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实用大学语文张磊 > 李将军列传(第1页)

李将军列传(第1页)

李将军列传

(西汉)司马迁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1]。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2]。故槐里[3],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4]。孝文帝十四年[5],匈奴大入萧关[6],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7],用善骑射[8],杀首虏多[9],为汉中郎[10]。广从弟李蔡亦为郎[11],皆为武骑常侍[12],秩八百石[13]。尝从行[14],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15],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孝景初立[16],广为陇西都尉[17],徙为骑郎将[18]。吴楚军时[19],广为骁骑都尉[20],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21],取旗,显功名昌邑下[22]。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23]。徙为上谷太守[24],匈奴日以合战[25]。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26]:“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27],恐亡之[28]。”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29]。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30]。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31],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32]。中贵人将骑数十纵[33],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34]。广曰:“是必射雕者也[35]。”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36]。三人亡马步行[37],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38],皆惊,上山陈[39]。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40],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41],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42]。”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43],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44]。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45],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46]。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47],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48],就善水草屯[49],舍止[50],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51],莫府省约文书籍事[52],然亦远斥候[53],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54],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55],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56]。为人廉,谨于文法[57]。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58],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59]。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60]。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61],广暂腾而上胡儿马[62],因推堕儿[63],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64],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65],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66],吏当广所失亡多[67],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68]。

顷之[69],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70]。尝夜从一骑出[71],从人田间饮[72]。还至霸陵亭[73],霸陵尉醉[74],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75],败韩将军[76],后韩将军徙右北平[77]。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78],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79],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80],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81],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82],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83]。专以射为戏,竟死[84]。广之将兵,乏绝之处[85],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86],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居顷之,石建卒[87],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88],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89],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90],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

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91],异道行。可数百里[92],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93],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94],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95]。”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96],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97]。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98],杀数人,胡虏益解[99]。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100],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101],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102],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103],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104],无赏。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105]。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106],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107],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108],代公孙弘为丞相[109]。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110],官不过九卿[111],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112]。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113]:“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114],才能不及中人[115],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116]?且固命也[117]?”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118]?”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119],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120],广数自请行[121],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122],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123],出东道。东道少回远[124],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125]。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126],今乃一得当单于[127],臣愿居前,先死单于[128]。”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129],以为李广老,数奇[130],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131],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132]。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133]。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134],曰:“急诣部[135],如书[136]!”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137],意甚愠怒而就部[138],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139],或失道[140],后大将军[141]。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142],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143]。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144],因问广、食其失道状[145],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146]。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147]。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148]。”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149]。”遂引刀自刭[150]。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151]。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太史公曰[152]:《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53]。”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154],口不能道辞[155]。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156]。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57]。”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158]。

(据中华书局版《史记》)

作者档案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司马迁幼年好学,学术基础扎实,20岁以后曾多次漫游,考察风俗民情,30岁为郎中,多次随汉武帝巡游各地,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有机会阅读大量史官藏书。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当时的中书令大都由宦官充任,这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耻辱,但他含垢忍辱,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由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五部分组成,共130篇。由于司马迁深厚的文学素养,加之精练生动的语言,尤其是在描写历史人物时倾注了自己强烈的感情,使书中的人物不仅栩栩如生,而且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史记》无愧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崇高赞誉,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以其皇皇巨著和人格魅力光耀千古,受到后世尊重和景仰。

含英咀华

这篇人物传记,通过对身经百战、广受全军将士和普天下士大夫们爱戴,甚至赢得敌人尊重的李广的描绘,塑造了一代名将的光辉形象,赞扬了李广英勇善射、诚实忠厚、热爱士卒、正直廉洁等高尚品质,表彰了他在抗击匈奴入侵、保卫边疆的战争中所建立的功绩。李广功勋卓著却劳而无功,屡遭委屈,终身不得爵邑,最后甚至“引刀自刭”等不幸遭遇,深刻揭示了统治者薄情寡恩,压制扼杀贤能的不合理社会现象。

本文写作上手法高明,堪称楷模:第一,材料选择精当。李广戎马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战例丰富,选择颇难。作者匠心独运,选择了“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以及“从卫青出击匈奴”四次典型战役,分别突出了李广胆艺过人、临危不惧、被俘脱险、沉着镇定、身先士卒的英雄本色以及与敌决一死战的干云豪气。第二,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中石没镞”的细节令人难忘,表现其热爱军事,热爱射箭;“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等细节给人印象深刻;其他如“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家无余财”和“杀霸陵尉”等无不显示其性格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缺点。第三,对比烘托,独显风采。与“射雕者”的对比,显示李广之神射名不虚传;与程不识的对比,揭示李广带兵风格与常规迥异并深受士卒爱戴的原因;与“吏士皆无人色”的部下对比,说明李广之大智大勇,殊为不易;而与李蔡的对比,则将朝廷赏罚不公、扼杀人才的本质彰显无遗。第四,感情强烈,爱憎分明。作者不仅描写了李广的赫赫战功,更怀着深情描写了他的不幸结局,对李将军的崇高人品极力颂扬,对黑暗的现实大胆揭露。由于李广的经历与作者的遭遇十分相似,因此司马迁的强烈感情在本传中喷薄而出,使李将军的形象风采独特。而《李将军列传》亦成为《史记》中最为闪光的篇章之一,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思考练习

1。概述李将军是怎样一位人物?为什么李将军的形象具有永恒的魅力?

2。为什么说本文在材料的选择上颇具匠心?

3。指出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并说说它们分别表现了李将军性格的哪些方面?

4。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并分析它们的表现作用。

5。司马迁的特殊经历是《史记》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联系其《报任安书》,可以看出其中端倪。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报任安书(节选)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陇西:汉郡名,在今甘肃东部。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

[2]“逐得”句:战国时燕太子丹派荆轲往刺秦王,不中。秦王怒,派李信伐燕。燕王恐,乃斩太子丹以献。逐得,追获。

[3]故槐里:原籍是槐里。槐里,今陕西兴平县东南。

[4]受射:传授、学习射技。受,通“授”,传授。

[5]孝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孝文帝,汉高祖子刘恒。

[6]大入:大规模入侵。萧关:在今甘肃环县西北,为关中通往西北边地的交通要冲。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