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傍晚,该学员提交了一份模拟报告:建议校方检查其家庭情况、排查校园霸凌可能,并提议安排一次非正式谈话,由熟悉她的女老师以“帮忙整理图书”为由邀其参与课外活动,避免直接质问造成压力。
这份报告被选为范本,纳入培训教材初稿。
与此同时,阿木带领的胎儿追踪项目迎来关键节点。二十名受试婴儿满六个月,语言发育评估结果显示,接受孕期定向语音刺激的孩子不仅发音频率更高,且能精准模仿母亲录音中的语调起伏。其中一名男孩,在听到母亲重复“宝贝晚安”时,竟能用不同音高做出应答式“哼鸣”,形成类似对话的双声部节奏。
更令人震动的是,那位先天听力障碍的女孩,虽仍无法听见,却发展出惊人的振动感知能力。研究人员将手机贴于她母亲腹部播放录音,再用高灵敏度传感器记录女婴肢体反应。数据显示,她能通过皮肤震颤分辨出“我爱你”与“别害怕”之间的节奏差异,并以特定踢腿次数进行“回复”??前者三下,后者两下。
“这不是反射。”阿木在内部会议上展示数据图表,“这是情感编码。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如何‘说话’。”
会议结束后,他独自留在实验室,打开私人终端,调出一段从未公开的备份录音。那是项目初期,一位孕妇在第三次录音时突然崩溃:
>“我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去……老公嫌我胖,说我怀个孩子就把自己当宝。可我真的好累……每天吐到胆汁都出来,还得做饭洗衣服……我说我需要帮助,他说‘别人媳妇都能扛,你怎么娇气?’
>
>我躺在沙发上哭,肚子动了一下,像在拍我……那一刻我才觉得,这个孩子是站在我这边的。
>
>所以我要继续录下去。哪怕将来他听不懂这些话,我也要让他知道,妈妈曾经多努力地活着,为了他也为了自己。”
阿木听着听着,眼眶发热。他想起自己母亲??那个在丈夫酗酒、儿子患病双重打击下依然每天清晨为他熬药的女人。她从未说过“辛苦”,但从不肯丢掉他儿时穿破的布鞋。
他默默将这段录音加入“冰封之声”永久典藏序列,编号:**L-079(母体韧性档案)**。
回到深圳,培训营进入第五天。李念宣布进行首次实战演练:学员将前往附近三所中学,以“匿名心声收集员”身份开展为期两天的驻校倾听服务。每人配备一台加密录音笔、一盒情绪计数珠、一份标准化引导手册。
出发前夜,一名曾是重度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学员找到李念:“我怕我说不好……万一孩子说了什么特别沉重的事,我又做不了什么怎么办?”
李念递给他一颗淡蓝色珠子:“你不需要解决任何事。你只需要让他说完。有时候,完整地说完一句话,就已经是在自救了。”
次日上午,演练正式启动。三所学校中,最受关注的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阳光中学??该校近三年已有两名学生因抑郁休学,一名attemptedsuicide被救回。
负责该校的是一位名叫林素的前小学语文教师。她在校门口领取学生名单时,意外发现其中一个名字竟是自己十年前教过的学生:陈默。
“他那时候总是一个人坐窗边,作文写得极好,但从不交。后来我发现他藏在课桌里的本子,全是诗,写满了关于‘影子’‘风’‘没人听见’的句子。”林素对同伴低语,“我当时以为只是青春期矫情……现在想来,那是求救。”
她走进心理咨询室改造的临时倾听角,刚坐下,门就被推开。一个瘦高男生走了进来,头发遮住眼睛,校服袖口磨得发毛。
“我可以……说点什么吗?”他问,声音像从井底传来。
林素点头,递上录音笔:“你想说什么都可以,这里只有我和你。”
少年沉默良久,终于开口:
>“我爸妈离婚五年了,谁也不要我。我爸说我妈疯,我妈说我爸毒。他们都再婚了,有了新孩子。我跟着奶奶住,可她去年中风了,现在躺在床上不能说话。
>
>上周我去医院看她,握着她的手,我说‘奶奶我想你’。她眼睛闭着,手指突然动了一下……我哭了好久。
>
>回家路上,我路过一家音像店,听见里面放《茉莉花》。那是她以前哄我睡觉的歌。我就站在外面听了十分钟,直到店员赶我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