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群众文化基础知识目录索引 > 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的创新(第2页)

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的创新(第2页)

案例:北京市群众艺术馆的“竞争上岗”

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群众艺术馆)实行“竞争上岗”,已经进行了两届。通过公布各部门岗位和岗位要求,职工自愿报名,竞聘各部门的岗位。召开职工上岗竞聘演讲大会,职工通过演讲的方式,从个人履职情况及对今后工作的设想等方面展开阐述,详细列举了自己竞聘的理由和优势。由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和外聘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听取竞聘者的演讲,并从10个方面进行综合打分。全体职工根据每个人的演讲,填写《民意测评表》,认定哪位同志适合哪个岗位。全体职工的竞聘演讲大会,给中心的每一位职工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给能者一个平台,也让庸者无所遁形。

案例: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文化业务人员技能比赛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为了提高群众文化业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在群众文化业务人员培训中引进竞争机制,开展技能比赛活动。到2012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主办、广西群众艺术馆承办的全区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业务干部技能比赛已经举办了三届。在第三届比赛中,来自全区各地的15个代表队共226位群众文化干部各展才艺,交流艺术成果。本次比赛涉及声乐、器乐、舞蹈、戏剧、美术、摄影、书法几个门类,由主办单位组织专家对各类节目及美术书法作品进行分类评比,当场亮分,评出各类单项奖和团体奖。为鼓励选手积极参赛,还把比赛与培训相结合,特别增设了专家讲座这一环节,在往年的现场点评基础上,以讲座的形式,针对各比赛项目,邀请评委、专家上课,使选手能够全面、系统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与交流,使比赛的平台得到延伸和拓展。

案例: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千村百站”农村文艺骨干培训工程

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天津市群众艺术馆面向基层、眼睛向下,着力于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推出“千村百站”农村文艺骨干培训工程,致力于提升乡镇文化站站长、村级文艺骨干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培养农村文化建设的带头人。此项工程于2009年启动,于2011年结束。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全面覆盖,分段实施。涵盖本市12个农业区县及其所属行政村的3835名村级文艺骨干和156名文化站站长,培训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依据需要,设置内容。包括:基本艺术技能(音乐、舞蹈等),公共文化的服务形式和内容,基层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常识以及网络操作等。并针对各个培训地区文艺骨干对不同门类文化的需求,安排课程。

健全规章,确保实效。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要求,授课结束后进行结业考试,对考试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千村百站”农村文艺骨干培训工程加强了农村文艺骨干队伍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农村文化带头人,他们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带动了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四、群众文化的数字化建设

加强群众文化的数字化建设,探索群众文化的数字化服务模式,是群众文化的一个紧迫任务,也是群众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三次文化馆评估把数字服务纳入评估标准,促进了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现在,大多数省级文化馆已经有了自己的网站,在地市和区县级文化馆拥有网站的也不在少数,前面提到的杭州市“群文配送服务”就是依托于杭州市文化馆网站开展的,说明有一些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从总体讲,在公共文化领域,相对于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相对落后;数字文化馆相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概念。要努力提高群众文化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加快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加快群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展网上剧场、网上展览、网上辅导、网上群众文化信息发布、网上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使之成为传播群众文化的新途径、群众文化服务的新平台。

案例:成都市的网络文化馆

成都市文化馆建立了成都市文化馆网站(。),开办了群众文化“网络文化馆”,先后开展了多项网上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广场舞蹈的网络视频教学,将文化馆创作的群众广场舞蹈内容编制成教学视频,通过网络视频教学的方式对全市各区、县文化馆(站)的文艺辅导员、群众文艺队伍及社区文艺骨干进行培训,参加培训的群众多达5万人。

在网上开展“文化馆作为与发展研究”论文征集活动,收到包括北京、深圳等地在内文化馆的论文100余篇。

举办美术、书法、摄影网络大赛和展览,半个月内就收到各行各业群众创作的1000余幅作品。

开展重点课题研究的网上收集和研讨活动。组织“优秀网络评论员”评选等群众文化活动。

案例:浙江温岭市横峰街道文化站“越剧戏迷QQ群”

为了保护、继承传统戏曲文化,满足群众戏曲艺术生活的需求,横峰街道文化站凭借“中国台州鞋网”和“台州越迷俱乐部”等三个QQ群,成功打造了“鞋乡戏迷会”交流新平台,吸引了大批戏迷朋友参与越剧文化交流,成为该站文化品牌项目之一。该项目被评为2009年度温岭市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

文化站的网络管理员通过整顿成员设置、戏迷活动策划宣传、对活动疑问的解答、记录参演人员节目以及展演结束后的意见汇总5项措施保证QQ群的正常活动。戏迷联欢活动之前,文化站先拟好一份通知和活动海报,通过QQ发布到戏迷群里,每天两次,使戏迷群的成员对将要开展的活动有所了解。管理员时刻关注戏迷群动向,及时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每次活动之后,管理人员对参加的表演节目、人数以及演唱形式进行统计汇总,并将结果在网上发布。

通过QQ群既宣传了戏迷会活动,也确定了演出的节目及形式。每个活动结束之后,管理员都会把演出的剧照和视频整理好传到戏迷群空间里面,方便大家观看;同时,管理员会在戏迷群里组织一次讨论,汇集各方意见和建议。

“越剧戏迷QQ群”服务模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群体,培育了新型戏迷团队;超越传统文化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品牌影响力;超越传统文化发展局限,展现了优秀文化的传承力。QQ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在横峰街道文化站的用心管理下凸显了高科技的“链接”魅力,“孵化”了新型的越剧戏迷文化群体。“越剧戏迷QQ群”的加盟链接包括“新青年越剧群”、“越迷来吧”、“大溪水泵戏迷文化”、“台州海上新芳梨园”、“浙江·台州·杜桥·戏迷群”、“台州戏迷群”、“越剧艺术群”、“越迷聊吧”、“台州越剧网听友群”、“林家小妹观影团”、“台州戏迷群”等18个QQ群,使文化信息发布、越剧信息收集范围达到最大化。

2010年浙江(横峰)“鞋乡戏迷会”首届联谊活动展演,有200多位来自杭州、温州、宁波、绍兴、丽水、台州等地的戏迷自带伴奏带或伴奏曲谱,自费前来参加,吸了引当地群众前来观看,盛况空前。

五、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

一方面,随着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人民群众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的要求(包括活动的形式、内容、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的新载体、新形式、新内容不断出现和发展。这些都要求群众文化活动要不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创新,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载体和有效形式,在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要不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加、便于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要建立群众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在群众文化活动创新中,特别要注重打造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地域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扩大群众文化的影响力。本章所举的案例,可以看作群众文化活动创新的典范,属于群众文化的品牌活动。2009年,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和中国文化报社主办了全国首届“群文品牌”评选,从参评申报的90多个群众文化品牌中,选出20个全国首届“群文品牌”,包括北京市的“社区一家亲”系列文化活动,天津市的“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天穆杯”农村小品展演,河北省的“彩色周末”文化活动等20个项目。

案例:江城人民的精神乐园——“武汉之夏”

武汉地势如盆,夏季时间长、温度高,被国人戏称为长江流域三大“火炉”之一。很早以前,武汉人就形成了在街头纳凉消暑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纳凉时的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拉琴的、唱戏的、赛歌的、说书的,比比皆是。这便是享誉全国,深受江城市民喜爱的特色群众文化活动“武汉之夏”的地方特色和群众基础。

自1978年至今,“武汉之夏”已连续举办33届,从6月至9月的100余天里,遍及江城大街小巷的“武汉之夏”活动,以其丰富的内容、广泛的参与性和浓厚的娱乐性,吸引了众多江城市民参与其中,发挥出文化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作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