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项目清单
好了,回到清单,接下来咱们说项目清单,它其实可以被理解为待处理清单的再细分。
有时候,我们手头儿可能关注着好几件事,每件事情都没法儿一蹴而就,都需要完成很多任务才能实现既定目标,这样的事情我们就可以把它视作项目。比如,我现在手头就有两个重要的项目,一个是这本书的写作,肯定不是我一天就能搞定的;另一个是配套手机应用的设计和开发,也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这个时候,我就会分别给它们两个建立清单,在里面不断列出要做的事情。
如果你和我一样,有需要长期关注并推进的事情,那么为它们分别单独设立清单是个不错的主意。
待处理清单和项目清单,都是用来保存你要做的事情的,所以对于多数人来讲必不可少。接下来要给你分享的三个清单则是用来组织和安排这些事情的,不是必须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性地使用。
5。行动清单
当你开始用前两种清单来管理自己的事务就会发现:清单中有些事情你很熟悉,知道该怎么做;还有些事情有点无从下手,会倾向于拖延,甚至任由它们长期盘踞在你的清单当中。
这样的事情你需要有意识地提前花时间来思考,把它们转化成具体的行动,具体到你已经跃跃欲试想开始着手的状态。
思考什么呢?还记得在一挡里我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型吗?对了,就是那“三思”。先想想这件事情下一步可能的短小行动是什么,然后明确它的结果,之后列出行动的步骤。最好把步骤也写下来。
通过这种方式,你就可以把模糊的大块儿事情转化为具体的短小行动,完成整个思考过程之后,你会发现原本拖着不想干的事情,现在却有点迫不及待地想着手了。
之前,你是做事前运用这三思来促进行动效率,现在,可以提前得更多些,在前一天甚至更早先完成思考工作。可以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比如早上或睡前)运用“三思”过一遍待处理清单,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来逐项思考,理论上,每天都把待处理清单清空最好,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清单条目过多所引发的焦虑。
当你把待处理清单和项目清单上的事项都过了一遍,应该就意味着每一件事情你都清楚下一步该如何做了,而且行动短小,几十分钟就能完成,都从比较容易的上手开始做。把这样的行动单独拎出来形成一个新清单会是个不错的主意,这就是行动清单。
6。每日清单
“今天干什么?”和“今天吃什么?”可能是频繁困扰人类的两大难题。但现在对你来说,已经很简单了。你有了三张清单做基础,剩下的事情和去超市买东西一样容易。待处理清单、项目清单和行动清单就是“货架”,你要做的就是从中挑拣放到“购物车”,把这个“购物车”独立成为一个清单,就形成了每日清单。
别瞧形成它这么简单,但是它可能是最特别、最难驾驭的一张了。在方向篇我们自上而下落地到每一天,这是人最自然的循环周期,而每日清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张有时限的清单,其他清单上的条目可以在清单里趴上几天甚至几周,但每日清单必须在当天被清空,也就是说,清单上的行动都必须要在当日完成。
要想做到这一点,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堆上七八条,然后这一天拼命努力,这种猛下决心思路是导致多数人曾经列过清单但再也不坚持的原因——在当晚还有三四条没有完成的时候,人们体验到的是深深的挫败感,持续每天都完成这样的清单压力山大;另一种思路是只列一条自己有信心完成的,完成了之后可以再从另外三个清单里挑事情做。过一段时间之后尝试列两件事情,确保完成,之后再过段时间尝试列三件事情并确保完成……以此类推。这种循序渐进思路永远给你达成每天目标的体验,并且逐步训练你兑现自己承诺的能力。两种思路往这里一摆,高下立判,你应该知道该怎么做了。
最后一点说明,你可能并不需要为每一天都分别建立一张清单,你只需要一张,每天有事情安排进来,然后每天都清空就足够了。
7。场景清单
最后登场的是场景清单,它是每日清单的再细分,如果说每日清单回答的是今天做什么,那么场景清单回答的就是“早上在家时候做什么?”“上班路上做什么?”“中午吃饭做什么?”等。
这些就是每天生活中一个个的场景,每一个场景,你所处的环境、自身的状态都不尽相同,适合安排的事情也就会不一样。与其向时间管理小白那样傻傻地思考每天时间应该如何安排和利用,不如更进一步去探讨每一个场景的时间如何安排和利用,这样可以让你在每一个场景里做的事情都和身心状态匹配,达到在那个场景下最大的效能,每个场景过好了,每天也就过好了。
当你能够划分多个场景来安排自己的事情,而不再只有上课不上课、上班不上班两种状态,你就可以考虑挂上三挡向时间管理高手的方向迈进了。
五种清单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