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机缘品第七(3)
[4]《金光明经·四天王品》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法华经·普门品》:“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而为说法;应以得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波罗门身得度者,即现波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起修皆妄动[1],守住匪真精[2]。妙旨因师晓[3],终亡染污名[4]。
[1]本具身智,何劳修治?若有修治,皆是妄动。
[2]执守三身四智,亦是不是。上文言无住者人之本性,今若守住,非本性矣,故云匪真精也。
[3]妙旨三身四智之旨也。《笔削记》一:“终实圆理,故曰妙旨。”师,谓六祖也。
[4]亡,通“无”。马祖道一禅师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悟自性之身智,亡假名之染污。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1]。髫年出家[2],志求见性[3]。一日参礼[4],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5]白峰山,礼大通和尚[6]。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7],远来投礼[8],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9]。
[1]信州,唐置,元为路,明改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县其旧治也。贵溪,县名,唐置,故城在今江西贵溪县西,今属江西豫章道。
[2]髫,音“迢”。髫年,小儿垂发辫时也,又为年幼者之称。
[3]见性,见前注中。
[4]凡集禅门人坐禅说法诵经谓之参。故诘旦升堂云早参,日暮念诵云晚参,非时说法为小参。凡垂语之尾,多用参语。参,言外妙旨之意也。参礼者,因参礼师也。
[5]学人,学道人也。《菩萨璎珞经》:“佛子庄严二种法身,是人名学行人。”洪州,见前注。
[6]《佛祖统纪》四十一:“神龙二年,北京神秀国师示寂于东都大官寺,谥大通禅师。”按:《传灯会元》《通载》等《神秀传》,无住白峰山事,且大通为神秀谥号,不应其徒即称大通和尚,盖别有一大通也。
[7]《汉书》四《文帝纪》:“朕狐疑。”注:师古曰:“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称多疑者而曰狐疑。”
[8]投礼,五体投地而行礼也。
[9]看,语助词;姑一试之也。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1],请问如何是某甲[2]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3],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4]。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1]丈室,又云方丈。禅林主持之正寝也。相传维摩诘居士之石室方一丈,丈室之名即本于此。《传灯录·禅门规式》:“长老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往生论注》上:“如维摩方丈,包容有余,何必国号无赀,乃称广大。”《法苑珠林·感通篇》:“吠舍离国宫城周五里,宫城北六里有寺塔,是说《维摩经》处。寺东北四里许有塔,是维摩故宅基。尚多灵神,其舍叠砖,传云积石,即是说法现疾处也。唐显庆年中敕使长史王立策,因向印度,过净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头陀寺碑文》:“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注:高诱曰:“堵长一丈高一丈,回环一堵为方丈。”铣曰:“宋孝武皇帝时也,言立方丈之室,以置经像也。”
[2]《史记》:“某子甲何为不来乎?”按:言某甲者,某以代姓,甲代名。指人指己,于文字上皆可用之。
[3]禅家心与性名别实同,说性即说心,故独言本性。
[4]正见,注见前。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1],大似浮云遮日面[2]。不知一法守空知[3],还如太虚生闪电[4]。此之知见瞥然兴[5],错认何曾解方便[6]。汝当一念自知非[7],自己灵光常显现[8]。
[1]不见一法,承上文“了无一物可见”而言。然不可有“无见”二字存于胸中,存无见者,随在无见,故能障蔽自己。
[2]浮云,喻胸中所存之“无见”二字也。李白诗:“总为浮云能蔽日。”
[3]“不知一法”承上文“无一物可知”而言。然不可执守空知,守空知者,如木石而取守空寂,即为空知所障,还如太虚生闪电也。
[4]闪电,喻执守之空知也。若不守空知,则太虚不生闪电矣。太虚,天空也。李群玉诗:“心似闲云在太虚。”闪电,谓电光一瞥;喻疾速也。
[5]瞥,音“劈”。徐曰:“瞥然,暂见也。”
[6]错认,以无知无见为是,而失见性之捷径。《法华文句》三:“方者,秘也。便者,妙也。”按:方便共有三种解释,余二种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