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的创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的创新,包括群众文化工作理念的创新、管理体制的创新、运行机制的创新、服务方式的创新等,涵盖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以人为本”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树立“以需求为导向”和“普遍均等”的服务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首先,群众文化服务要适应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提供群众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服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服务供给的主观倾向严重,基本沿用了计划安排的方式,“有什么,给什么”,产生了“想看的看不到,不想看的偏偏送过来”等供需背离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受群众文化“为政治服务”理念的影响,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为政府服务,按照政府要求提供服务,围绕政府的工作开展活动,很少考虑群众的需求;二是群众文化工作局限在群众文化机构内部,由于受到群众文化机构自身资源的限制,群众文化产品的新形式、新内容不多,没有能力根据群众的需求提供服务。
“以需求为导向”的群众文化服务,要求群众文化服务要创新机制,从群众文化机构内部服务的小循环,转变为社会的大循环,依靠社会文化资源,开展群众文化服务;要创新内容,提供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产品;要创新服务方式,建立“群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服务模式。
案例:杭州市文化馆“群文配送服务”
杭州市文化馆为了解决自身资源不足、社会群众文化条块分割、利用率不高,群众文化活动形式陈旧、内容贫乏,以及群众文化服务供需不对称等问题,实施“群文配送服务”,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创建杭州群众文化网(。),在网上设置“群文配送平台”,建立全市“群文配送网”,形成三个运行机制。一是群众需求反馈机制,通过网上的“信息平台”公示群众文化服务信息,搜集百姓需求,根据百姓需求提供需要的文艺演出和辅导。二是社会化供给机制。整合社会演出资源,联合全市13个艺术表演团体,提供上百台节目,在网上公布,供群众选择;整合社会艺术人才资源,有131名辅导教师提供音乐、舞蹈、文学创作、戏剧小品、美术书法等辅导课程供群众选择。三是基层配送机制。在全市建立群文配送基层服务点,包括杭州市8区、2县、3市的乡镇、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共421家。421家基层服务点和13家艺术表演团体、131名辅导教师可以在网上对接,可直接选择或预约演出和辅导,根据基层服务点的选择和预约配送演出和辅导。2011年,通过网上预约,完成配送演出800多场,配送培训辅导100多次。
其次,群众文化服务要按照“普遍均等”的要求,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基层群众和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文化站是最基层的群众文化机构,也是服务能力最弱的,不能把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责任完全交给能力最弱的文化站。群众文化服务要创新“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各级群众文化机构要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阵地服务与基层服务相结合,推动群众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要创新对老年人、少年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服务的机制,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
案例:福建省艺术扶贫工程
2004年2月,福建省艺术馆在多次深入农村调查的基础上,以“关注农村、关注贫困、关注教育”的社会视角,开始组织实施福建艺术扶贫工程。七年多来,全省文化馆定时、定点、定员为贫困地区儿童开展免费的艺术启蒙教育,截至2011年8月,已覆盖到全省9个地市的88个县、乡,有213个偏远农村小学成为艺术扶贫活动教学基地,举办各类艺术兴趣班300多个,600多名文化馆专业人员常年坚持定期、定点下乡为学校儿童免费开展艺术辅导和培训,受益学生达26万人次,成为全省文化馆有史以来开展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影响深远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开创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途径。2009年9月,福建艺术扶贫工程获得了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2010年6月,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又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2010年7月,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入选文化部十大“国家文化创新工程”。
艺术扶贫工程通过自身服务行为的纯洁和规范,创新优良的服务样板,形成无形的感召力量,这种感召力量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五年来,省内外多家单位、企业分别为艺术扶贫挂钩小学捐建操场、图书馆,捐送篮球架、床架、书包、文具等实物,折合人民币近300万元。艺术扶贫工程的开展,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开创了一个先例,把城市文化资源无偿输入偏远农村;形成一种机制,把文化下乡转化为乡下文化;创设一个典范,把各方力量感召到扶贫帮困的队伍中来;树立一种精神,把专业人员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新高度,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这个最薄弱的环节进行探索和实践,充分体现了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和义务。
案例:邯郸市“欢乐乡村”文化工程
2010年邯郸市开展“农村文化的现状与需求”调研发现:广大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只有11%的村经常组织文化活动,70%的村偶尔举办文化活动,19%的村常年不组织文化活动,人们农闲时除了喝酒、看电视,其余时间就是打麻将、打牌,没有其他活动。文化资源利用不足,现有的乡村文化站、文化广场和活动中心等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有的常年闲置,有的挪作他用,许多文化器材堆在库房、落满灰尘。乡村专业文化人才匮乏,文化活动经费不足,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困难。
为此,市委决定在全市农村开展以十项活动为内容的“欢乐乡村”文化工程。包括:“布谷之声”农民歌手大赛、“说唱脸谱”农民戏曲票友大赛、“田野之歌”农民合唱比赛、“乡音乡情”农民器乐大赛、“欢快的舞步”农民秧歌舞大赛、“品味幸福”农民民俗绝活儿展示、“情趣乡村”农民小品曲艺比赛、“美丽新家园”农民摄影作品展、“多彩的生活”农民书画剪纸比赛、“魅力家乡”农民舞龙舞狮大赛。充分利用现有农村文化阵地和资源,每年以十项主题活动为平台,每项活动推出百名优秀人才,打造千支乡村文化队伍,带动百万人参加,实现“以十带百、以百带千、以千带百万”的链条式发展。在实施中创造了党委政府“主办”、企业“助办”和群众“自办”相结合的方式。
“欢乐乡村”文化工程实施两年来,举办各类大型活动近2000场,培育了近3000支农村文化队伍,使农村文化阵地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培养发现了2万余名农村文艺人才和千余支乡村文化队伍,吸引了上百万农民群众参与,成为“百万农民群众自娱自乐的综艺大舞台、没有围墙的乡村大剧院、永不落幕的快乐大本营”。
案例:广东省群众艺术馆“广东流动演出网”
广东省借鉴现代物流的理念和做法,创造性地构建了“广东流动图书馆”、“广东流动博物馆”、“广东流动演出网”。其中“流动演出网”是由省群众艺术馆牵头组织实施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四点。第一,建立演出信息库,把优秀的演出资源都收进库内。第二,统一调配资源。由省馆牵头,统一调配队伍进行流动演出。第三,分区流动演出。省群众艺术馆把全省分成5个片区,科学制定演出路线和地点,每年分季度、以就近原则组织演出。第四,提供设备和培训。省群众艺术馆负责购置和配备适合农村基层演出的舞台和灯光,并定期组织各种培训,提高基层队伍的业务素质。
二、群众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我国的群众文化机构是一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系。一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省、地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群众文化服务网络,但是,由于各级群众文化服务设施实行条块管理,各级政府按照行政级别对自己建设的群众文化机构进行管理,各级群众文化机构在本级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还存在工会(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教育(少年宫)、共青团(青年宫)等系统的群众文化机构,这些机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分散服务、投入大、效率低,这种服务模式和机制不符合体系建设的要求。作为一个体系,应当是各级、各系统群众文化机构形成一个体系,实现资源共享、联合服务,发挥整体的效益。群众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变目前群众文化工作“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现状,消除行政壁垒和区域分割,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群众文化项目的交流与合作。要以地市级群众文化机构为龙头,增强地市、县、乡三级群众文化机构的协调配合,统筹群众文化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资源的整合利用,探讨多种形式的联合服务的新模式。
案例:吴江市“区域文化联动”服务模式
江苏省苏州市下的吴江市推出区域文化联动服务模式,即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通过广场文艺联演、电影联映、书画联展,等等,将原本分散于各镇、村的文化资源攒成一团。通过互助互演,原本没法运作的文化活动成为现实;通过巡演,原本高昂的公共文化成本得以降低。
2003年夏天,由市文化馆牵头,组织盛泽、平望、震泽三个镇的文化站开始了“区域文化联动”。文化馆在组织、业务、技术上提供服务和保障,负责策划、辅导、统筹、舞台、灯光、音响、舞美等工作,每个镇分别排练一台两个小时的综艺节目,再从中抽调部分优秀的节目组成一台联合节目,在每个镇巡回演出,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在全市农村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004年,“三镇联动”发展成覆盖全市的“十镇联动”,形成全市区域的文化大联动。2009年始,又扩展到周边地区,实现了吴江与周边地区文化服务产品的交流交换,这既让群众感到了熟悉与新鲜,又提升了吴江文化在江苏及沪浙等周边地区的文化影响力。连续八年运行“区域文化联动”,进而推动大运河沿线城市的群众文化艺术产品的交流互动,目前已建立与青浦、湖州、无锡、徐州、淮安等十几座城市群众文化艺术产品的定期交流机制,形成了群众文化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层次供给新方式的雏形。
案例:成都市文化馆多级联动辅导
成都市文化馆通过资源整合、工作联动的方式,探索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多级联动辅导模式。
在管理体制上,市文化馆建立市民公益艺术培训学校,区文化馆建分校,文化站建辅导站。由市文化馆组织协调全市的市民公益艺术培训学校、分校和辅导站的建设与工作。在师资上,由各类艺术院校专业教师、专业院团骨干演员、市文化馆专职辅导干部150人组成专家辅导队伍;整合各区(县)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资源和社会优秀艺术人才933人,登记造册,形成辅导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对街道(乡镇)3799名辅导员进行登记,形成辅导员队伍。2010年,举办培训班200个,年培训10余万人次。
三、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创新
群众文化队伍的素质决定着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服务的水平,做好群众文化工作,人才是关键,队伍是保证。目前,群众文化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层群众文化单位缺乏稳定的专业化队伍,人员年龄偏大,观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陈旧,能力和素质难以适应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乡镇文化站人员兼职过多,难以保证稳定性和专业化;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资金匮乏等,严重影响着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按照“存量优化、增量优选”的原则,探索能够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包括:改革用人机制,建立健全以培养、使用、激励、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加强对群众文化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培训、轮训力度,着力提高群众文化服务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新形势下做好群众文化服务工作的能力;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中增加文化服务内容,鼓励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为社区和乡村提供志愿文化服务;发挥群众文化骨干的作用,培育和发展业余文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