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间经卷的信仰与民间文艺表演
宣讲经卷是宗教,民间说唱和民间小戏是民俗。马街书会艺人的讲唱经卷把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书会活动的表演性很强,具有相当的艺术魅力。但在马街,文艺表演始终是外壳,讲经明理始终是内核,两者的位置从不颠倒。马街的村民自治组织一直把请戏班子当作服务性的工作,用于烘托、陪衬艺人的说书讲唱。马街的“写书人”和数万听众则把参与书会的传承,看作是加入一种“真理性”的文化,是相信说书中的“理”,对戏文本身的情节叙述,反而不大热心。马街艺人更不是剧场舞台上的戏曲演员,他们穿着朴素,食宿简陋,一把琴、一个行李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从不讲排场,但能让人感到他们有一种特殊的精神。那么,对民间宗教来讲,马街书会的民间文艺表演就是一种功能性的教具了。从田野调查看,它的功能,一是把民间宗教的传承民俗化,二是以好看易懂的表演方式,把民间宗教的思想观念传送到老百姓的心里去。我们分析了一些艺人讲唱的个案,也调查了听众对象的反映,发现双方信仰书会经卷的内容主要有两点,本节试稍作探讨。
(一)劝善升仙的观念及其民间文艺表演
从局外看,上述的三类经卷虽然一概被视为道教经卷,但彼此也有矛盾,有的经卷的上下文甚至相互抵触。比如,在地狱惩罚的问题上,大部分全真道的经卷是予以否认的,并举出灶王当证人。可是,也有少数道教经卷附带描述了地狱刑罚,混合了佛教,并增加了儒家的伦理说教。它们混入的原因,也往往被说成是灶王的手段。这么说,灶王就是一个出尔反尔的人。其实民间传说也正是这样形容灶王的性格的。按照日本学者饭岛吉晴的解释,灶与厕所、井、储藏室等一样处于“此界与异界之间的境界”[34]。待在这种地方的神与公认的一般的神不同。它们多被供奉在家中的最深处,住在比较黑暗的地方。尤其是灶神,很早就有,与传统地位低下的妇女关系密切,因此他的地位并不高,还经常出错,不被信任,在神格上带有残疾性。可能正因为如此,这个神祇比较平民化,容易被各种民间宗教所利用。全真道还正好能利用他的残疾性的一面,号召现世的残疾盲人拜师求仙,踏上传道讲唱的漫漫旅途。
像灶王这样的神祇,用来劝善是最合适的。他曾经有缺陷,但他修善改过成了神,世上还有什么故事能比这更有说服力呢?因为他当过坏人,又变成了好人,所以还可以拿他来说明悟道成仙要有一个“修”的过程。经过讲唱者的说服,老百姓愿意祭灶守戒,照着教规说的样子去做,这个过程就是劝善。与一般劝善不同的是,马街说书的劝善是把自然神和社会神截然分开的。自然神高不可攀,是经卷里的“上八仙”,人类无法企及,劝善者决不强求,干脆把他们束之高阁。但他们认为,“下八仙”是人人能为的,灶神就是例子。比灶神更高的人生归宿是“中八仙”,“中八仙”是绝对的利他主义者,本事更大,能当穷人的救星,但普通人做不到,也就不必勉强。普通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七情六欲,过家居火宅的日子,只要利己并利他,就还能当上“下八仙”。在马街书会上,这方面的一个被唱者和听众双方公认的、重复率最高的经卷是《韩湘子度戒》。故事讲,韩湘子本人修成了中八仙。一天,他见到了自己的叔叔,要把叔叔也超度成中八仙,但没有成功。于是韩湘子和叔叔各自去过各人的修善生活,一个继续当中八仙,另一个继续当下八仙。经卷第九段《西山观景》唱:
韩湘子(侄):小老已在万里终南山修仙学道。
韩愈(叔):你可知终南山有多大?上边有多少神仙?
韩湘子(侄):大老爷,终南山这大。上边光出的是神仙。有这上八通神仙,有这下八通神仙,三八共有二十四通神仙。上八通神仙和下八通神仙,小老有些不知,唯有中八通神仙,小老也属内。略知一二。
韩愈(叔):即知就该讲来。
韩湘子(侄):大老爷即问,说是你也听。
头通神仙汉钟离,洞宾本是二通仙。
三通神仙张果老,国舅本是四通仙。
五通神仙铁拐李,兰采合本是六通仙。
七通神仙何仙姑,韩湘子本是八通仙。
……
韩愈(叔):儿呀收了云雾,落在流平。随父回家,举家相逢。也不枉为父西山走一趟。
韩湘子(侄):今天本是三月三,赴罢蟠桃过西山。
有心度你,去上终南,凡心未净怎成仙。
回去要对尊师说一遍。
韩愈(叔):韩文公抬头,观看云端上,不见儿男,文公哭得肝肠断。叫声张千和李万,红日滚滚,落在西山。速快催马回长安。回府去要对夫人说一遍[35]。
这类经卷文艺,口口称“仙”,但看重的是“人”。另一篇经文《观音老母劝世谕》,前面提到过,讲神仙即人,说得更直接、更恳切:
今生失了人根本,万世难修这人身。
……
莫说作福无感应,神圣尽是凡人成。
……
阴司只有善为贵,善人就是大贵人。
善人哪个不奉承,或为官来或为神。
……
存心修真若养性,为官为神皆善根。
过去学者以为,民间宗教的神灵寄寓不是天堂就是地狱,其实不然。在华北民俗社会的这类道教传承中,还讲“人”的一界,即普通人也可以变成一种神仙,这种神仙就是经过善化的好人。这类道教宣传的“三界说”,把一般所说的天神、地神和鬼蜮的“三界”,给人分出了“两界——中八仙和下八仙,其中包括地神;而淘汰了鬼神一界。它提倡人尊重人、人鼓励人,人开发人本身的自信自强潜能,然后争取幸福生活,不用去依赖空洞的天神和玄奥的教义,不用惧怕凶煞的恶鬼,这就给在传统社会的贫穷、疾病和动**中挣扎的亿万老百姓带来了希望,给他们改变自身命运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行为空间。除非不得已,这类民间宗教决不说让谁下地狱,这也让老百姓无比快乐。在这里,“仙”的含义被扩大了,成了一种关怀世道人心的平民人文观。
(二)被各种社会关系接受的平民知足观及其民间文艺表演
“三界推命”道教观的实质是告诫人知足常乐。“上八仙”无须攀比,因为有点离谱,普通人做不到;也要摆脱对地狱的恐怖,因为身后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经卷要让老百姓知道的,是他们的现实存在合理性。经卷认为,平民的生活现实,低而不贱,穷而不苦,朴素而不难堪,劳作而不抱怨,进财而不贪婪,付出而不浪费。这种大多数人共享的状况,就是一种社会秩序。平民要改变自己的现实命运,只有放弃本来已经很有限的资源利益和较大的产品分配压力,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获得解脱,再上一层思想境界,变成中八仙。别的路,万万不能走。硬要当“上八仙”玉皇大帝,或者觊觎其他社会阶层、社会角色的机会、财富、运气等,就要吃亏。上节介绍的《十不足》经卷在阐释这种观念上带有普遍性。
马街书会通过说唱文艺的形式讲解这种道教观,在表演上还有一定的针对性,大体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1。全真道的男性观
(1)解释男性平民的“知足”概念——不要追求富、官、色,要逍遥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