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近在陕西省××县增加《民俗文化调查》子项目。子项目的甲方为××县文化局,子项目的乙方为山陕联合田野调查组。该项目由甲乙双方合作完成。合作内容如下:
一、陕西××县子项目《××县××山民俗文化》(以下简称本项目),属总项目《华北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本项目的合作时间为2000年某月至2001年某月。
二、本项目的主持单位为山陕联合田野调查组。
三、本项目的协作方单位,为××县文化局。
四、本项目山陕联合田野调查组的专家组负责人与××县子项目负责人协商,抽调少而精的专业人员组成子项目的田野作业小组。
六、本项目的工作标准,须与华北其他县已进行的工作保持一致水平,具体要求是:(一)在搜集××山庙的碑文方面,要求碑文拓片与注释做到齐、清、定;(二)在搜集相关民间传说故事方面,要求按照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体例,忠实记录、慎重整理,并在每篇传说故事记录稿的后面,注明讲述人的背景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识字与否)、搜集人的背景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搜集时间、搜集地点)和传说故事的流传范围,做到符合学术规范。
七、本项目的工作进度是,碑文拓片于2000年9月上旬完成,碑文注释与电脑录入工作于2000年11月下旬完成;相关××县民间传说故事的搜集工作于2000年9月下旬完成,编辑整理与电脑录入工作于2000年11月下旬完成。
八、本项目的工作目标是,搜集、保存地方文化资料以提供田野作业者研究,深入阐释西部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发西部文化资源,弘扬地方优秀民俗文化。
九、本项目的成果形式,是总项目《华北水资源与社会组织》整体成果的一部分。××县子项目的学术成果将正式出版,其中,××县××山庙的碑文拓片和相关民间传说故事搜集记录资料的作者权益,属××县文化局所有;碑文注释及研究论文部分的作者权益,属总项目联合田野调查组所有。
以上合作意向书,双方各执一份为凭,并共同遵守和严格执行。
甲方:陕西省××县文化局
乙方:山陕联合田野调查组
签章
签章
2000年8月22日
(二)交代已有田野关系的村庄访谈法
例十三
2000年8月,我们到四社五村的“老三”社——义旺村回访。这是第三次进义旺,村民和我们已经熟了,站在道边主动和我们打招呼。14日上午,经社首乔某联络,我们在义旺村召开了一个老人座谈会,请老人回忆本村的历史。他们在会上接二连三地发言,你也说、我也说,毫不拘束,话题涉及村庙、庙会、民间公益组织、婚姻、贸易与日常用水等方方面面,谈到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参加座谈会的老人共8位,后来又进来两位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共10位。座谈会进行了两个小时左右,会后全体人员合影留念。与会者名单如下:
侯宝章,男,75岁,初识字,1947年参加解放战争,在陈赓部队。1952年回乡务农。一家三代都是义旺人。
侯欢喜,男,79岁,不识字,80年代当过生产队长,三代都是义旺人。
邓苗巧,女,70岁,不识字,娘家是杏沟人,改嫁到义旺村。
刘月喜,男,75岁,初识字,抗战当兵七年,复员后回乡务农,祖辈都是义旺人。
沈金兰,女,77岁,不识字,娘家是河南林县人,嫁到义旺村,天旱时多次本村组织寡妇求雨,在家居士。
赵维珍,女,52岁,不识字,娘家是杏沟人,嫁到义旺村,今年随沈金兰上山求雨。
杨华凤,女,48岁,小学,义旺人,嫁给义旺人,属本村结亲。近年随沈金兰上山求雨。
崔林虎,男,69岁,初中,当过小队会计、两年副小队长和小队保管员多年,三代都是义旺人。
富英华,女,76岁,不识字,娘家是辛庄人,嫁到义旺村。
上述田野叙述,对田野工作者根据田野作业的具体环境和田野关系的基础程度,灵活运用调查方法、并借鉴多学科的方法,思考调查方案和采用方法的思路,叙述中还注意指出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与对象。
六、现场联想
在现场叙述中,应附带联想描写,包括感情联想,语言联想、人物联想、事件联想、时间联想和空间联想等。
(一)人物联想
例十四:四见社火队队员牛松林
(第二次见面)。到了角门组,找到正月十五晚上在太壶寺耍社火后与我谈话的牛松林。牛把我和老秦带到社火队的张师傅家,回头又把村里的几个在家的社火队员找来座谈。张师傅家是一座一间一套的小院,院里还摆着昨晚在太壶寺耍社火用过的四个角灯。老秦描摹了灯面和灯的造型图。在屋里西墙的角柜盖上,放着社火队的龙头,已用红绸布精心地包好,表示今年的社火收摊了。因为昨晚已经相识了,社火队员看到我们,一回生、二回熟,并不显得突兀,牛松林说:“你们还真的来了”。
(第三次见面)。关于告状的事,是在牛松林家里谈的。牛的母亲、妻子、姊妹和哥哥都参加了谈话。牛家住独立的四合院,院子和房间都很宽敞,也很朴素,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中等人家的生活水平。谈话时,一家老少都憋着一股劲。两天前,在太壶寺,牛松林说:“你要是好人,你就自己到我家来一趟,不要带外人”。昨天我来了,他们欲言又止。今天我再来,他偏偏又不在家。家人说他出去蹬出租三轮车了,早上没吃饭走的,中午准回来。我问:“为什么要蹬三轮?”家人说现在是农闲,他出去挣点钱补贴家里的生活,现在钱也不好挣,一天就挣个十块八块的。等我们谈话进行到一半儿时,大约十二点的工夫,果然他回来了,喝了口水,参加了谈话。访谈结束后,他坚持把我送回招待所。我给他车费,他万般推辞不肯收。他死犟,我拗不过他。临走时,他头也不回,无所求。
(二)时空联想
例十五:泾阳调查途中过吴宓家乡
11:30。车过安吴堡。老白自告奋勇带我们到村内稍事参观。安吴堡是现代田野作业者吴宓的家族墓地,从清代中叶起兴建宗族坊墓的建筑群,至今牌坊矗立,墓石安然,古风犹存。我们在秋阳下的坊牌题刻间移步,一阵微风吹来,一片松涛低语,令人低回不已。孰料在如此偏远孤寂的村落间竟会藏有这般气派豪华的常青陵园,长眠着一个对中国封建社会卓有贡献的显赫家族呢!敢问泾惠渠,你当年是怎样的一方富庶水土?
12:30。过明代大田野作业者王徵墓,此墓位于王氏故乡龙泉乡王家村。王徵是明代大学者徐光启的同时代人,笃信基督教,恪守一妻制,因妻子终生没有生育,又不能另娶,便一生处在无后不孝和不能另娶的矛盾中。他把自己大量的内心痛苦写进了自己的著作中。王徵还发明了拼音,把汉字用王氏注音,对早期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有帮助。在王家村边,有清峪河缓缓流过,我们看到记载王徵生平行状的高大明碑就屹立在王家村旁的清峪河畔上。四百年来,此碑无人看管,一任风吹雨打,却保存完好,令人感叹。泾阳县的水土真不知养育了多少人杰地灵。
(三)语言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