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群众文化需求与群众文化
一、群众文化需求
(一)群众文化需求
群众文化需求是群众文化本源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实践主体在自我完善过程中与以文艺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之间建立的依赖-适应关系。群众文化需求是社会实践主体生命过程的固有属性,是客观必然的社会存在。
在现实社会中,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读书、看报、上网、娱乐、参观、旅游、看电影、看演出、看电视、参加群众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群众是作为受体来实现自身需求的。群众作为主体,为满足自身文化生活需要而开展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完善方面的社会性文化活动,则表现了人民群众对于“群众文化”的需求。人民群众需要群众文化,群众文化的群众性、自娱性、传承性特点也最符合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完善的要求,群众在其中也在继承和创造着文化。
群众的文化需求体现了以自我为主体的,自愿、自由的个体意识,并与一定的文化群体发生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个体自我参与基础上的集合,没有与他人的互动,就不可能发生群众文化这一社会历史现象。因此,虽然“群众文化需求”存在于个体之中,而它的实现只能是社会化实现,表现为“社会需求”。
群众文化需求包括三个层次:娱乐休息的生存需求;审美愉悦的享受需求;表现创造力的发展需求。群众文化需求的三个层次紧密联系,成为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系统,表现了群众文化需求的复杂性、多样性。
娱乐休息的生存需求。娱乐,是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从娱乐中得到休息,往往是人们自觉参与文化活动的第一需要。人都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需要发泄和流露;人在工作劳动之余的休息、休闲时间里,也有娱乐的愿望和冲动,需要活跃身心、放松精神、减轻烦恼;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与他人交流、与集体融合,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
审美愉悦的享受需求。审美愉悦是群众在娱乐休息中更高层次的需求。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人们娱乐休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通过审美愉悦来满足自己的过程。人生活在文化艺术氛围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群众审美愉悦的享受需求越来越普遍,人们需要参与文化艺术活动表现自己,愉悦身心。为此,人们融入社区或参加到所属的企业、学校、军营、村镇中,组成了合唱团、模特队、书画社、诗社、京剧社等,在社团里陶冶性情,得到审美愉悦。为此,人们参加辅导、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和艺术技能,以更好地展示自己。随着群众的艺术素质不断提高,群众的审美愉悦追求也向着更高层次不断攀升,他们需要更大的舞台、更先进的设备、更好的艺术指导和更完善的服务。
表现创造力的发展需求。表现创造力的发展需求是在审美愉悦基础上产生的最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人民群众中蕴涵着巨大的创作力量和层出不穷的创作人才,随着审美素养和艺术技能的提高,人们就会产生创造的欲望和需求。当前,表现创造力已成为群众更普遍的需求,群众文艺创作也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群众文化在表演、创作等很多方面已经模糊了专业和业余的界定,许多群众文艺骨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其表演或创作水平达到相当高的水准,有些甚至成为作家、诗人、歌手、画家、书法家、民间艺术能手等。群众文化成为培育优秀文艺作品和文艺人才的沃土。
以上这三个层次的文化需求,既单独成立,又相互渗透、相互牵连、相互作用;这三个层次,既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团队发展的三个阶段,又可以同时在一个人身上或一个团队中间发生。
(二)实现群众文化需求的不同渠道
群众文化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群众文化需求的实现也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群众文化需求是通过自发的群众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来实现的。
自发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的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自发开展、自然形成的。一般以群体为组织形式,以单一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为内容,组织者为有一定号召力并热爱群众文化活动的文艺骨干;活动的组织者、活动骨干、地点、时间相对固定,活动规律呈日常化;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但没有明确的组织章程和组织形式;自然有序,受众面广,是广场(公园)最普遍、最活跃的活动,也是群众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职能。政府主要是通过文化馆(站)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来为人民群众提供群众文化服务,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政府也采取直接举办群众文化活动,从市场购买群众文化服务,鼓励社会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等方式,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属于普惠性的、均等化的、有限定的、应由政府予以保障的文化服务,不可能满足群众所有的文化需求。
文化市场服务。对于群众不属于公共文化服务范围的文化需求,即个性化、对象化、深度增值性的文化需求,是通过文化市场来满足的。
例如,一个喜爱唱歌的人,他可以每天早晨到公园参加群众自发的歌咏活动;也可以参加文化馆的业余合唱团队,到文化馆活动,接受文化馆教师的免费辅导培训;也可以与亲朋好友到歌厅放声歌唱,参加社会的音乐培训,或聘请家教。从群众自娱自乐到有人自发组织,从政府提供的群众文化服务到各种文化市场的服务,有着不同文化需求的群众都能在当今时代里得到满足。
案例:北京“景山现象”
北京的景山公园是座袖珍式皇家园林,从东门走到西门步行不过五六分钟。就在这个空间并不大的公园里,活跃着各种群众自发的娱乐团队:唱歌、跳舞、花式踢毽子、花式跳绳、打球、交谊舞、民族舞、个人舞、团体舞、革命歌曲、通俗歌曲、京剧戏曲等,仅在公园之友办公室里登记的就有54个,成为北京群众文化生活一景——“景山现象”。特别是活跃在其中的合唱团,比较著名的有“景山紫光合唱团”、“**广场合唱团”、“景山海月合唱团”、“景山红太阳合唱团”等。“**广场合唱团”有将近一千多人,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年复一年坚持了15年。“景山海月合唱团”的特点是有一支铜管乐队伴奏,2007年夏天开始,来了一位女指挥加盟助阵,给合唱团带来了新的活力。每个周日人们从北京城的四面八方汇集而来,还有从唐山、保定、任丘、天津来的,甚至有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特意前来的歌友。
这一现象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政府和有关部门先后组织了“大地飞歌景山合唱节”,公园节(景山)“群众文化活动”合唱比赛等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景山公园管理处成立了公园之友办公室,为这些“公园之友”提供服务,协调场地使用,在活动场所安装上了红色的衣帽架等,使这些自发、松散且具有人员不确定性的群众文化活动逐步实现了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相对固定,并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
二、群众文化需求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一)群众文化需求是群众文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群众文化需求是群众文化的第一要素,是群众文化的动力与前提。群众文化的一切生成物,都仅仅是为了满足这一客观需要而产生、发展的。
群众文化需求与实现这种需求的矛盾是群众文化的基本矛盾。群众文化的客观需求是广泛的、多样的、不断发展的,而实现群众文化需求则是具体的,受一定条件限制的,群众文化需求与实现需求的矛盾构成了群众文化的基本矛盾。这是群众文化要素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内在原因。群众文化工作必须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
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空前提高,其需求面之广、量之大、质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群众的文化需求成为当前群众文化勃兴最重要的内驱力,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
(二)群众文化需求的积极诱导
群众文化需求有一种十分重要的特征,就其自身而言,叫作群众文化需求的“盲目性”;就其矛盾对立方而言,称作群众文化需求的“可诱导性”。
当群众文化需求处于自在状态时,会产生盲目性和从众性。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现代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的传播更加快捷。在优秀文化引进、传播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健康文化的流传。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遗留至今的传统文化,其内容既有反映惩恶扬善,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又有剥削阶级腐朽意识形态的烙印。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忘记了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不负责任地制造错误的舆论和氛围,不断复制和传播落后、庸俗的文化,就会使群众文化需求的盲目性膨胀,使一些人,特别是一些追求新、奇、特的青年人盲目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