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经略中东
严格来说,“中东”这个词只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而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地理上我们应该叫西亚及北非东部地区。这里号称“三洲五海之地”——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之间。可以说,这里是“旧大陆”的中心地带[26]。
位于阿拉伯半岛与伊朗高原交界处的波斯湾盆地是如今人们所熟知的石油宝库。这里的已探明石油储量达490亿吨,约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一半,其中仅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和卡塔尔四国的石油出口就占了国际市场份额的18%上下。
由来已久的“南下战略”
“南下”在俄国历史上是一个持之以恒的长期战略方向,其目标主要是现在的中东和中亚地区。莫斯科公国在伊凡雷帝时代开始壮大后,南方就成了俄国主要的扩张方向之一。沙俄的统治者给国家选了这样两条路径:一条是越过高加索山脉南下,攻占伊朗,最终控制波斯湾;另一条是从费尔干纳盆地向南进入阿富汗,切开开伯尔山口。在这个战略方针下,数百年当中沙俄不断地向南扩张。
在彼得大帝时代,南下战略的思路最终清晰了起来。一般来说,人们通常认为俄国的南下战略最终是为了获得温水港,而事实并非如此——即便俄国人真能得到一两个温水港,也很难靠它们来挑战西方世界的海洋优势。彼得大帝时代,俄国人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这点:最初大航海时代的兴起是迫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欧亚之间的陆上通道,如果俄罗斯能够南下控制中东地区的话,那么自然可以凭借陆权来挑战西方的海权。
最初俄国的对手有两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波斯帝国。俄国人从奥斯曼土耳其手中夺下来的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就是克里米亚,此外还有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从波斯手中夺取了阿塞拜疆。
到了公元19世纪,在击败拿破仑完全坐稳霸主位置后,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越来越感觉到俄国对自己的威胁——确切地说,是俄国南下的威胁。英国的崛起凭借的是海洋立国,一旦在欧亚大陆中心区域崛起一个陆权大国,那么英国就将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西方二百多年的近代史,基本就是围绕着俄国、英国、中亚、中东地区的争夺战展开的。波斯曾一度被英、俄两国一分为二;当时为了阻断俄国人可能南下的路径,英国人还以印度为跳板,向东渗透到中国的西藏地区——因为他们担心俄国会从中国的南疆经西藏进入缅甸。
十月革命后,沙皇政权被推翻,但苏联政府依旧延续了历史上沙俄时代的“南下战略”——无论你的意识形态怎么变,无论你社会的利益分配模式怎么变,但是国家地缘战略的基本框架是不可能变的,这是由你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对“南下战略”投入了更大的精力。除了自彼得大帝开始的巨大惯性之外,这也和当时的东西方对抗密切相关。当时苏联最主要的战略压力都集中在西部,而除美国之外,西方阵营最大的软肋在于本土缺乏资源。他们的两大“资源库”,一个在南部非洲,另一个则在中东地区。如果苏联能将势力范围一路向南扩张,那么西方国家两大资源来源都将被苏联截断;而如果最终苏联能够在印度洋沿岸获得港口的话,未来苏军就将有可能扼制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这对于以海权来制衡整个世界的美国来讲,同样是沉重的一击。
巴以问题上,美苏联手对付英国
1942年,“二战”尚未结束,美、苏、英围绕巴勒斯坦的政治博弈就已经展开。此时战后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已成定局,英国的设想是让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共同建立一个联邦制国家,而美国则主张让他们分别建国。这两个方案的区别在哪里呢?如果分别建国的话,就存在一个土地划分的问题,而无论如何划分,肯定会有一方是不满意的,这样在巴勒斯坦地区就会出现混乱。动乱之下,外部援助将对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将变得异常重要。“二战”期间英国的国力受到重创,已经没有能力和实力以仲裁者的身份控制这一区域了。那么谁可以取而代之?谁手里有资源、有钱、有枪炮,谁就可以——这些东西当时都掌握在美国人手中。
在这场美、英的桌下对抗中,斯大林选择站在了美国一边。
从历史上看,俄国南下战略在近代面对的最大敌人就是英国。“二战”结束以后,苏联的第一目标就是破坏掉老的殖民体系,说白了就是要挤走英国人,在这点上苏联人和美国人利益是一致的,只有把英国人赶走,至于与美国的对抗那是后面才需要考虑的问题。1947年9月16日,在联合国第二届大会上成立了专门委员会研究巴勒斯坦问题,1947年11月29日,大会对委员会提出的方案最后进行了表决,美国提出的巴以分治方案以33票赞成通过:美国、苏联均投了赞成票;阿拉伯11国和古巴、希腊共13国投了反对票;而作为利益受损者的英国却投了弃权票[27]。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很简单,欧洲国家在战后最需要的是资源和美元贷款,在这个问题面前其他一切诉求都只能让路。最终,这次会议通过了《巴勒斯坦将来处理分治计划问题的第181号决议》,这也是现今巴以问题基本框架的由来。
按照《181号决议》的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8月结束,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国面积11000多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加利利、约旦河以西地区和加沙地区;犹太国面积14000多平方公里,包括沙龙和加利利地区犹太人在沼泽中开垦出的部分土地以及内盖夫沙漠,用来安置欧洲的大量犹太难民;耶路撒冷成为联合国在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
就如同前面分析的那样,矛盾很快就出现了,占巴勒斯坦地区总人口不到11%的犹太人最终却分得了这里59%的土地,这最终激怒了阿拉伯人。1948年5月14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军队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宣告爆发。
战争初期,战局明显不利于以色列,美国代表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议案,建议安理会命令战争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苏联代表支持了这一提案,要求安理会立即表决,并指责阿拉伯国家发动进攻,要求它们停止行动。在美苏的联合施压下,英国人被迫撤走了阿拉伯军团的英军顾问,并停止向埃及、伊拉克、外约旦提供武器。此外,阿拉伯国家也被迫同意停火四周——这期间,以色列在美国的援助下得以重新武装了起来。最终,第一次中东战争在外部的干预之下以以色列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争导致的结果是: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80%的土地,共计2万多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又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巴勒斯坦国停留在了纸面上,96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英国在战争软弱的态度,也使其在阿拉伯国家中的影响力大为削弱。
比较讽刺性的是,美国挤走英国的这套巴以分治方案,其实最早是英国人提出来的——这需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现在中东地缘政治的基本框架,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崩溃后的产区。现今的阿拉伯国家,最初都是奥斯曼帝国的行省,当地的封建领主掌握着事实上的基层控制权。在“一战”期间,英国不断对这些阿拉伯行省进行渗透,许诺将帮助他们独立建国,以换取他们背叛土耳其。然而英国人并没有打算去履行诺言,相反,他计划在战后同法国一起瓜分阿拉伯半岛。可是问题也就由此而来:一战使得英国的财政状况急剧恶化,过去那种直接派兵的殖民统治方式在成本上已经很难支撑,因此当时的英国急需要一种低成本的替代方案。
在这种背景下,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亚瑟·巴尔弗致信罗斯柴尔德勋爵——欧洲的犹太复国主义联盟的出资人。巴尔弗给罗斯柴尔德的信中提到“英国政府赞同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国家,并将尽一切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在1917年时,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尚不足总人口的1%,而在1919年英国人托管巴勒斯坦之后,在英国的支持下这个比例提高到了15%。显然,事实上英国人动的脑子和美国人是一样的,只不过美国人通过分别建国的方式进一步激化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
为什么无论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都把眼光指向巴勒斯坦这一小块地方呢?其实在1919年,英国的地缘政治专家麦金德就给出了答案,麦金德在描述英国政府对巴勒斯坦的长远打算时这样说道:“如果我们把这个世界看成一个岛屿,人类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如果把阿拉伯半岛看成从欧洲到印度,从北部腹心地带到南部腹心地带的走廊,是世界岛屿的中心,那么,在当今世界,耶路撒冷这个山地城堡的战略地位,与中世纪或者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时期,是同等重要的。”
具体解释一下,阿拉伯半岛和地中海之间的关键点就在巴勒斯坦——这里的意义并非仅仅限于宗教文化起源,从地理上说,巴勒斯坦位于阿拉伯半岛面向地中海一侧的高地之上,控制了这里,才能顺利地在地中海与阿拉伯半岛之间来回穿行。
借助埃及,苏联进入战略攻势
随着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结束,各个阿拉伯国家内部的问题开始慢慢浮现出来。各个国家虽然强弱不同,但是基本权力要素是一样的。阿拉伯世界的权力核心,可以分为三股力量:一是封建王权,即各国的酋长和国王;第二支是宗教力量,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他们与底层人民的联系最为紧密;第三支则是“军官团”,中东国家的军队更像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中下层的军官多来自平民阶层,与靠世袭获得权力的王室相比,这个群体显得更具活力,有点类似旧日本时代的军部,与军部不同的地方在于,阿拉伯军官团无需借助王室来保障自己的权力[28],军官们有自己独立的文化圈子,军事现代化使得他们显得更加西化、世俗化,也使得他们对现代化、工业化有着比其他力量更为深刻系统的认识。而宗教力量和王室往往和现代化、工业化显得格格不入,可是要安身立命,军队就必须借助现代工业的力量,这就使得这两者都无法对军官团形成有效的控制。
如今沙特和美国紧密的盟友关系就与中东的这种政治特性存在着莫大的关系。沙特处于一个强敌环视的位置,这就迫使它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用以自保。但沙特王室深知如果本国军队强大起来,军官团必然会削弱乃至威胁自己的统治权力。沙特王室选择的解决方案是:同宗教力量合作,以此掌控基层;弱化本国军队,同时外交政策上成为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之一,依托美国的军事力量保证自己的安全,同时也不至于让军官团坐大。
历史证明沙特王室的这个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在1952年的7月23日,埃及的自由军官团发动政变,推翻了埃及法鲁克王朝。1953年埃及共和国建立。1956年,自由军官团的发起者纳赛尔就任埃及第二任总统,同时兼任总理。纳赛尔彻底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而这种改变对苏联来讲是一个大大的机会。
纳赛尔上台以后很快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苏伊士运河是由地中海进入印度洋最快捷的通道,可以说是西方海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门。纳赛尔的这个举动直接导致英、法两国联合以色列于1956年10月29日向埃及发起进攻,由此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跟人们印象里的美欧关系不太一样,在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并没有站在英、法“盟友”一边。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直接给英国首相艾登打电话施加外交压力,要求英国人停止对埃及的军事行动;在经济上美国政府在二次中东战争期间故意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镑浮动汇率在一夜之间贬值了15%,同时否决掉了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申请,亦停止对英国的经济援助。这就等于是对英国进行了釜底抽薪,最后英、法两国只能向美国服软,由此二次中东战争宣告结束。
埃及军队最终未能顶住英、法、以三国的进攻,但纳赛尔最终赢得了政治层面的胜利,法国和英国迫于美国的压力最终停火并撤出了埃及,埃及政府在作出必要让步之后最终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中东地区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美国不想让任何人插手,其中也包括英、法。此时英国在中东的根基尚未完全被去除,如果不把英国人挤走的话,美国日后的中东战略必然会面对很多来自欧洲的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