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txt > 第33章 付嘱品第十3(第2页)

第33章 付嘱品第十3(第2页)

[1]《金刚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维摩经》:“直心是道场。”《高子遗书》:“人之生也直,本体也。以直养而无害,工夫也。”

[2]《传灯录》:“福州大安禅师问曰:学人欲识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师曰:识后如何?丈曰:如人骑牛至家。师曰:始终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师自兹领旨,更不驰求。上堂云:大安在沩山三十来年,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牵出。若犯人苗稼,即鞭挞。调伏既久,可怜生,如今变作个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终日露迥迥地,赶亦不去也。”按:丈,指百丈。

[3]《起信论》上:“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楞严经》一之下:“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悟性论》:“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

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1]。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2],邪见三毒是魔王[3]。”

[1]《起信论疏》上:“以无明力,不觉心动,乃至能现一切境等,故言心生种种法生。此则心随熏动,故云生也。若无明灭,境界随灭。诸识分别,皆灭无余,故言心灭种种法灭。此则心源还净,故云灭也。”《大智度论》十二:“复次,如一关色。**人见之,以为净妙,心生染著;不净观人视之,种种恶露,无一净处。等妇见之,妒瞋增恶。目不欲见,以为不净。**人观之为乐,妒人观之为苦,净行人观之得道,无豫之人观之,无所适莫,如见土木。若此关色实净。四种人观,皆应见净。若实不净,四种人观,皆应不净。以是故,知好丑在心,外无定也;观空亦如是。”

[2]《往生论注》下:“真如是诸法正体。”《大乘止观》:“此心即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永嘉证道歌》:“法身了觉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3]邪见,为五见之一。拔无因果之理,谓恶不足恐,善不足好之谬见也,此谬见为邪之最。局于邪故,因有邪之名也。三毒者,贪毒、瞋毒、痴毒。《婆沙论》四十二:“问曰:何故名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害自身故名魔。”魔王名波旬,在他化自在天中,有大力鬼神,挠乱修行人者。

邪迷之时魔在舍[1],正见之时佛在堂[2]。性中邪见三毒生[3],即是魔王来住舍[4]。正见自除三毒[5]心,魔变成佛真无假[6]。法身报身及化身[7],三身本来是一身[8]。若向性中能自见[9],即是成佛菩提因[10]。

[1]迷,迷惑也。舍,以喻自己之一身如屋舍。

[2]即心即佛,故正见之时自身犹佛之堂。

[3]邪见生三毒,三毒与邪见同生于性中。

[4]一着邪见,佛变成魔。

[5]正见之时,三毒心自然除去。

[6]贪瞋痴本无实性,若了了见贪瞋痴性,即是佛性。贪瞋痴外,更无别有实性。故既具正见,则魔变成佛。

[7]见上本文。

[8]三身从一性而出,故云本来是一身。

[9]性中能自见三身本一身。

[10]菩提,佛智慧也。

本从化身生净性[1],净性常在化身中[2];性使化身行正道[3],当来圆满真无穷[4]。**性本是净性因[5],除**即是净性身[6]。性中各自离五欲[7],见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顿教门[8],忽遇自性见世尊[9]。

[1]从化身而发生自性清净法身。

[2]自性清净法身,常在化身之中。

[3]性在身中,为身之主人,故性能使化身行正道。

[4]行正道,功报当来,故称报身圆满无穷。

[5]**欲染污之性,生自性清净法身之因地。《维摩经·弟子品》:“不断**怒痴,亦不与俱。不灭痴爱,起于明脱。”注:肇曰:“断**怒痴,声闻也。**怒痴俱,凡夫也。大士观**怒痴,即是涅槃,故不断不俱。”《增一阿含》九:“盖屋不密,天雨则漏;人不惟行,漏**怒痴。盖屋善密,天雨不漏;人能惟行,即无**怒痴。”

[6]除去**性即净性。

[7]《释氏要览》下:“五欲,谓色、声、香、味、触也。”《大藏法数·止观》云:“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起行人需欲之心,故言五欲。常能牵人入诸魔境故也。”又,五欲者,一财,二色,三饮食,四名,五睡眠。见《华严大疏》二十七,《三藏法数》二十四。离五欲者,远离五欲过失也。《起信论》:“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罗波罗蜜。”

热门小说推荐

武道至尊
暗夜幽殇武道至尊
...
无限邮差
过水看娇无限邮差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