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清末官场 > 4 在乎的人不明白明白的人不在乎(第1页)

4 在乎的人不明白明白的人不在乎(第1页)

4。在乎的人不明白,明白的人不在乎

崇祯皇帝憋了好几天,自认为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于是他决定召开一个会议,商讨一下群臣普遍关注的和谈问题。

崇祯皇帝看看两边的文武大臣,该来的都来了,于是说:“这些天,诸位对和谈一事议论纷纷,主战主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中于是。今天把大伙召集来,就是想集思广益地研究一下。是战是和,今天必须做一个了结。但前提是,必须尊重我国的经济和军事的实际情况,既不能不切实际地纸上谈兵,又不能敷衍了事人云亦云。”

几个给事中抢先发言。他们依然不看崇祯皇帝的脸色,也不考虑政府的实际情况,高谈议和就是丧权辱国,就是愧对列祖列宗,就是……大道理讲出一马车,够15个人听半个月的。

崇祯皇帝哪有心思听这些啊?他一个劲儿地给内阁首辅周延儒递眼色。

在今年大年初一,君臣开民主生活会的时候,对于议和,尽管崇祯皇帝没有明确表态,但话里话外也表露过,只要明、清停战,他是能接受议和的。他对陈新甲说可款则款时,朝臣之首周延儒也在场。

今天崇祯皇帝开这个会,公开要求群臣对议和表态,就是希望在朝中拥有极大威望的周延儒能站出来,带头正视现实,改变以往反对议和的立场,并奏请与清政府议和。这时,崇祯皇帝借坡下驴,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顺应臣意,让已经进行的秘密和谈变得名正言顺,正大光明。

遗憾的是,崇祯皇帝肚子里的蛔虫、对圣意言听计从的周延儒,今天对崇祯皇帝的暗示毫无反应。自从开会开始,周延儒就对会议的议题表现得异常冷淡。他站在下面,低着头,一言不发,甚至都不看崇祯皇帝一眼。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周延儒这个人,做一个详细的交代。

周延儒,字玉绳,号挹斋,1593年出生在宜兴,也就是现在的宜兴市宜城镇。

小时候的周延儒,文思敏捷,聪明过人,写一手好文章。他特别善于对对联。他出的对联,曾经难倒当地很多大文人。

周延儒似乎为科举而生,天生就是考试的天才。

1613年,20岁的周延儒中举;第二年,他参加会试,取得第一名,中会元。1个月后参加殿试,又夺得一甲第一名,成为状元。

年纪轻轻,两个月连中两元,非常受万历皇帝的欣赏,命他直接进入南京翰林院做修撰。

当时的明政府,以北京为首都,以南京为陪都,南、北两京设置同样的政府班子。北京有什么机构,南京就有什么机构。

聪明过人、深谙官场零规则和潜规则、领导心理学和下属心理学的周延儒,在官场中如鱼得水,晋升得非常快。他担任南京翰林院修撰不久,就被提拔为右中允,掌管司经局,负责管理国家的经书典籍。

没过多久,周延儒又被提拔,升为少詹事,也就是管理太子东宫事务的詹事府的常务副长官,并以少詹事的身份,兼任南京翰林院一把手。

人要是命好,神仙都挡不住。发财靠财运,当官靠官运。周延儒的官运如滔滔黄河之水,绵绵不绝。

1627年,年仅23岁的明熹宗驾崩,他的弟弟、年仅17岁的信王朱由检接管明政府这个巨大烂摊子,以崇祯皇帝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

朱由检年轻气盛,带着中兴的梦想坐上皇帝的宝座,并下决心消灭官场腐败和朝中党争。

在崇祯皇帝眼里,身边的大臣都不可靠,更不能指望。他们都是组团欺骗皇帝、压榨百姓的。他即位之后,出重拳打击阉党,收拾了阉党党魁魏忠贤。同时,他又破格提拔重用了一批人,培养一批信得过、能力强的官员辅佐他成就中兴大业。

周延儒作为万历四十一年的状元,一直在南京工作,履历干净,未参与北京的党争,所以备受崇祯关注。

35岁、有14年官龄的周延儒,在崇祯皇帝即位不久,就被调到北京,授以礼部右侍郎。

周延儒机智敏慧,看人看得准,分析问题准确到位。成为崇祯皇帝身边的红人,对他来说易如反掌。

1628年冬天,宁远驻军因朝廷拖欠军饷而发生兵变,督师袁崇焕请求政府立即补发军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