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 > 第二十一章 御花园(第2页)

第二十一章 御花园(第2页)

在这一年里,朝廷的各种惯例和礼节逐渐瓦解,皇帝得以结识更多的外国人,这比他早些时候有机会结识的外国人要多得多。在我以非正式的方式介绍的来宾中,有驻中国的英国海军总司令海军上将亚瑟·莱韦森爵士及其家人、驻港总指挥官约翰·福勒爵士,以及驻北京外国使馆的许多成员,而会见的场所几乎都是御花园。

1923年到1924年期间,皇帝接待的外国客人大多是欧洲人,但也有一些日本人,我的朋友吉田便是其中之一。吉田时任日本公使馆参赞,多年后陪同国联调查委员会调查过东北的事情,最近在日本驻土耳其大使任上去世。据我所知,其他拜访皇帝的日本人是一个代表团的成员,他们被派来向皇帝转达日本政府和人民对皇帝的感谢。皇帝曾为日本地震赈灾基金送去巨额捐款。1923年9月3日,我第一个告诉他日本发生了大地震。这场大灾难所造成的破坏和痛苦使他深受冲击,于是他希望向赈灾基金捐赠一笔数目巨大的现金,而内务府总管认为皇宫根本负担不起这笔钱。他坚持捐款,于是给日本大臣寄去了一批艺术珍品,要求把它们卖掉,收益加到他的现金捐款中。日本公使芳泽谦吉先生意识到了人们对这些藏品非常感兴趣,于是把这些物品运回日本时做了如下建议:如果把这些东西流散出去,那就太可惜了。也许可以从天皇的专用金里拿出一笔与其估价相称的款项来。这样,这些物品就可以完好无损地保存在东京天皇的收藏品里了。后来有人告诉我,这个建议得以通过。根据日本一项声明,这批物品的估价不少于20万元。1923年11月初,日本代表团被派来感谢皇帝的慷慨和同情。皇帝在御花园的一个亭子里接待了他们。代表团的一位成员告诉我,举行的那次不同寻常的见面仪式,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怀、最感动的一次。

我可以自信地断言,皇帝在这件事上的行动不含任何政治动机。因为,当他听到地震带来的灾害细节时,我目睹了他的情绪变化。慷慨、善良和对苦难的同情,确实是他性格中最显著的特征。他非常喜欢做慈善,而且他的大部分礼物都是匿名捐赠的。为了救济北京的穷人和中国其他地区遭受水灾或饥荒的难民,他向来会慷慨地捐献资金,但却又从不允许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捐献名单上,甚至他所捐献过的数不清的基金发起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知道他的身份。

溥仪和泰戈尔在紫禁城

至于中国客人,虽然常有人求我引见皇帝,但我通常予以拒绝。我认为对他们来说,最合适的沟通渠道是内务府。不过,我让皇帝亲自认识了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我看来,他出身高贵,值得皇帝一见。

1924年9月,我初次结识了这位隐姓埋名的贵族。我不止一次在《宫廷公报》上看到这样的公告:

朱侯今日出发去明陵祭祖;

延恩侯按时到明陵祭祖后,回来向皇上谢恩。

这位侯爵就是朱煜勋,其姓氏是从1368年到1643年统治中国的大明王朝的皇姓。其名字煜勋的大意是“出类拔萃的功绩”。他的侯爵地位是世袭的,是当年大清世宗雍正皇帝赐给他的一位祖先的,封号“延恩侯”,寓意延续圣恩。当然,这个头衔作为一种恩典,指的是满族皇帝对被其推翻的明朝后裔所表现出来的宽容和接纳。为了感念皇恩,每一个承袭该爵位者都有一个职责,每年两次到位于北京西北几英里处的十三陵进行祭拜。他要向清室报告离开和返回的日期,以及祭祀仪式的完成情况。作为回报,他会收到一笔赠款,据悉,这笔钱用来支付其旅费和其他花销。他的报告需要通过内务府上报。所以,1924年以前,皇帝从未见过他。我的同事也没有认识他的。他不在这些人的社交圈子里。而且,中国人很少知道他的存在,更不用说外国人了。

1924年8月,我不知道清朝迟迟不肯消散的暮色,还要多久会变成黑夜。但当我碰巧在那个月的《宫廷公报》上看到侯爵的名字时,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我希望最后一位清朝皇帝能与最后一位明朝皇帝的代表面对面站在一起。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皇帝,引起了他对延恩侯的兴趣。

九月初,内务府接到皇帝的通知,希望私下接见延恩侯,他们大吃一惊。这次会见于7月7日在皇帝自己的寝宫举行。同天下午,我在景山北自己家里收到一张访客卡。卡片上是这样写的:“朱煜勋,字炳南,明室后裔,延恩侯,居于东直门北小街羊管胡同”。

他进来时穿着正式的外套,戴着帽子,非常抱歉地解释说,他是遵照陛下的直接命令来见我的。他直接从紫禁城过来,陛下在那里非常客气地接待了他,并告诉他,是因为我他才受到了皇上的接见。所以,他赶来致谢。

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安静谦逊的人,显然读书不多,但绝非缺乏才智。他告诉我他43岁了,有两个儿子,一个9岁,一个4岁。他摇摇头对我说,他的两个儿子都是些不成器的小淘气,没有头脑,也不懂礼貌。关于这一点,我有自己的想法。他允许我给他拍照,这样我的读者便可以自己评价了。

当我告诉他我将很快回访时,他非常恳切地请求我不要这样做,因为他住在一间小屋里,没有客房。他接着说:“你不要以为我穿的外套和帽子是我自己的,都是为了觐见皇上专门借来的。”说着,他站身起来,解开外套,给我看里面破旧的衣服。他显然确实不希望我回访。因为,他避开我私下里对我的仆人们说,请他们劝阻我不要去看他,还说借来的衣服当天必须还回去。

事后不久,我派人将一件小礼物连同我拍的照片送给他。我的信使向我报告说,他的房子确实是一间摇摇欲坠的小屋,侯爵穿着破衣烂衫,坐在一条破板凳上。出于对他的关心,考虑到他不得不在如此卑微的环境中接待我会很“丢脸”,我打消了回访的念头。但他又来看过我一次,感谢我所送的小礼物。我对他的总体印象是,侯爵是个绅士,配得上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延长的恩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68年至1399年在位,年号洪武。他被埋葬在南京,而不在北京附近,因为当时还未迁都至北京。人们也许还记得,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时,孙中山穿着不得体的燕尾服,戴着大礼帽,前往朱元璋的陵寝进行正式拜谒,给威严的先人送去了可喜的消息:皇位已从异族满族篡夺者手中夺回,中国又属于中国人民了。如果中国有哪个朝代因为自己的无能和腐败而丧失了“天命”的话,那便是明朝。民国的缔造者很清楚自己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罢了,因为即使是最伟大的明朝皇帝也无法与康熙、乾隆相提并论。这也许是为朱元璋扫墓的人中没有明朝后代的部分原因吧。民国当局修缮了朱元璋的陵寝。不过,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来,他们都对明朝王室在世的成员的命运毫不关心。他们没有做任何事情以表对延恩侯的尊敬和礼貌,甚至没有帮他从极度贫困中走出来。此外,民国连他的尊号都已不再承认。

如果你需要任何理由来轻视他,那只有一个:辛亥革命后,他仍然效忠清朝,继续在皇帝的帮助下,按时去给清朝的列祖列宗扫墓。

后来的事件表明他的忠诚的确发自内心。1924年9月7日,他受到皇上召见。两个月后,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皇帝成了民国的犯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六七个自称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代表”的自选人士的囚犯),不久又被流放到外国租界。之后,延恩侯节衣缩食攒了几块钱,凑够了去天津的盘缠。我想,当他跪在被流放的皇帝面前感谢皇恩时,“延恩”这个名号并没有让他的境遇有所改善。也许,皇帝自己很快也会像他一样陷入隐姓埋名和穷困潦倒的境地。

延恩侯

延恩侯的明片

热门小说推荐

人类枷锁
肚子没墨水了人类枷锁
...
重生80年代
初雨彩虹重生80年代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