以控制或取消,仅保留经选择后的自变量,进而测试对事件因变量的影响,结果回答事件之间互相影响的因果关系。
作为内涵丰富的社会现象,传播活动相关因素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复杂,因此难以对其做出整体的观察和全面系统的分析。控制实验方法采用简化步骤,选择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研究者的控制下进行实验测量,研究发现大众传播的特点。对于媒介批评而言,通过控制实验方法可以明确地了解媒介事件之所以发生变化的主导性因素,可以使媒介批评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和主观臆测。其核心在于探究媒介信息刺激符号与受众反应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由此,媒介批评理论通过价值立场和逻辑分析,提出理论批评的假设,进而借助于实验研究加以推论和证明。控制实验方法对于媒介批评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证实或证伪媒介批评所提出的理论。
控制实验包括实验环境的选择、实验设计、定义变量、确定操纵自变量的方法、选择测试对象、前测、观测工具和程度的设定以及数据分析与结果报告等主要环节。其中实验设计和定义变量是控制实验具体实施过程的关键步骤。
(二)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也称之为质化研究或质性研究,邓津与林肯主编的《质性研究概览》对定性研究(质性研究)做了如下界定:“质性研究使用符号学、叙事学、内容分析、话语分析、档案分析、音素分析,甚至统计、图表与数字等手段。研究者同时也借鉴与使用民族方法学、现象学、解释学、女性主义、解构主义、扎根理论、民族志研究、个案访谈、精神分析、文化研究、问卷调查以及参与者观察等的研究视角、方法与技巧。”媒介批评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媒介中所蕴含的不同意义,这些不同意义包含着人和现实社会的关系。现实事物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这也是定性研究的基本立场。因此,概而言之,定性研究是试图从个人自身角度出发,了解现实事物对人所具有的意义的一种系统化研究。
定性研究的内在逻辑建立在基本假设之上。事物对于人们的意义,影响人们对该事物的反应。意义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诠释和变动之中。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或是作为主体的人发生变化时,意义也会发生变化,随着人们不断地诠释,不断对世界做出有意义的反应。正如“符号互动论”理论家赫伯特·布鲁默所认为的,人们对事物的反应以该事物对他们的意义为基础。这种所谓“意义”层面的事物,是指人们在他们的世界中所注意到的一切。布鲁默认为意义来自于个人与他人的互动,或者通过自我反省而来。因此,意义不是客观对象所具有的特征,也不只是人们心里知觉的简单的东西。相反,意义是在人们对其有关联的事物进行诠释的过程中产生与界说的。所以,意义既是个人的,又是共享的,意义产生于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之中,同时又受到特定的情境的影响。对于媒介批评而言,媒介意义的产生同样如此,因此,如前所述,基于“意义建构”的定性研究对于媒介批评理论的研究方法就非常重要。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在许多方面都各不相同,但它们又可以互补。定性研究通常采取的是批判的和诠释的研究取向,通过人类自身的洞察力去发现所收集到的资料中的规律和模态。定性研究强调通过对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实的考察,通过研究者的分析、解释,从而探究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媒介现象。定性研究的诠释性和批判性研究取向决定了其研究问题通常具有明确的价值主导性,其目的在于揭露和指出社会现实的内在矛盾,从而消除被研究者的错误观念。因此,定性研究具有超越现实的意义。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人类的思辨能力,揭示社会现实中的各种谬误,并将其放置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情境中去考察,从而促进人类社会本身的良性发展。因此,定性研究在改变社会观念、推进社会思想超越方面意义重大。
因对研究对象的关注重点不同,对于定性研究的分类也有很多不同的标准。例如,按照数据获取的方法,分为个案研究、民族志研究、焦点小组研究等;按照数据分析的方法,分为解释学研究、扎根理论研究以及重构研究等;按照对社会现实及知识性质的认识,又分为后结构主义研究、建构主义研究、批判主义研究等。
作为媒介批评理论的主要方法,诠释和批判取向的定性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属于媒介批评理论独特的方法。一方面,媒介批评理论借助于“批判”的手段,重点关注的是作为研究对象的“媒介意义”建构对作为媒介的“行动者主体”的人的发展与解放;另一方面,诠释性和批判性的定性研究,运用具体而又综合的“元理论”作为逻辑分析框架,研究者以此分析数据,能够深入理解媒介活动中的社会事件与主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对于媒介批评而言,定量研究是资料获取的途径,而定性研究则是分析和解释资料的手段。媒介批评理论涉及的定性方法主要有个案研究、历史比较研究、民族志研究、文化研究等,下面分述之。
}h6}1。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为了理解特定现实事件,在特定的范围和时间内进行的综合性的诠释性研究。在大众传播学研究中,个案研究主要用于对传播者和媒介事件的观察和分析,其目的在于为后期的媒介批评研究准备基本的分析素材。显然个案研究属于定性研究的范围,但因其具有描述性、特殊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可以为后续研究确定研究方向和问题,同时也可以作为媒介批评后期研究的重要原始资料。
在媒介批评研究方法中,以具体的媒介案例分析为主的“媒介批评”,主要依据的是“事件—结构”的逻辑思路,即认为通过特殊事件的分析,试图观察和解释媒介事件包含的内在逻辑。媒介批评通过对媒介呈现的特定事件的探究,通过对这些事例的诠释和分析以及对现实媒介事件的连续观察,及时进行“追踪式”的媒介批评。
}h6}2。历史比较研究
历史比较方法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方法,19世纪早期的古典社会科学家杜尔克姆、马克思、韦伯等使用的就是历史比较方法。历史比较法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历史事件的观察和描述,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新的证据或采用不同的论证方法,试图解释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以及影响因素,从而对历史事件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同样,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该方法在社会变迁、社会运动、社会与政治、社会分层等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同时在社会角色、宗教、性别、社会认同等方面也经常被使用。在媒介批评研究中,历史比较方法应用得也十分广泛,是非常重要的定性研究方法。例如,可借助历史比较法考察媒介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如媒介社会学、媒介环境学派等就使用历史比较法研究媒介技术、媒介制度等与社会文化变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在媒介批评研究中,借助于历史比较研究可以同时整合媒介与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媒介批评通过对具体微观的媒介事件(如新闻报道方式、新闻事件呈现方式等)的剖析,进而解释和总结社会与文化的内在结构特征以及变化发展的特点。因此,媒介批评应用历史比较研究,往往集中于某些媒介个案,通过对其全方位的分析,进而探究处于特定时期社会文化情境下的媒介特征,由此对媒介发展做出判断,得出结论。
作为综合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历史比较研究的重点是对多个历史或现实事件进行对照、互参式的考察与诠释,因此,媒介批评理论不同于个案研究。探索现实事件中的差异及其所蕴含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是历史比较的基本要求,也是历史比较研究与个案研究的根本差别。但历史比较也不能脱离个案研究,以个案研究为基本起点是历史比较研究最根本的规范。同时,历史比较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可靠性,是由对个案研究把握的深度来决定的。没有深入的个案分析,必然导致媒介事件的批评严重失范,其过程与结论也会失去现实意义。历史比较研究的具体步骤包括研究对象的概念化、发现文献资料、组织资料、综合分析资料,提出研究及分析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