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在线读 > 第24章 机缘品第七3(第2页)

第24章 机缘品第七3(第2页)

[7]自知非者,自知见之与知,俱不是也。

[8]灵光者,人人固有之佛性,灵灵照照,而放光明者。《五灯会元》三:“百丈禅师上堂:‘灵光独照,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1]。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2]。情存一念悟[3],宁越昔时迷[4]。自性觉源体[5],随照枉迁流[6]。不入祖师室[7],茫然趣两头[8]。

[1]《维摩经·弟子品》:“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2]存无见,守空知,皆著相也。“菩提”见前注。

[3]情,私意也。才存悟迹。何如未悟?故不可自以为悟也。

[4]言私意存一念之悟,与昔时之迷初无少异。

[5]圭峰禅师云:“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

[6]随照,随见知照也。枉,劳而无功。迁流者,念念迁谢,如水之流注。

[7]祖师,见前注。《论语》:“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8]茫然,即杳茫意,无主张貌。两头者,存无见,守空知也。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1],又言最上乘[2],弟子未解,愿为教授[3]。

[1]三乘,指声闻乘为羊车,缘觉乘为鹿车,菩萨乘为牛车言也。详见《法华经·譬喻品》。

[2]最上乘,指大白牛车,譬得佛乘者。《金刚般若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纂要》三:“最上者,一佛乘也。”《略疏》云:“最上乘者,圆顿教是也。”

[3]教授,教法授道也。《楞伽经》一:“现方便而教授。”《辅行》四之三:“宣传圣言名之为教,训诲于义名之为授。”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1],悟法解义是中乘[2],依法修行是大乘[3]。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4],一无所得,名最上乘[5]。乘是行义[6],不在口争[7]。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8]。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1]仅据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诵读经典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2]仅能悟佛法,解经典中之意义,虽知其所以然,尚未能躬行之实践者。

[3]既悟六度万行之理,能依法实践者。

[4]法性一而相各异,其各异之相,自外可见者,名法相。《维摩经·佛国品》:“善解法相,知众生根。”《大乘义章》二:“一切世谛,有为无为,通名法相。”

[5]《入道要门论》上:“大乘最上乘,其义云何?答:大乘者,是菩萨乘;最上乘者,是佛乘。又问:云何修而得此乘?答:修菩萨乘者,即是大乘。证菩萨乘.更不起观,至无修处,湛然常寂,不增不减,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6]《笔削记》一:“乘者,就喻彰名,运载为义。如世舟车,可以运重致远。”乘,以运载为义,故云行义。能行即是乘,但口说而不行,便非乘也。

[7]《史记》五十五《留侯世家》:“此难以口舌争也。”《读书录》:“学者开口皆能言道理,然当体诸心,果能实好此道理否?又当体之身,果能实行此道理否?若徒能言之于口,而体诸身心者,皆不能然,是所谓自欺也。”

[8]《悟性论·夜坐偈》云:“若识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动自如如。”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1]。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2]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3]。于此疑惑。师曰:汝作么生疑[4]?

[1]南海,县名。隋以番禺改置,明清时与番禺县并为省治。民国从治佛山镇,属广东粤海道。

[2]《大般涅槃经》译本有二种:一种北凉昙无谶译,凡四十卷,名《北本涅槃经》;一种刘宋慧严等再治,凡三十六卷,名《南本涅槃经》。此《涅槃经》系指《北本涅槃经》而言。

[3]“诸行无常”四句偈,过去离怖畏如来偈也。《涅槃经》十三:“过去之世,佛日未出,我于尔时作婆罗门,周遍求索大乘经典,乃至不闻方等文字。我于尔时,住于雪山。释提桓因心大惊怪,自变其身作罗刹像,甚可怖畏。下至雪山,去其(‘其’字,释尊自指因地)不远,而便立住。宣过去佛所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是苦行者(苦行者,亦释尊自指因地,皆指作婆罗门身言)闻是半偈,心生欢喜,即从座起,四方顾视。言:向所闻偈,谁之所说?我于尔时,更无所见,惟见罗刹,即便前至是罗刹所,作如是言:善哉!大士,汝于何处得是过去离怖畏者所说半偈?即答我言:我不食来已经多日,处处求索,了不可得。我即问言:汝所食者,为是何物?罗刹答言:食人暖肉。我复语言:汝但具足说是半偈,当以此身奉施供养。罗刹答言:谁当信汝?为八字故,弃所爱身。我即答言:十方诸佛,亦能证我为八字故舍于身命。罗刹答言:谛听,谛听!当为汝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无明生行行生识,乃至生老病死,终而复始,如环无端。修行者应先了解此行字之重要,知一切诸行是生灭法,不离十二因缘,至于四生六遵,无尽轮回,皆诸行无常也。当求所以常住之遵,明常住之遵则生,灭可灭灭之尽净则寂乐现前,而快乐无边矣。寂灭非断灭,乃不生不灭之谓也。”

[4]作么生,犹言“因何”。禅家疑问之词也。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1]。色身无常,有生有灭[2]。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3]“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4]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5]分散,全然是苦[6],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7]是生灭之体,五蕴[8]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9],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