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后序丁福宝 > 第12章 般若品第二1(第2页)

第12章 般若品第二1(第2页)

[2]《黄檗传心法要》上:“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无始以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故。惟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

[3]自性真空,与虚无顽空不同。虚空无觉,故称顽空;自性有觉,故名真空,但空其名非空其实,只空其相非空其体。真空不空,不空真空是名第一义空。真空者,对于非有之有为妙有,而云非空之空为真空,是大乘至极之真空也。

[4]《资持记》上之一:“如是者,指示之辞。”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1]。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2],即著无记空[3]。

[1]著,执著也。

[2]《六祖金刚经注》:“见性之人,自当穷究此理。若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著空相,断灭诸法。”

[3]无记为三性之一。《唯识论》五:“于善不善,不可记别,故名无记。”《百法问答钞》三:“无记性,于善不善,益损事中,无殊胜力用可记别,故名无记也。”永嘉禅师云:“无记者,虽不缘善恶等事,然俱非真心,但是昏住。”

善知识!世界虚空[1],能含万物色像[2],日月星宿[3],山河大地[4],泉源溪涧[5],草木丛林[6],恶人善人,恶法善法[7],天堂地狱[8],一切大海[9],须弥诸山[10],总在空中。

[1]世界者,凡诸有情所依止之国土也。《楞严经》四:“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现在、未来为世。”

[2]色者,体色。像者,形态。

[3]日为恒星之一,月为卫星之一。星宿,天空之列星也,亦谓之星座。

[4]大地,犹言全地也。温子升文:“大地亡于积水。”

[5]泉源,小水之源。溪,山渎之无所通者。涧,山夹水也。

[6]丛,音“诵”,徂红切。丛林,大木丛生处也。

[7]五戒十善者,世间之善法也;三学六度者,出世间之善法也。浅深虽异,皆顺于理而益己之法名善法;不顺于理而害人之法名恶法。

[8]天堂者,天上之宫殿也。《佛遗教经》:“不知是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法华文句》四:“地狱,此方语,胡称泥犁者;秦云无有,无有喜乐、无气味、无观无利,故云无有。地狱有八大地狱、八寒地狱、十六游增地狱、十六小地狱、十八地狱、一百三十六地狱之别。”

[9]据《华严经疏》四十四,大海有十相:一、次第渐深;二、不受死尸;三、余水入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无量珍宝;六、无能至底;七、广大无量;八、天身所居;九、潮不过限;十、普受大雨。

[10]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译为妙高、妙光、安明、善积、善高。凡器世界之最下为风轮、最上为水轮,其上为金轮,即地轮。地轮上有九山八海,即持双、持轴、担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须弥山之八山八海,有铁围山,其中心之山,即须弥山也。《注维摩经》一:“肇曰:‘须弥山,天帝释所住金刚山也。秦言妙高。处大海之中,水上方高三百三十六万里。’”

世人性空[1],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2]

[1]《大智度论》三十一:“性空者,诸法性常空,假来相续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热,止火停久,水则还冷。诸法性亦如是,未生时空无所有,如水性常冷;诸法众缘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热。”又云:“性空有二种:一者,于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是声闻论中说,摩诃衍法说,十二入我、我所无故空,十二入性无故空。复次,若无我、无我所,自然得法空。以人著我及我所故。佛但说无我、无我所,如是应当知一切法空。若我、我所法尚不著,何况余法?以是故众生空法空终归一义,是名性空。”又,三十六:“性空者,一切诸法性,本末常自空。何况现在?因缘常空,何况果报?”又云:“空者性自空,不从因缘生。若从因缘生,则不名性空。”又,四十六:“何等为性空?一切法性,若有为法性,若无为法性,是性非声闻、辟支佛作,非佛所作,亦非余人所作,是性性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性空。”

[2]按:此邪见,非指五见中拔无因果之邪见,乃谓谬妄不合于道之邪见耳。何也?以其著于无记空也。

善知识!心量广大[1],遍周法界[2]。用即了了分明[3],直用便知一切[4]。

[1]此心量,指如来真证之心量言,离一切之所缘能缘,住于无心者是也。《楞伽经》三之一:“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无想;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2]“遍周法界”与“周遍法界”同。法之所在,名法界。《往生要集》上:“周遍法界,拔苦众生。”

[3]了了,了然之义,谓晓解也。《后汉书》:“小而了了,大未必奇。”《南史》:“彭城王义康,于尚书中觅了了令史。”心体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则过化存神,而上下与天地同流矣。《庄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也。”

[4]《易·系辞》“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亦即《庄子》“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也。.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1]。

[1]三祖《信心铭》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见《指月录》四。《笔削记》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为主伴。”《传心法要》下:“若能了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境无二,一切即一心,心即一切,更无挂碍。”又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诸佛圆通,更无增减;流入六道,处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譬如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若不分时,只是一块。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乏性,何得有别?”永嘉禅师云:“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一与一切融,即其体为无碍也。《华严经》第九《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云:“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为佛教中最究极之说。盖以万有之法,在真如法界中,虽现种种之差别相,而其本体中则无丝毫之差别。种种之法,悉为绝对,而与一切法镕融时,知其一,即知一切。如尝海水一滴,即能知一切大海水之咸味也。此妙旨在华严、天台两家发挥最多,即约观法而为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之说。以一心三观,示一境三谛之圆理,约观境而传一心一切心、一阴一切阴、一境一切境等之幽意。更于诸法上说一尘一切尘、一法一切法、一界一切界、一国土一切国土、一相一切相、一色一切色、一毛孔一切毛孔、一众生一切众生、一身一切身、一人一切人、一字一切字、一识一切识等。或约修证迷悟等,使明一断一切断、一行一切行、一位一切位、一障一切障、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一显一切显、一欲一切欲、一魔一切魔、一佛一切佛、一入一切入、一成一切成、一智一切智、一理一切理、一究竟一切究竟、一门一切门、一种一切种、一受一切受等。又约破立权实而为一破一切破、一立一切立、一权一切权、一实一切实等之解释也。”

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1]。一真一切真[2]。心量大事[3],不行小道[4]。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5],自称国王[6],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1]不妄名真,不变名性,是吾人本具之心体也。《楞严经》一:“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2]真者,离虚妄之义,所谓真如。《三藏法数》四:“无二曰一,不妄曰真。”

[3]大事者,总言转迷开悟,即《法华》所谓佛知见,《涅槃》所谓佛性,《无量寿经》所谓往生极乐也。《天台仁王经疏》上:“大事因缘,为兹出世,显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法华以佛知见为大事,涅槃以佛性为大事,维摩思益以不思议为大事,华严以法界为大事;今此般若,以成佛因果为大事。名字虽别,其义一也。”

[4]小道,指空心静坐等。

[5]恰,适当之辞。凡者轻微之称,庸也。凡人,即平常之细民也。

[6]国王,前世持十善戒,今生得其果报,得诸天之保护者,又名天子。《金光明王经》三:“因集业故,生于人中,王领国土,故称王。处在胎中,诸天守护,或先守护,然后入胎。虽在人中,生为人王,以天护故,复称天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1]。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2]愚即般若绝[3],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4]。般若无形相[5],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