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品乐家族 > 彼岸的灯塔舒伯特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第1页)

彼岸的灯塔舒伯特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第1页)

彼岸的灯塔——舒伯特《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

曾读过一篇概论舒伯特生平的文字,看到这样一句:“当时(1812年)的舒伯特虽然只是一位年仅15岁的少年,但对一生只有短短31年的他而言人生却已经走到一半而只剩下15年余的作曲岁月。”读来不胜唏嘘。舒伯特的一生应该说是彻底地不尽人意,就在31年的尾声,这位天才迸发出艺术生命的最强音:《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D。944[1]。

在这部作品中,势不可挡的推进力量与梦幻深处的思绪握手;古典与浪漫好像走到了一起,二者之间不再抗衡,不再瓦解,这部作品之后,也不再携手共进。贝多芬《合唱交响曲》之后,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之前,没有哪部交响乐如此古典,又如此壮美和辉煌。

关于舒伯特的《C大调交响曲》,我们需要明白它出现在怎样的位置上——一个最微妙的时间点:古典与浪漫主义的交汇早在贝多芬的时代就已开始,但音乐之“古典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的交替却是在舒伯特身故(也没比贝多芬晚很久),肖邦、舒曼、门德尔松、柏辽兹等人勃兴之时才宣告完成。《C大调交响曲》完成于舒伯特生命的最后一年,正处在那个时间点上,成为“古典”与“浪漫”之交替中最发人深省的交响曲。

欣赏《C大调交响曲》是一种奇妙的体验,那样的篇幅、那样的内容,舒曼不禁称之为“天堂般的长度”。他还说了一句著名的话:“谁要是不知道舒伯特的C大调交响乐,那就对舒伯特知道得太少了。”这句话始终没有过时。那么,“C大调”究竟揭示了怎样一位舒伯特?

气势磅礴,繁花似锦

舒伯特《C大调交响曲》是一部演奏时间在50分钟左右的大作,从交响曲之形式确立以来,除了贝多芬的“第九”,这大概是最长的一首交响曲了。作品的发展气韵贯通,音乐雄伟而不虚浮,英雄性与幻想性的东西往复其间,每一个乐章都贯穿着灵活巧妙且非常特别的节奏。舒伯特对于管乐器的运用是超前的,在通过圆号音响表现浪漫色彩方面,《C大调交响曲》走在了韦伯之前。当然还有长号及其他木管乐器,丰富的形象和色彩,覆盖或穿插于弦乐音响中,管乐演奏者的“独奏家”地位更突出了。这一切不仅为作品带来新奇的光彩,也对19世纪的交响曲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一乐章

《C大调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为“行板——从容的快板”,C大调,采用附有序奏的奏鸣曲式写成。行板的序奏部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声音,两支圆号吹出序奏主题,管乐逐渐跟进,然后发展为全奏。最初,圆号呈现主题时,音乐散出孤独、空旷的意象;后世无论勃拉姆斯,还是布鲁克纳(当然还有其他人)使用这件乐器吹拂“自然的气息”时,我们都会发现其中的美好在舒伯特这首“C大调”的序奏中有过先现。

序奏的篇幅很长,美妙的主题在不同的色彩、和声中变化着;包括木管音响的亲切感、全奏中的雄伟感,短暂的**过后,旋律再次“形单影只”,却又出现一个活泼的音型与之相伴……尽管这个主题万分迷人,它的作用却不仅是让听者记住这美好的开篇,作曲家在此使用了通过一个动机统一全曲的手法:序奏主题所包含的上行三度动机也在这个乐章的副题、第二和第四乐章的第一主题,以及第三乐章中段的主题中出现。

“C大调”的序奏不像海顿交响曲中某些精心设计的“序幕”,而完全如同内心情感“不知不觉”地流露,但它是否太长,也太吸引人了?妙就妙在这里,等听者不禁思想“看来圆号演奏的就是乐章主题,作曲家要就此发展下去了”的时候,奏鸣曲结构的主题才真正出现。音乐的速度加快,颇具奋发之感的主题在弦乐音响中流出,同时闪烁着木管的三连音。副题由双簧管和大管呈现,它的性格与主题形成对比,这种对比正突出了舒伯特音乐中的“奇思妙想”:不似激动与庄严的对应,木管乐器在“p”的力度上演奏,副题给人的印象不是沉静,而像是细致地思考着一些难题。

作曲家在呈示部中安排了简短的展开。长号吹出宽广的旋律,如同“第三主题”。这件乐器在“pp”的力度上吹奏,别有一种庄严感——这样的手法、这样的效果在后世的众多杰作中回响。随后强有力的**不断席卷而来,乐章走向展开部。

舒伯特的笔法精炼,主题非常简洁,如此呈示之中有展开的写法,精短,却尽其妙,属于贝多芬的遗产。我们不难发现,呈示部中的材料有“分段”的感觉,主题与副题,还有“第三主题”,音乐的性格就是三次大跳。这样的特征在展开部中更明显了。面对奇思妙想的素材,作曲家通过纯正的古典交响乐思维来操作主题的发展,证明作者是“古典风格”中的一员。当主题彼此交锋的时候,我们发现舒伯特天性中的奇想因素不仅没有受到奏鸣曲形式的束缚而削弱,反而由不同主题“生长”的力量而强化。这样的片段多么迷人,当副题希望更长时间的“思考”、踽踽独行的时候,另一股英雄性的力量已经等不及了。

第一乐章的尾声,音乐以“piumoto”(更快的)加快速度,序奏部分的主题重新出现。我们总算又听到了这段迷人的旋律,它在乐队全奏中恢弘地现身,以令人心旷神怡的激越收结整个乐章。

第二乐章

《C大调交响曲》的开篇当属交响乐文献中最引人入胜的乐章,但其后三个乐章也同样精彩。主要谈谈第二乐章。这个乐章是“稍快的行板”,A小调,大致为“ABABA”的结构。这几乎是我听过的最为奇妙的一个“慢乐章”,姑且保留这个引号,因为它给人的感觉并不太“慢”。在之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交响曲中,慢乐章给人的印象通常是沉静的,音乐的表情或柔和,或庄严。舒伯特将“C大调”第二乐章标明为“稍快的行板”(Ao)本身就说明了它的特殊性:行板本身就比柔板快,作曲家还特别注明“oto”,意为“速度稍快地,活跃地”。换言之,这是一个在“快”与“慢”对比之间显出微妙、暧昧的乐章。从作品本身看来,这样的安排并不是要求指挥在表现抒情性的时候节制一些(尽管这也很必要),而是呼应着音乐千变万化的情绪和内容。

乐章开始时,A段是在低音弦乐的引导下,由双簧管吹出一个淳朴自然,又带点悠然自得的主题。随后由弦乐发展,音乐严肃起来,力度骤然加强。接着主题的原始形态又出现了,柔美、纤巧的木管音色,直到音乐再次转为庄严。这一段落在主题的发展中,一方面突出了小调与大调频繁交替所体现的色彩变化,一方面突出了乐队有力的和弦与木管乐器优美、孤独的声音之间的对比,具有特别的表现力。B段由大管的音型为铺垫,低音提琴导出主题,音乐的形象深邃而富有柔情,随后又变得积极一些;发展这个主题的过程中,舒伯特充分体现了他独有的那种“细腻”的情思,音乐自顾自地思想着、流动着。进入下一段A之前,圆号三度下行的过门乐句被舒曼称为“如潜藏的天使一般”,那样轻弱的色彩、暗示般的效果似乎体现出浪漫风格之神髓,但后来的“大块文章”又有多少能闪现这样的内省、神秀?

这个乐章也可看作附有尾声的二段体,即将“ABABA”理解为“AB—AB—A”的形态。后一段“AB”“再现”时,舒伯特自然加入了新的发展,如B段主题被赋予史诗性的、缅怀般的感情。末后A段重现,构成乐章的尾声。纵观整个乐章,每一段都凭借主题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最小的(或者说最独立的)“分段”开始,这种变化又不断被纳入到新的对比和变化之中。素材是如此丰富,作曲家却使它们各自展开,互不相扰;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音乐的结构复杂,乐思也并不追求情境上的统一,舒伯特却使整个乐章表现为“一首歌曲一样的简洁朴素”(保罗·亨利·朗)。实在了不起,如此天才真不知该怎样称赞才好。

补充一点,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行板乐章也是“稍快的行板”;更有甚者,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中,第二乐章是以“Allegretto”,即“小快板”写成。但它们听起来却比“C大调”的第二乐章更“慢”,因为作品本身的意念实在肃穆得很。

第三乐章

热门小说推荐

武道至尊
暗夜幽殇武道至尊
...
无限邮差
过水看娇无限邮差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