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观望中丢失了一笔大单,这曾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悔恨不已,不只是因为这笔大单足够维持我的小公司一年的运作,更是我对自己的判断力的质疑。“如果当初果断一点该多好啊!”“如果不那么计较利润该多好啊!”可是,机会只跟随能够抓住它的人。
在洛杉矶的培训班里,有一个开朗热情的年轻学生杰瑞,他告诉我,他也曾有过与我类似的遭遇。
在即将大学毕业的时候,杰瑞在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中看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一家电信公司要招人的信息。令他感到惊喜的是,他的各方面条件都符合这家公司的招聘要求。然而,尽管杰瑞兴奋不已,他却并没有主动联系这家公司,因为他相信自己是块闪闪发光的“金子”,不选择他的公司一定是“瞎了眼”。因此,杰瑞就安心地等待着这家公司来学校举办招聘会。他认为等电信公司来学校举办招聘会时,再投上自己的求职简历也不迟。
后来,这家电信公司果然来学校了。不过,让杰瑞没有料到的是,人事部门负责人非常遗憾地解释道:“真对不起,前几天我们到过贵校,我们的招人计划已经提前录满了!”原本属于杰瑞的机会,就这么在他的“安心”等待中错过了。
相信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像我和杰瑞一样,因为错过了最佳的时机而丧失了商业合作和求职的机会。我们所犯的通病就是看不清环境和事情的发展,选择在消极的等待中消磨时间,而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所有的理想和雄心都夭折在了半途。
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的态度以及你对于现实的判断。如果你只是消极地坐等机会上门,即便现实对你再有利,你也只能错失机会。特别是在职场和商场,不主动出击的等待已经等同于失败。
当今社会的竞争已经日趋激烈,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只有积极的心态才是获取机会的基本前提。所以很多公司越来越看重求职者的积极心态与为人处世的应变能力,而不是单纯考虑他们的工作技能。那些认准某一个信息对自己有用,而同时又能以最快捷的方式对合作方做出反应的人,更容易让对方知道自己、了解自己,从而更快地获得成功的机会。
*将手段当成了目标:有些人只是厚积却没有薄发
在我孩童时期接受的成长教育中,“谦虚谨慎”和“忍耐积累”是始终被父母念叨的家训。在国内,人人都信奉这样的理念,所以很多人都遵循着这样的教诲:做事情要不断积累,要学会等待,要忍耐,要循序渐进。这固然是优秀的品质,但是,往往很多时候,人们只是学会了积累,却忘记了寻找并发现恰当的契机,实现力量的“薄发”。
我在美国发展的这些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人和欧洲人在美国,在语言表达上共同存在一个问题——太过含蓄。这种语言表达方式让美国人感到很“头晕”,因为在美国,这种含蓄的“传统”几乎完全不存在。美国的多数城市,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本没有“含蓄”或者“过分谦虚”的概念,他们会觉得你矫揉造作,或者是因为不自信而表现出的心虚与焦虑。他们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与展示自我。
比如,当问你一项工作是否能做好,如果你的回答是“我试试看”“我尽力而为”,那么,他们会认为你可能做不好或者根本没有能力做好。
我的搭档威尔斯已经和我共事多年,仍旧时常会皱着眉头大惑不解地问我:“为什么你会害怕展示自己的长处呢?你明明是我见过的人当中最优秀的一位。”而我总是秉持着中国几千年来积攒下来的传统思路笑笑表示:“人应该谦虚一点好。”
作为地道的美国人,威尔斯总给人一种热情大方的感觉。他喜欢快乐而自信地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优点,比如,如果有人称赞他的眼睛长得好看,他就会对那个人幽默地说:“你不觉得我的眼睛像汤姆·克鲁斯一样迷人吗?”这种幽默和自信让他拥有很多朋友。而我,却因为表述方式的问题,在初期犯了很多错误。
有一次参加晚宴,用餐结束后,在一家很有名的时报工作的记者认出了我,他提到我之前写过的一本书,认真地询问道:“您认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吗?”我稍显歉意地回答道:“不是的,那不是我的本职工作,我只是努力地尝试着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位本来充满尊敬之情的记者,脸上先是闪过错愕,之后则表现出了失望。
他有些傲慢地微笑着说:“哦,那看样子我们要合作,还要等很久。”原来他想与我合作撰写一本书,之前不过是一种试探。
也许在中国,这是大家信奉的交往礼节与信条,但是在美国,我的回答却让对方认为我只是个不入流的业余作家。他不想跟这样一个没有自信的作家浪费时间。而他原本打算告诉他的同事,他要为一个优秀的华人作家的新作做一下宣传。
生活中很多人有着和我相似的经历。在课程培训中,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学员桑迪,与大家分享了她的故事。
桑迪在公司里是一位能力不错的员工,她执行力强,做事任劳任怨却默默无闻。每当完成一项任务,即便成绩十分耀眼,她也从不多提。不管什么事情,她总是谦虚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没有那么优秀”,或者“这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完全淡化了个人的功劳。
业绩突出的她,一直都是大家夸赞的对象。同事们几乎看见她就说:“桑迪真不错呢!”不过,很少有人对她的工作成绩提出具体的表扬。即便有,也多是一带而过。而她通常只是淡淡地笑笑。
其实,日常琐碎的工作,桑迪总是做得最多的那一个,她是一个典型的幕后工作者。领导表扬的时候,也没有单独表扬过她,而是把她放在其他同事中一起表扬。两年下来,周围的同事大多升职加薪了,她却依然原地踏步,做着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黯然地等待他人主动来挖掘自己。桑迪心里也有抱怨和不满,但是随后她又安慰自己,现在她需要的是在等待中积累经验,等到资历够了,就跳槽去另一家公司。又过了一年,桑迪确实跳槽了,但是在新公司,她所做的工作依然是那些不被重视的琐事,因为她的上司觉得她能力有限,而且缺乏自信,所以无法重用她。
桑迪在她的工作中有了“厚积”,却没有“薄发”,原因就在于她过分消极的谦虚。谦虚促使她一直处在“隐”的状态下,却不清楚自己其实并不需要过于忍耐。她是合格的职场人士,一直卖力地工作。但是,过度的谦虚使得领导忽略了她的能力,直接影响了她的发展和前途。
尽管她在工作中十分努力,也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但是自己不愿表现,同时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目标是什么。她的工作成绩因此被大家淡化乃至忽略。领导可能已经发现了谦虚的她有着不错的才华,但许多机会已被善于表现的员工抢占。
后来,灰心丧气的桑迪离开了公司,机缘巧合下,参加了我的培训课程。两个学期结束后,我建议她去做一份销售的工作,因为这会让她自信并迅速成长起来。现在,桑迪已经成功地创办了两家中型公司,有一次她发邮件给我,说她把自信和懂得展示自己的魅力写进了员工守则,并将这作为招聘的首要条?件。
“厚积”和“薄发”实际上是前后关联的,如果将它们割裂开来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你决定要长期隐忍、积蓄实力,那么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定要为自己的能量找到出口;同样,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业,那么也要先从资本、知识、人脉的储备开始。
只有“厚积”没有“薄发”就如同每天都在苦练的运动员在将要胜利的时刻却没有冲刺一样,那么,再多的训练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