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 丁福保 电子书 > 第7章 行由品第一1(第1页)

第7章 行由品第一1(第1页)

第7章行由品第一(1)

述六祖一代之行状由来,故曰“行由”。

时,大师至宝林[1]。

[1]时,六祖自广州法性寺至宝林寺,即曹溪南华寺是也。法海辑《坛经序》:“先是西国智药三藏,自南海经曹溪口,掬水而饮,香美。异之,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之水无别,溪源上必有性地,堪为兰若。’随流至源上四顾,山水回环,峰峦奇秀。叹曰:‘宛如西天宝林山也。’乃谓曹侯村居民曰:‘可于此山建一梵刹,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号宝林。’时,韶州牧侯敬中以其言具表闻奏。上可其请,赐‘宝林’为额,遂成梵宫,落成于梁天监三年。”《传灯录》五:“中宗神龙元年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宝林为中兴寺;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为法泉寺。”《宋高僧传》八:“太平兴国三年,敕建塔,改为南华寺。后又改日华果寺。”《广东通志》二百二十九:“南华寺在县(韶州府曲江县)南六十里。梁天监元年,天竺国僧智药建,后为六祖演法道场。唐万岁通天初,则天皇后锡赍宣诏。元和间,赐塔曰‘灵照之塔’。其寺为岭外禅林之冠。”按:《指月录》:“曹溪宝林,堂宇湫隘。六祖谒里人陈亚仙,舍宅广之。即此寺也。六祖传黄梅衣钵,居此,今衣钵与真身俱存。开宝三年,赐名南华。塔毁,明成化六年建复,国朝康熙五年平藩重建。有降龙塔、伏虎亭、卓锡亭、避难石、曹溪水等十二景。”

韶州[1]韦刺史[2]与官僚[3]入山[4],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5]讲堂[6],为众[7]开缘说法[8]。

[1]府名。隋置州,寻废。唐复置。元为路。明改府,属广东。清因之。今废。曲江县其旧治也。

[2]名璩。刺史,官名,汉置。其职各代不同,隋唐之刺史,犹清之知府及直隶州知州。《传灯录》五、《宋高僧传》八、《会元》一,韦璩,皆作“韦据”。

[3]官与僚属也。

[4]此山指南华山而言,在曲江县南六十里,宝林寺即在此山。

[5]《广东通志》二百二十九:“韶州府曲江县报恩光孝寺在河西。唐开元二年,僧宗锡建,名开元寺,又更名大梵寺。刺史韦宙,请六祖说《坛经》处。宋崇宁三年,诏诸州建崇宁寺。政和中改天宁寺。绍兴三年,专奉徽宗香火,赐额曰‘报恩光孝寺’。”

[6]讲堂,讲经说法之堂舍也。《无量寿经》下:“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大众班宣法时,都悉集会七宝讲堂,广宣教道,演畅妙法。”

[7]《法华义疏》二:“四人以上,乃至万二千人以还,悉名为众。”

[8]犹言启发人之因缘而为说妙法也。《法华玄义》六:“诸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有因缘故亦可说。”

师升座次[1],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2]学士[3]三十余人,僧[4]尼[5]道[6]俗[7]一千余人,同时作礼[8],愿闻法要[9]。

[1]座次,所坐之处也。

[2]儒宗,儒者之师也。《史记》:“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汉书》:“董仲舒为世儒宗。”

[3]学者也。《史记》:“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4]僧者,僧伽之简称,皈依佛教之人也。《行事钞》:“四人以上,能御圣法,辨得前事,名之殪僧。”

[5]出家之女僧也。梵名比丘尼,俗谓之尼姑。

[6]崇奉道教之士也。此教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为教祖,创于东汉张道陵。至晋时称天师道,后遂名之为道教。

[7]在家未奉佛法者之称也。

[8]作礼,敬礼也。《佛说阿弥陀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9]简约而枢要之法义曰法要。《梵网经》法藏疏一:“无非妙轨云法。”《孝经注》:“以一管众为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1]!菩提[2]自性[3],本来[4]清净[5];但用此心,直了成佛[6]。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7]

[1]《法华文句》四:“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涅槃经》二十五:“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谓之善知识。”

[2]旧译名道,新译名觉。道者,通之义;觉者,觉悟之义。《名义集》五:“道之极者称之曰菩提。”

[3]诸法各自不变不改之性也。《唯识论》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六祖金刚经口诀》:“一切众生,自无始来,不能离生灭者,皆为此心所累故。诸佛惟教人了此心;此心了,即见自性;见自性,即是菩提也。”

[4]无始以来名本来。

[5]远离身、口、意三业恶行之过失,烦恼之垢染,名清净。《探玄记》四:“三业无过云清净。”

[6]《起信论义记》下:“众生真心与诸佛体,平等无二。”又:“众生真心,即诸佛体,更无差别。”故《华严》云:“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如来。”又云:“众生心佛,还是教化众生。”《华严经》五十二:“应知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传心法要》:“惟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无始以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7]且,助语辞,有宽缓说来之意。

惠能严父[1],本贯范阳[2],左降[3]流[4]于岭南[5],作新州百姓[6]。此身不幸[7],父又早亡,老母孤遗[8],移来南海[9],艰辛贫乏[10],于市卖柴[11]。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