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第十五章华天之再兴唐武周世之破佛
天台宗自天台、章安二代而后,气势不扬;传智威(法华)、慧威(天宫)、玄朗(左溪)三代,其间凡百年;自章安贞观六年入寂,以迄玄宗末年。天台宗颇衰微。及玄朗之弟子荆溪尊者(即湛然亦称妙乐大师)出,宗风为之一振,著作等身,天台遗风,大为显扬;盖在肃宗、代宗时也。
湛然,晋陵荆溪之儒家子也;年二十,入左溪玄朗之门;三十二岁始出家。据《佛祖统纪》所载:湛然“谓门弟子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之至人,静以观其复;动以应其物;二俱不住,乃蹈乎大方;今之人,或**于空,或著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遂慨然以天台再兴自任。
当时禅宗盛行,一方对于其不双传教观,单偏于观法,称教外别传,为轻视智慧,加以非难,斥为暗禅;一方排玄奘所传之法相权教,辟一乘之幽旨;及华严之清凉大师,大为华严吐气时;又取对抗华严之态度;盖荆溪著述甚多,皆恪遵天台之遗旨,发挥一念三千三谛圆融之玄理,可谓毫发无遗憾矣。
今将荆溪著述之重要者列下:
《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
《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
《止观大意》一卷
《维摩广疏记》六卷
《始终心要》一卷
《三观义》一卷
《方等补阙仪》一卷
《法华文句记》三十卷
《摩诃止观义例》二卷
《维摩略疏》十卷
《金刚錍论》一卷
《摩诃止观搜要记》十卷
《法华补助仪》一卷
《五百问论》三卷
此外有《涅槃后分疏》(一卷)、《观心弥经记》(一卷)、《授菩萨戒文》(一卷)、《止观文句》(一卷)、《华严骨目》(一卷)诸书,今不存。尚有《维摩略疏记》(三卷),又再治章安《涅槃经疏》十五卷,《文句》、《止观》之科各六卷。
荆溪大师,为天台重要之人;但天台大师创始,荆溪祖述,故其地位,当在天台大师之次。同时华严宗之清凉大师出,大振宗风;荆溪因与之对抗,遂加入天台宗从来所无之分子;如清凉盛引《起信论》,供说明华严教义之用;荆溪亦引《起信论》,借以解释天台一念三千之理。其应用缘起的《起信论》之最著者,即《金刚錍》是也。《金刚錍》明涅槃佛性之义,其说无情有性之理曰:
子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万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是则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讵间于混澄;为波自分于清浊;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纵造正造依,依理终无异辙;若许随缘不变,后云无情有无,岂非自语相违耶?故知果地依正融通,并依众生理本故也;此乃事理相对以说;若唯从理,只可云水本无波,必不得云波中无水;如迷东为西,只可云东处无西,终不得云西处无东;若唯从迷说,则波无水名,西失东称;情性合譬,思之可知;无情有无,例之可见。
此说可视为结论之文:即取《起信论》之真如不变、随缘二方面之说,以论无情物之有佛性与否者。若依不变随缘之理;得以常住之真如,与变化无极之差别万法为一体;则一纤尘,亦不得谓为非万法;然则以真如在我为有,在彼为无,决无是理;例取《起信论》水波之譬,水与波为一体,波有清浊之别,而其湿性则断然无别。更就事理别论之:随理而言,真如本体之上,元无情与非情之别;反之随迷情而说,则有情与非情,区别历然,于非情则疑为无佛性;故从理则水原无波;从迷则波无水名;唯见万波相起伏而已;以上为其论旨大要。
(兹所言“子应知”云云,及“子信无情无佛性者”云云;子者,暗指华严之学者而言。)
观以上论调,足知荆溪之用《起信论》,盖为对敌论者便宜上而设;此为《起信论》适用于天台宗之始,然其与后世天台宗之影响,殊不少也。
(荆溪之前,天台大师之《小止观》,及《观音别行玄义》中,虽有引用《起信论》之处,但不甚重要。)
华严之清凉大师澄观,与荆溪虽属同时;以其年考之,则澄观为其后辈;盖荆溪以德宗建中三年入寂,年七十二岁;澄观年才四十六岁也。澄观殁于宪宗元和年间,寿七十岁;此可谓为唐代佛教振兴之最后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