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 丁福保 电子书 > 第8章 行由品第一2(第1页)

第8章 行由品第一2(第1页)

第8章行由品第一(2)

[2]言生死之苦,如大海然,无边际也。《止观》一:“动法性山,入生死海。”《六祖金刚经口诀》:“凡夫之人,生缘念有。识在业变,习气熏染,因生愈甚。故既生之后,心着诸妄。妄认四大,以为我身;妄认六亲,以为我有;妄认声色,以为快乐;妄认尘劳,以为富贵。心目知见,无所不妄;诸妄既起,烦恼万差。妄念夺真,真性遂隐;人我为主,真识为客;三业前引,百业后随;流浪生死,无有涯际。生尽则灭,灭尽复生;生灭相寻,至堕诸趣。转辗不知,愈恣无明;造诸业罟,遂至尘沙劫尽,不复人身。”《法华经·方便品》:“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心地观经》:“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观佛三昧经》:“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如旋火轮。”《身观经》:“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华严经》:“张大教网,亘生死海;渡人天龙,置涅槃岸。”《盂兰盆疏新记》:“苦海者,三界苦道,无有边底,故喻海也。”《六祖金刚经注》:“心若清净,一切妄念不生,能渡生死苦海。”《竹窗随笔》:“醉生梦死,恒言也,实至言也。世人大约贫贱、富贵二种。贫贱者,固朝忙夕忙以营衣食;富贵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乐。受用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后已,而心未已也;赍此心以往,而复生,而复忙,而复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梦。经百千劫,曾无了期。朗然独醒,大丈夫当如是矣。”出离生死,即出三界也。《传心法要》下:“问:‘如何是出三界?’师云:‘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使出三界。’”

自性[1]若迷[2],福何可救[3]?

[1]上自诸佛菩萨,下至蠕动蠉飞之生类,其品类虽千差万别,无非以不变之真性为体。若迷于此真性,则为烦恼所覆障,而成生死流转。若悟此真性,则能出离生死,而得入于涅槃。此其性谓之自性,即本有之自性也。其自性不迁不变,又谓之如来之自性,又名为真如,又谓之自性真如。自性之本佛备于已身,其本佛,谓本有之自性也。

[2]《金刚三昧经》:“譬如迷子,手执金钱而不知有,游行十方,经五十年贫穷困苦,专事求索,而以养身,而不充足。其父见子有如是事,而谓子言:‘汝执金钱何不取用?随意所须皆得充足。’其子醒已,而得金钱,心大欢喜,而谓得钱。其父谓言:‘迷子,汝勿欣怿,所得金钱,是汝本物,汝非有得。云何可喜?’”按:本物即自性也。若迷自性,犹迷子手执金钱,而不知有也。

[3]福者,即从福田求得之人天福报也。虽得福,亦不能救生死轮回之苦。《智度论》三十三:“福者,善有漏。”《增一阿含经》一:“虽受梵天福,犹不至究竟。”《百论》上:“福报灭时,离所乐事。”《智度论》十六:“无色界天,乐定心著不觉,命尽堕在欲界中,受禽兽形。色界诸天,亦复如是,从清净处堕,还受**欲,在不净中。欲界六天,乐著五欲,还堕地狱,受诸苦痛。见人道中,以十善福贸得人身。人身多苦少乐,寿尽多堕恶趣中。”《心地观经》五:“三界之顶,非非想天;八万劫尽,还生下地。转轮圣王,千子围绕,七宝眷属,四洲咸伏。寿命报尽,须臾不定。我今亦尔,假使寿年满一百岁,七宝具足,受诸快乐,琰魔使至,不免无常。”按:据此则知,虽享受非非想天转轮圣王之福报及人间之福寿康宁,亦终不免再入生死大海之苦。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1],取自本心般若之性[2]。各作一偈[3],来呈吾看。

[1]《大乘义章》九:“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法华经义疏》:“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

[2]《智度论》四十三:“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一觉有三德:(一)实相般若,即般若之理体,本来具于众生之本心中,离一切虚妄之相之般若实性也,是所证之理体也。(二)观照般若,观照实相之实智也;(三)文字般若,解释上之二般若之文字,如五部八部及大般若等之般若经是也。”按:此般若指第一种实相般若而言。下同。

[3]偈,音“奇”。佛家所唱词句,谓之偈。汉言颂。诸经虽五字七字,为句不同。皆以四句为一偈也,然亦有变体而不限此例者。

若悟大意[1],付汝衣法[2],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3],不得迟滞[4]。思量即不中用[5]。

[1]《止观》一:“大意囊括始终,冠戴初后。”

[2]传正法而更授以师之袈裟也。见《传灯录》三。《五灯会元》一:“达磨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按:此指达磨相传之衣法也。《传心法要》:“自达磨大师到中国,惟说一心,惟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又云:“祖师直指一切众生本心本体本来是佛,不假修成,不属渐次,不是明暗。不是明,故无明;不是暗,故无暗。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入我此宗门,切须在意,如此见得,名之为法。”

[3]火急,言如火之急也。《北史·齐武帝纪》:“帝特爱非时之物,取求火急,皆须朝征夕办。”

[4]滞,音“彘”。迟,留也。

[5]思量,思虑事理而量度之也。《法华经·方便品》:“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不中用,即不适于用也。《史记》:“始皇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林子坛经汎释》:“佛之妙义,虽曰不属之言语文字矣,而其所以发之言语,见之文字者,亦非有待于拟议而安排也。故曰思量不中用。”

见性之人[1],言下须见[2]。若如此者,轮刀上阵[3],亦得见之[4]。

[1]彻见自心之佛性,名见性。《悟性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永平道元法语》:“见性,即佛性也,万法之实相也,亦即众生之心性也。”又曰:“众生迷于此性故,轮回六道;诸佛觉悟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

[2]《顿悟入道要门》下:“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槃;迷人说事说理,悟人大用无方;迷人求得求证,悟人无得无求;迷人期远劫证,悟人顿见。’”

[3]轮刀上阵者,言舞刀如车轮之转而入军阵作战也。

[4]原注:喻利根者。

众得处分[1],退而递[2]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3],有何所益?神秀上座[4]现为教授师[5],必是他得。我辈谩[6]作偈颂[7],枉用心力[8]。

[1]处分,处置也。别本此下有“来经后院”四字。

[2]递,音“第”,更迭也。

[3]将,赉也,持也。呈,送也。

[4]《宋高僧传》卷八:“释神秀,俗姓李氏,今东京尉氏人也。少览经史,博综多闻。既而奋志出尘,剃染受法。后遇蕲州双峰东山寺五祖忍师以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决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忍于上元中卒,秀乃往江陵当阳山居焉。四海缁徒,向风而靡。道誉馨香,普蒙熏灼。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内道场丰其供施.时时闻道。敕于昔住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以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宠重。中书令张说,尝问法执弟子礼。退谓人曰:‘禅师身长八尺,龙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僧寺有上座一职,在住持之下,为一寺之领袖。又其位最高,上更无人,故名上座。为一切沙门所尊敬者。《五分律》十八:“佛言上更无人,名之上座。”

[5]教授师,为五种阿阇梨之第三种。教授弟子威仪、作法等。《辅行》四之三:“宣传圣言,名之为教。训诲于义,名之为授。”

热门小说推荐

御灵真仙
不问苍生问鬼神御灵真仙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