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动态企业理论 > 4 4 研究结果(第1页)

4 4 研究结果(第1页)

4。4研究结果

4。4。1测量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y)指的是如果测量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一个量表产生一致性结果的程度,通常被用来反映量表测量所得到的结果数据真实程度,即量表测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问卷的信度是考查问卷测量的可靠性,是指测量所得结果的内部一致性程度。为了最大程度上确保研究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是真实可信的,在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前,我们必须考察问卷的信度,以确保测量结果的质量。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反映了每个因素中的项目是否测量了相同或相似的特质,是当前管理学和心理学界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信度指标。内部一致性系数最适合同质性检验,检验每一个因子中各个项目是否测量相同或相似的特性,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测量项目的一致性程度和量表内部结构的良好性。因此,本研究采用bach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来分析信度(王重鸣,1990),并采用Nunnally(1978)与Churchill和Peter(1984)所建议的信度标准来判定,即bachα值至少要大于0。5,且最好能大于0。7的信度标准;若小于0。35则应拒绝。因此,本研究也采用这一标准:若bachα系数值在0。7以上,则该量表的信度是可接受的。

效度(Validity)指的是观察值之间的差异所反映的物体之间被测特性的真实差异的程度,也即是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恰当地测量出所欲测量构念的程度。因此,效度系数越高,表示测量问卷越能够测量到想要测量的构念。一般检验的方式则区分为“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两大类。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Faalysis,EFA)是进入研究初步阶段最常使用的统计方法,对测量项目包含哪几个因素并不很清楚,完全由搜集到的资料做因素抽取。倘若研究者在编制测量量表时,已经知道明确的因素结构假设,则可以使用验证性因素分析(atoryFaalysis,CFA)来进行因素结果确认,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构念效度(包括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的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可使用LISEREL、AMOS或PLS统计软件来实现。

在效度检验方面,由于本部分动态能力的问卷项目有的来自于实地的调查访谈,有的来自过去的文献,其他学者也曾使用与这些项目测量相关的变量,本研究在最终确认问卷之前,通过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预试并修正问卷的部分提法、内容,因此问卷具有相当的内容效度(tValidity),也应该能够符合构建效度的要求。但考虑跨文化因素的影响以及中国特定的情况,本研究仍以验证性因子分析来验证本研究各量表的构建效度(structValidity)。此外,在量表效度分析过程中,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各构面是否具有足够的收敛效度(tValidity)和区别效度(DistValidity),并依据检验结果对部分量表项目作了调整和修正。

根据Churchill(1979)采用的确保测量工具信度和效度的方法,首先确保测量项目有来源依据,具备内容效度。接着在进行因子分析前,净化和消除“垃圾测量项”(GarbageItems),然后对测量构念和项目进行因子分析,保证其可靠性和有效性。下面将遵循该程序对企业动态能力的测量量表进行检验。量表的测量项目参考以往的研究文献,保证了其内容效度。

4。4。2CITC和α信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修正后项目总相关系数(Corrected-ItemTotalCorrelation,CITC)方法净化动态能力的测量项目,并利用bach'sα系数再一次检验问卷的信度。修正后项目总相关系数(CITC)是在同一变量维度下,每一测量项目与其他所有测量项目之和的相关系数。如果测量项目的CITC小于0。4,并且删除这个测量项目可以增加α值,提升整体信度,则删除该测量项目(卢纹岱,2002)。企业动态能力的信度检验主要通过α系数来反映。我们对收取数据的83份组织水平的数据进行了CITC和α系数检验。各测量项目的CITC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4-4所示。

表4-4企业动态能力量表的信度分析

注:CITC:Corrected-ItemTotalCorrelation;bach'sAlphaifItemDeleted。

由表4-4中的数据可知,测量企业动态能力各维度的项目的CITC最小值为0。475,最大值为0。848,均大于0。4的标准,各测量项目有较高的信度,符合量表的基本测量要求。另外,企业动态能力的四个维度: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技术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相应的α系数分别为0。800、0。911、0。854和0。906。并且,企业动态能力整体bach'sα系数是0。913。各研究构面的α系数均超过0。7以上的可接受水平,表示构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可接受,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由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测量还没有存在统一和广泛接受的标准,本研究在基于访谈和其他学者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参考CITC检验的结果,首先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企业动态能力的测量项目做探索性因素分析,确立和验证量表各维度的划分,然后利用AMOS18。0对其做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检验各构面是否具有足够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

4。4。3企业动态能力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我们对收取数据的83份组织水平的随机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具体而言,利用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和KMO测度来判断观测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巴特利球体检验从检验整个相关矩阵出发,其零假设为相关矩阵是单位矩阵,如果不能拒绝该假设的话,应该重新考虑因子分析的使用(郭志刚,2004)。KMO测度从比较观测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大小出发,其值的变化范围从0~1,该值越大则越适合做因子分析。

首先我们先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各个测量项目进行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看样本数据是否适合作探索性因子分析,表4-5是SPSS16。0统计软件包数据处理的输出结果。

表4-5变量的KMO样本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

表4-5结果显示:样本KMO值为0。809,表明该组变量数据是很适合作探索性因子分析的(>0。80)。同时,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γ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0。001),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所以这组数据是很适合作探索性因子分析的(马庆国,2002)。并且,如果观测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并且测量同一维度的指标因子负载较大(通常需要高于0。400),同时这些指标在其他维度上的因子负载较小(通常需要低于0。400),则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结构,构念效度较高(陈晓萍、徐淑英和樊景立,2008)。

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特征根大于1。0,得到经过正交转换后企业动态能力的因子负载矩阵,如表4-6所示。但测量项目IRC4和IRC5存在交叉载荷现象(gLoading),并且大于0。4。根据陈晓萍、徐淑英和樊景立(2008)的建议,删去这两个测量项目,然后再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表4-6企业动态能力探索性因素分析(EFA)

注: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正交的方差极大法旋转;经过了五次迭代。

接着,我们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各个测量项目(删去IRC4和IRC5后的其他项目)进行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看样本数据是否适合作探索性因子分析,表4-7是SPSS16。0统计软件包数据处理的输出结果。

表4-7变量的KMO样本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

表4-7结果显示:样本KMO值为0。795,表明该组变量数据是适合作探索性因子分析的(0。70<KMO<0。80)。同时,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γ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0。001),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所以这组数据是很适合作探索性因子分析的(马庆国,2002)。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特征根大于1。0,得到经过正交转换后企业动态能力的因子负载矩阵,如表4-8所示。所有测量项目不存在交叉载荷现象,并且因子负载大于0。4。这些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结构,构念效度较高(陈晓萍、徐淑英和樊景立,2008)。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可以从企业动态能力的16个项目中提取4个因素。这些因素累计解释的总体变异为72。248%。对因素分析后的因素命名:分别有4个项目进入了F1,5个项目进入了F2,4个项目进入了F3,3个项目进入了F4,基本与原构思符合。根据因素归类中测量项目的内容,本研究将这四个因素命名为动态能力的技术柔性能力维度、机会识别能力维度、组织柔性能力维度和整合重构能力维度。通过计算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我们发现动态能力的技术柔性能力维度、机会识别能力维度、组织柔性能力维度和整合重构能力维度的一致性系数分别达到0。906、0。800、0。854和0。910。各个因素的α系数均大于0。70,表明同一个维度间测量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较好,并且内部结构良好,问卷测量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

表4-8企业动态能力探索性因素分析(EFA)

注: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正交的方差极大法旋转;经过了五次迭代。

在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之前,对企业动态能力的技术柔性能力维度、机会识别能力维度、组织柔性能力维度和整合重构能力维度的均值和标准差作一个描述性统计,同时进行相关分析,样本结果显示,如表4-9所示。

从表4-9可以看出,企业动态能力在技术柔性能力维度、机会识别能力维度和整合重构能力维度上处于偏上水平,在组织柔性能力维度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企业动态能力各个维度之间大多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为技术柔性能力维度和组织柔性能力维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526,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并且在文献综述部分已有学者提出柔性能力应该体现在技术和组织结构两个方面(Wang&Ahmed,2007),所以我们得出了这样的设想:这两个维度是否可以合并为柔性适应能力?这一设想是我们在下面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中提出企业动态能力三维度备择模型的来源。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