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1],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2],为昔时故[3]。一乘是实[4],为今时故[5]。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6]。
[1]《法华经·方便品》:“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按:一佛乘,即人人自自己之佛性,亦即佛之知见也,亦即人人自坐之白牛车也。
[2]《法华·方便品》:“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又云:“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3]为实施权。
[4]《涅槃经》:“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我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5]开权显实。
[6]归一佛乘实相而见之,即无一佛乘实相之名。无妙法之相,此祖门下之眼,而非不见性者之所知也。故《法句经》云:“森罗及万象,一法所印,一亦不为一。”
应知所有珍财[1],尽属于汝,由汝受用[2]。更不作父想[3],亦不作子想[4],亦无用想[5],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6],从昼至夜,无不念持也[7]。
[1]所有珍财,众生本具之宝藏也。
[2]《法华·譬喻品》:“是大长者,财富无,种种库藏,悉皆充溢。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受用,享受之意。《朱子语录》:“不曾历许多,事过便去,看易也。卒未得他受用。”
[3]父,指长者。喻诸佛如来也。
[4]子,指诸穷人。喻一切众生。
[5]《法华·信解品》云:“宜加用心,无令偏失。”又曰:“悉以付之,恣其所用。”按:此言既得珍宝,则父想、子想、用想,三想一齐捐除。
[6]转如是经无有究尽。
[7]自己有一乘法,故无不念时也。《妙玄》第八:“手不执卷,常读是经。口无言声,遍诵众典。佛不说法,常闻梵音。心不思维,遍照法界。”
达蒙启发[1],踊跃欢喜[2]。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3],曹溪一句亡[4]。未明出世旨[5],宁歇累生狂[6]。羊鹿牛权设[7],初中后善扬[8]。谁知火宅内[9],元是法中王[10]。
[1]《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法华科注》二:“内解在心,名欢喜;喜动于形,名踊跃。”《左传》:“距离三百,曲踊三百。”
[3]一遍为一部,法达共读三千遍《法华经》。
[4]往日恃诵经三千部有大功德,今日至曹溪于一句之下亡所恃也。又,火宅即是色身,五阴在中如猛火,聚烦恼燃烧,无有已时。若能烛破烦恼,空其五阴,则火宅之内原是法中之王一转移间耳,下亡所恃也。
[5]出世旨,出兴于世间之旨,即一大事因缘也。言佛乘此一大事因缘,来此世间度人者。
[6]宁,安能之意。累生,多生也。
[7]佛不得已而设此羊、鹿、牛三乘。
[8]《法华·序品》:“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扬,演说而举扬之也。
[9]火宅,火作方烧之宅。《法华·譬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10]元,本来也。《法华·信解品》:“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证道歌》:“法中王,最高胜。”注曰:王中法王位过百王之上,故云法中王也。按:此言迷于火宅内者,一悟本来,即是法中王也。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1],亦不辍诵经[2]。
[1]玄旨,深奥之义理也。张玭诗:“静室谈玄旨。”
[2]辍,音“拙”。止也,已也。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1]。初看《楞伽经》[2],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3],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4]。
[1]智通,见《传灯录》五、《会元》二、《正脉》一、《禅林类聚》八。唐之寿州,今之寿县,属安徽淮泗道。安丰县故城,在今寿县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