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暴风扫黄巾:他真的不是打酱油
我们来聚焦扫黄战争的最后大戏——战宛城。
也是最难搞、最费周折,但又最亮眼的一战。
故事的主角,是另一位主帅朱儁。在南线,他跟皇甫嵩配合,除去第一仗败给波才,其余各战也一直是所向披靡。最后,他俩分兵,分头去啃硬骨头。皇甫嵩除了北线张角的老巢巨鹿,朱儁呢,去搞南线的黄巾军据点宛城。
又是攻坚战!宛城的城防远非张角的广宗县可比。一开战官军也很不顺利,黄巾军以赵弘为渠帅,十几万人死守宛城,朱儁和荆州刺史徐璆,最多四五万官兵,真心不好搞!朱儁围城两个月,不胜。
这时,朝里有人沉不住气了,对灵帝说,还是把朱儁召回来,另外派人吧!幸亏司空张温在旁边劝:从前秦国用白起、燕国用乐毅,都是一任命就好几年,最后才得胜的。朱儁讨颍川就立了功,现在挥师南指,他那边战略都已经定好了,这边却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啊!咱们再等等,我相信朱儁肯定能赢!
张温说得没错,人家朱儁都部署完了,地雷也埋好了,就等引爆呢,你现在把人家撤回来,难道一切从头开始?北边的广宗,换了董卓,就毁了卢植,董卓还不成器。如果当初不换,卢老师很可能已经成功了!虽然灵帝不会认错,但心里并不糊涂。而且北边换人,就把他愁死了,现在南边也要换,还能换谁?终于,灵帝听从了张温。
果然,张温话音刚落,朱儁那边捷报传来了!朱儁跟赵弘大战,把赵弘给斩了!
真是大好消息,人人兴奋不已,战争是不是马上就能结束了呢?别高兴得太早!这个宛城真心不好搞,攻坚难度太大!赵弘一死,黄巾又推韩忠为渠帅,继续坚守。
好吧,接着战。朱儁想了个好计策,他命士兵擂起战鼓,热闹喧天地进攻西南方向,黄巾军赶紧都冲到西南来防守,根本没识破,这是朱儁声东击西的妙计。
朱儁看黄巾军果然上当,立刻亲自率领精兵急攻东北方向,一下就攻上了城。韩忠大惊,领部分黄巾军退到小城(就是城门外的瓮城),然后……他打算跟朱儁谈条件了。
韩忠是想请降。当然,投降的话,必须保证他们的活路。自古投降不就是为了活命?但韩忠没想到,朱大将军不同意。这时,朱儁手下的将军都认为接受算了,可朱儁就是不肯。
朱大将军说,别跟我说古代的先例,现在的形势不一样,项羽、刘邦那时候是争霸,天下无主,所以来归附的人要赏;可现在本来天下一统,咱们是在讨伐逆贼,必须严酷镇压。要是让他们投降,平民们会怎么想,造反还能活命?那想造反就造反,造反不成就投降。所以投降,绝不能接受!
朱大将军跟皇甫嵩一样,脑子“正”得没挑,只装着他们那个朝廷。而且,将军这做法也相当光明磊落。自古“杀降”,谁不是先“受降”,再杀掉。如果朱儁假装同意,等黄巾军放下武器再屠杀,那得有多爽利,多省心,后面的麻烦也全免了。可朱大将军不愿耍诡计,坦坦****地直接拒降:你们没有活路了,只管来战吧!
做得真够有品!但是……人太有品的结果,往往是要承担更多的麻烦。韩忠这些人一听不准降,一下就疯了,活命的希望只剩下一座独木桥——死战。于是,朱儁连攻好几天,怎么也拿不下。本来东北方向已经攻上了城,现在只能撤回了。
朱儁登上土山观望敌情,暗暗琢磨对策,忽然心头一亮,对他身边的司马说:我知道了。贼人求降不成,突围又不可能,所以只有死战。万人一心,就势不可挡了,何况,他们是十几万人一条心!不如,我现在撤围,韩忠必然会出城逃命,那时他们一意逃跑,无心恋战,咱们一定能胜!
将军果然脑路清奇!登高一望,就把敌人的心思全摸透了。于是,朱儁下令撤围。果然,一切正如他所料,撤围没多久,韩忠就领着黄巾军冲出了城。而且,黄巾军的心态也完全跟朱儁预料的一样,就想着逃命,哪有心思战斗。如果说被围在城里时,他们的战斗力值是10的话,那现在出城逃命,战斗力连5都不到。
朱儁眼看时机已到,立即集合精锐出击,黄巾军立马被杀得惨败,斩首一万多。南阳太守秦颉还杀了韩忠。再获大胜!
消息又飞速传回洛阳,从灵帝到百官个个又**了,心想宛城这回终于搞定了吧,战争是不是真的可以结束了?呃……不得不说,这次大家又高兴得太早了。我们前面说过,宛城是最难搞、最折腾的一战。还没完……最后的压轴戏正等着上演呢!
现在的宛城,韩忠被杀,黄巾军出城也逃不了,又开始死守。人人都想好,就把这副尸骨扔在宛城了!他们又拥立孙夏为渠帅,把宛城守得固若金汤。
那怎么办?怎么砸翻这只大铁桶?谁能干?这是多么急迫的呼唤啊!治世呼唤的是德高望重的忠臣,乱世呼唤的是整饬天下的雄杰,铁血狂飙的战场,呼唤的是真能摧坚斩锐、一锤定音的真猛人!
特别幸运的是,这位猛人就在朱儁军中,他就是,咱三国的大佬之一,走到哪儿都能炫亮人眼的——孙坚、孙文台!
其实,从朱儁当右中郎将开始,孙坚就已经上道了。
朱儁特意向皇上请奏,把孙坚从下邳调来,任佐军司马,给自己当帮手。当年剿许生时,这个生猛小伙就让朱儁印象深刻,眼下这么艰巨的任务,这杆利枪正好能派上用场!所以,孙家后来能称霸一方,朱儁是相当关键的一环。因为朱大将军看好,孙坚终于从边远小县一下跃进中原,进入大人物们的视角了。朱儁这一上奏,连皇帝都知道有孙坚这一号了。
黄巾起义这年,孙坚29岁,还在干年薪两百石的县长助理。可看看人家同龄的曹操,刚晋升了骑都尉,两千石。
不过不用急,孙坚也马上就要脱离县级了。朱儁一道将令发到下邳,孙坚的人生就“砰”地一下烟花爆裂。
在县级干了十几年、四五线城市出身的小官孙坚,哪里会想到,竟能有驰骋中原的这一天!而且,机会来得如此猝不及防!
接到朱儁的调令,孙坚立马开始备战,要给朝廷效力,给领导分忧,当然得精神百倍啊!最要紧的是,招兵!
孙坚开拔时,带了两拨人,第一拨,是在下邳跟他混的古惑仔小年轻们,大哥一挥手,小弟跟着走;第二拨,是孙坚弟弟孙静从老家忽悠来的亲戚和同乡,有五六百人。可孙坚一看,人还是太少,赶紧在淮泗地区又招了一些商人和游民,一共凑足了一千多人。然后,孙坚把吴夫人和儿子安置在寿春,就带着这一千人杀入中原,正式出道了。这一年,孙策9岁,孙权2岁,还在吴夫人怀里抱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