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后序丁福宝 > 第13章 般若品第二2(第1页)

第13章 般若品第二2(第1页)

第13章般若品第二(2)

[1]唐时威振四海,兵力及于外国,故外人多称中国为唐。唐言,即中国言也。《大乘义章》九:“照见名知,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

[2]一念者,时刻之极短促者也。《林子坛经注释》:“或问:‘何以谓之一念也?’林子曰:‘夫所谓一念者,盖谓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如此,而无复有他念也。犹言心心如此,而无复有他心也。故心心念念,自忏前愆;心心念念,自悔后过。心心念念,去假归真;心心念念,离假离真。心心念念,弃邪改正;心心念念、无邪无正。心心念念,见性以为功;心心念念,平等以为德。心心念念,内心谦下以为功;心心念念,外行于礼以为德。心心念念,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心心念念,和光接物、通达无碍。凡若此类,是皆一念之大旨也。’”

[3]愚,蒙昧也;绝,灭也。

[4]《禅源诸诠》上:“龙树提婆等菩萨,依破相教,广说空义;破执有,令洞然解于真空。真空者,是不违有之空也。”

[5]《智度论》十八:“已知般若体相,是无相无得法。”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1],唐言到彼岸[2]。解义离生灭[3]。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4]。

[1]西国,总指则指我国以西之诸国,别指则指印度。

[2]《智度论》十二:“波罗,秦言‘彼岸’;蜜,秦言‘到’。若能直进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复次,于事成办,亦称到彼岸。天竺俗法,凡造事成办,皆言到彼岸。”

[3]若以波罗蜜之意义解之,则为离生灭。

[4]《六祖金刚经注序》云:“何名波罗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离生灭义。只缘世人性无坚固,于一切法上,有生灭相,流浪诸趣,未到真如之地,并是此岸。要具大智慧,于一切法圆满,离生灭相,即是到彼岸。亦云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心邪则此岸,心正则彼岸。口说心行,即是法身,有波罗蜜;口说心不行,即无波罗蜜也。”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1]。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2],烦恼即菩提[3]。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镜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4]。

[1]妄,不当于实也。《大乘义章》五末:“谬执不真,名之为妄。”非,不是也,恶也。

[2]《血脉论》:“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即诸佛心。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知,亦是佛。”

[3]《唯识述记》一本:“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智度论》七:“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又四十四:“菩提,秦言无上智慧。”

[4]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也。诸佛,一切佛也。三世诸佛,为出现于三世之一切佛也。《法华经·方便品》:“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观无量寿经》:“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1]。如此修行,定成佛道[2],变三毒为戒定慧[3]。

[1]五蕴,旧译作“五阴”。蕴,积集之义。五蕴者,一曰色蕴,二曰受蕴,三曰想蕴,四曰行蕴,五曰识蕴。《增阿含经》二十七:“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尘劳者,《维摩慧远疏》曰:“烦恼坌污,名之为尘。彼能劳乱,说以为劳。”《圆觉疏钞》:“经云:尘劳者,尘是六尘,劳谓劳倦,由尘成劳。故云尘劳。”

[2]佛道,无上菩提之道也。《大乘义章》十八:“菩提,胡语,此翻为道。果德圆通,名之为道。又,菩提偏在果,故证成佛道,名得佛道。”

[3]三毒者,一贪毒,引取之贪心,以迷心而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不厌者;二瞋毒,恚忿之瞋心,以迷心而对于一心违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痴毒,迷暗之痴心,心性暗钝,迷于事理之法者是也。亦名无明。防身之恶曰戒,使散乱之心静曰定,去惑证理曰慧。《名义集》四:“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恶证真曰慧。”《三藏法数》九:“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破相论》:“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无量善法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惟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也?’答:‘佛所说,是真实语也。菩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誓持一切净戒,对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瞋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一佛道也。誓断一切恶(摄律仪,戒也),誓修一切善(摄善法,定也),誓度一切众生(饶益有情,慧也),以上三聚净戒也。’”

善知识!我此法门[1],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2]。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3]。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

[1]《注维摩经》八:“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

[2]西天之法,凡显物之多,常举八万四千之数,略名八万四。如《般舟赞》:“门门不同八万四。”《法华经·药王品》:“火灭以后,收拾舍利,作八万四千宝瓶,以起八万四千塔。”《胜鬘经》:“广大义者,则是无量,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智度论》:“般若波罗蜜,能除八万四千病根本。”《止观》一:“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又《法华经·见宝塔品》:“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又《妙音菩萨品》:“与妙音菩萨俱来者,八万四千人。”又云:“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又云:“是八万四千菩萨,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又《智度论》二:“八万四千官属,亦各得道,则不数枚举也。”

[3]八万四千尘劳,犹言八万四千烦恼也。尘劳即烦恼之异称,可以污吾人之真性者。《止观》一:“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破相论》:“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由三毒以为根本。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1]、无忆、无著[2],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3],于一切法[4],不取不舍[5],即是见性成佛道。

[1]无念,无妄念也,即正念之异名。《三慧经》:“问曰:‘何等能知一万事毕?’报曰:‘一者,谓无意无念,万事自毕。意有间念,万事皆失。’”古德云:无念者,心体灵知,湛寂不动,如镜鉴像,如灯显物。其像之妍丑,物之纤洪,而镜与灯不知也。虽曰不知,未尝毫发少隐也。其照体本空而能显物,曾何念虑于其间哉?所谓繁兴大用,举必全真。我常于见闻知觉之顷欲觅念相,如毫发许,了不可得,而曰无念。非不念也,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其仿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2]“无忆”,过去种种,并将为空,即是无往,即是不取也。“无著”,当境现前不生分别,不执著于事物之念也,即是无来,亦即是不舍也。

[3]以智慧照见事理也。《法藏心经疏》:“观照,能观妙慧。”《六祖金刚经口诀》:“但以自己性智慧,照破诸妄,则晓然自见。”

[4]《智度论》二:“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楞伽经》:“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谓善、不善、无记、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受、不受。”

[5]《楞伽经》:“譬如恒沙,一切鱼鳖输收,魔罗、狮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净,无诸垢污。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恒沙,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诸人兽等一切恼乱,如来不念而生妄想。如来寂然,无有念想。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无有恼乱。犹如恒沙,等无有异。又断贪恚故。”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1],及般若三昧者[2],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3],即得见性[4]。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