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艺术系统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认为,应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作为艺术生产的动态过程来整体研究,把这三个独立环节作为完整的艺术系统进行综合研究。这样,才能深入理解复杂纷纭的艺术实践过程的本质规律。
艺术生产理论认为,艺术价值的产生实现,须经艺术生产的全过程: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环节。艺术创作过程是艺术价值的生产阶段,是创作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其价值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艺术鉴赏则是艺术价值的消费阶段,是鉴赏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总之,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经过这两个过程(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或两个阶段(“生产”与“消费”),才能最终产生和实现。
因此,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生产,应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三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环节,而共同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艺术系统。艺术学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三者各自规律和其间的辩证关系。本节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分析艺术生产全过程。
一、艺术创作
(一)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
在艺术生产中,艺术家是艺术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是艺术生产中最首要、最活跃的因素。
艺术家是艺术生产中的创造者,应当具备艺术天赋和艺术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具有丰富情感和艺术修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
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还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大体而言,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非常重要。这就是王国维的“诗人创作须入乎其内”的意思。另一方面,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主体,总属于一定民族和时代,而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他不仅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要思考生活、评价生活,表明自己爱憎分明的立场态度,从主观方面折射、体现社会生活。列夫·托尔斯泰对《安娜·卡列尼娜》中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的揣摩锤炼,正是作家深入生活、思考生活、评价生活的艰辛过程;最终,他将安娜形象由一个“浪**女子”升华为一个疾伪如仇、追求真爱的富于个性解放色彩的新女性。
(二)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驱动下,运用一定艺术语言和艺术技法,通过艺术创造加工,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总上,艺术创作过程可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艺术传达活动三个阶段。这与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竹三进阶是内在一致的。
这里着重把握艺术构思活动。艺术构思是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体验生活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并融入艺术家的想象、情感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与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简言之,艺术构思活动就是在艺术家头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形象思维贯穿始终,而灵感思维和抽象思维也起很大作用。
艺术构思中多种审美心理因素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想象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作用。中外美学家理论家一贯重视这点。黑格尔强调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认为,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就是艺术家的想象活动。因为,想象是在原来生活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艺术家可凭借想象创造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创造出艺术家未曾亲历过的事件、未曾接触过的人物。从原创性来说,想象就是无中生有、从无到有的审美形象的创造过程。此外,情感也是十分重要、贯穿始终的心理因素。若说想象是艺术构思的核心,情感则是艺术构思的动力。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尽管有感知、理解、联想等多种心理因素,但它们都是在情感渗透和影响下发挥作用,只有在艺术家炽烈情感浇灌下,才能形成审美意象完成艺术构思。苏联舞剧编导扎哈罗敷说:“舞蹈从何而来,这是思想和所产生的感情,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特定动作、手势和姿态的表现。”
(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从心理学角度看,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在创造审美意象总体目标引导下,充分调动其多种心理因素的复杂紧张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有三种思维形态: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很大不同。抽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形式;主要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侧重于理论研究与逻辑推理;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形象思维中也伴随着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则是运用一定形象来感知、把握、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形象思维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感性形象;二是形象思维过程不依靠逻辑推理,而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活动;三是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特点。
二、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审美鉴赏对象。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可分为不同的结构层次。借鉴现象学家英加登的文学作品结构理论,可将艺术作品理解为三个层面:第一层艺术语言,第二层艺术形象,第三层艺术意蕴。
(一)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就是艺术语言。各门艺术语言不但是创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段,而且本身就有审美价值。当面对印象派画家莫奈《青蛙塘》时,首先注意的是作品独特的线条、色彩、构图。莫奈使用富有节奏感的笔触表现水面的光纹,从而表现出波光特有的浮光跃金、动**闪烁的美感。构图上,画家把水中游艇精心设计成放射状,加上小桥向画外延伸的线条,像拓宽水上乐园的面积。这种独特的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为这幅画作独增魅力。而艺术语言更重要的作用是创造艺术形象。中国画常运用笔墨语言创造含蓄别致的艺术形象。齐白石的名画《虾》,主要运用淡墨,层次多变,清丽透明,生动表现出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以及虾外硬内柔、透明如玉的灵秀身躯。
(二)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第二个层次,也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层次。艺术形象可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特性。
视觉形象,指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艺术形象,视觉形象的构成材料是空间性的。五代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共分五段:“听乐”“赏舞”“休息”“清吹”“散宴”,主人韩熙载出现五次但始终闷闷不乐,巧妙传达出韩熙载面对南唐朝廷江河日下、朝政日非现状的悲观绝望。这可谓是一幅以形传神的绘画杰作。
听觉形象,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的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听觉形象主要指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肖邦钢琴曲《一分钟圆舞曲》据说,描写一只爱咬自己尾巴急速打转玩耍的小狗,但包含的音乐形象十分丰富,不仅具有小狗嬉戏的外在形象,还包含温文尔雅的内在表情。圆舞曲旋律清新爽朗、沁人心脾,通过这独妙旋律将音乐中活泼美好的艺术形象极其丰富细腻的情感内涵自然呈现出来。
(三)艺术意蕴
优秀艺术作品还有第三个层次,即艺术意蕴。艺术意蕴,是深藏于艺术作品中的内在含义或意味,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和神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全身心灵反复深入地探究体悟,它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魅力的根本原因。
艺术意蕴的具体内涵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第一,艺术意蕴,一定意义上指,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中国画的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就因为梅的冰肌玉骨、兰的清雅幽香、竹的虚心坚毅、菊的傲霜斗雪,具有深刻的约定俗成的文化寓意。第二,艺术意蕴,指艺术作品应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含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优秀艺术作品总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徐悲鸿作于抗日战争期间的画作《风雨鸡鸣》,通过成功刻画渲染一只公鸡形象,有力表达了对亿万身处民族危难中仍然脚踏实地、执着奋斗的民族英雄们的崇高礼赞和由衷敬意。作品深层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意大利米开朗琪罗的雕塑组曲《晨》《昏》《昼》《夜》,人们对其艺术意蕴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联系到他的一首诗:“睡眠是甜蜜的,成为顽石是幸福的。只要世上还有罪恶与耻辱,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于我是最大的满足。不要惊醒我。”可见,这组群雕蕴含着艺术家对人生历史社会的无限深思。第三,艺术意蕴,有时超越由艺术形象体现的主题思想,昭示着一种形而上学意味。人们对歌德诗剧《浮士德》的丰富内蕴把握不一、见仁见智,但最后都以不同方式与作品蕴含的形而上学意味联系起来。
三、艺术鉴赏
(一)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展开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是艺术生产一轮循环的完成,也是艺术价值的必要且重要实现途径。这审美再创造特性体现在三方面:一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实现其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二鉴赏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并非被动消极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谚语的主要含义。三从美学意义看,艺术鉴赏也是人类主体本质力量在审美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肯定。如果说成功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本质力量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高度对象化,那么成功的艺术鉴赏是欣赏者的本质力量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高度对象化。可见,成功的艺术鉴赏给欣赏者带来的不仅有情感愉悦,还有深层次的价值肯定和精神实现。
要成功进行艺术鉴赏,欣赏者必须自觉提高自己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其具体方法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经验。刘勰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强调这一点。第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提高,离不开熟悉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朱光潜说:“不通一艺莫谈艺。”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提高,离不开一定历史文化知识。若要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独得心解,就必须全面具体了解魏晋时代的政治状况、历史面目、思想潮流等,对“智慧兼深情”的魏晋风度产生同情,进而体贴艺术家独特的个人精神情怀,才能真切领悟其“矫若惊龙,飘若浮云”书法作品的深层意蕴。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鲁迅直到亲历了亲友屡遭残害的悲痛后,才恍然大悟西晋向秀《闻笛赋》为何刚开头就煞尾的无奈与悲愤。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作用。因为美育对于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从而在深层次上利于提高艺术鉴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