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佛教史任继愈pdf > 第十四章 唐之诸宗02(第1页)

第十四章 唐之诸宗02(第1页)

第十四章唐之诸宗02

今之十玄门:即由种种方面论相即相入之理者:第一之同时具足相应门。万有互不破坏其本性本质,而为相入相即之一体;不仅于空间的万有为一体;即就时间的而言;现在之万有,非离过去而别存;未来之万有,非离现在而别存;三世毕竟一时一体,譬如今有成为甲之一物,此甲可谓为由甲以外之乙丙等而成;又不得谓为离过去之甲与未来之甲而成;是一之中具足千万数,千万数皆应具足一数。是则无时间的区别,三世一时者曰同时;不破坏本性本质为具足;空间的相即相入一体为相应。甲由乙丙等而成立,乙由甲丙等而成立,万有互相依相成,即谓为甲与乙丙等相应而为一体;乙与甲丙等相应而为一体。毕竟所谓同时具足相应者,乃按照万有差别之状态,无论其为空间的、时间的,不得不谓为表示一体不离之道理也。第二门以下,更细论此万有不离一体之理:所谓一多相容不同门者;此差别之现象不同,一之中有多,多之中有一,互相容相入,即表示相入门也。所谓诸法相即自在门者;一多无碍,彼此一体无差别此为自在之意义之相即门也。所谓因陀罗网境界门者;其相即相入,非唯一重,乃万有相互;关系复杂,重重无尽;恰如帝释天宫殿之因陀罗网,有无量之网目,每目垂珠,珠珠相映,一珠现万珠之影,其所现万珠之影,互相辉映,无有限际;万有之相依、相成、相缘起,而相即相入,亦复如此。所谓微细相容安立门者;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其理微细,虽属可惊,而万有差别之现状,仍整然不乱;此即名安立之理也。第六,秘密隐显俱成门者;既有一多相即相入之理,故一中有多,则一为表面,多隐里面;多中容一之时,亦同此理;因斯时隐显虽异其态,然有一而多不失,有多而一不灭,乃同时于表里隐显,而示万有现状之理者也。第七,诸藏纯杂具德门者;一多相入相即,而为表里隐显;故一中包多,则表面单纯,里面复杂,藏杂多于纯一之中,故谓一为诸藏;此互为纯杂,谓为单复相即相入。第八,十世隔法异成门者;明时间的三世同时;区别言之:则过去、现在、未来;更细言之:则过去有三世,现在有三世,未来亦有三世,总为九世;九世毕竟不出一念之短时;一念能摄尽九世以一念别九世为三世,总为一念,合为十世;此虽九世诸法,被万有时间的相隔;然按其别异之状态,不出一体一念;此之谓异成。第九,唯心回转善成门者;谓以上时间空间一体之万法,皆由如来藏真如一心所变化者也。第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者;谓如上所述圆妙之理,非唯空论,举凡目前之事事物物,皆示此绝对之真理;无一非教此重重无尽相即相入之缘起也。以上十云次序,依《五教章》第七之诸藏纯杂具德门,新十玄谓为广狭自在无碍门;此纯杂为一多相入相即之理,恐人误解纯为真如,杂为万有,即因此而改也;真如与万有之一体论,因华严宗为平凡之理事一体论;于差别之现象上,不得直说一体论,涉及事事无碍论,故改为广狭自在也。次为第九之唯心回转善成门,此亦平凡之理事无碍论,无容以事事无碍之相为说;故新十玄改为主伴圆明具德门。即由万有相即相入而为一体,如举网之一目,则他众目亦随之,以一为主,则他为伴,此殆按照差别以示一多相依相成之理也。据《十玄缘起论》:以万有为相入相即一体,相依相成,未须臾离;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理,由此而生;何则?万有相互之关系,生于六相;六相圆融而为一,故万有为一体;因万有为一体,则十玄缘起之理,于此可得矣。兹示六相如下:

一、总相(譬如宅第,合柱、壁等种种而成;概括之则总称为宅;此之谓总相。)

二、别相(总相中又区别为柱与壁等,谓之别相;乃对总相而言也。)

三、同相(将别相之柱、壁、椽等,相与调和,而成总相宅第之状;是谓同相。)

四、异相(柱、壁、椽虽相调和协同;但柱是柱,壁是壁,不能混乱;因对于同相而言,故名曰异相。)

五、成相(柱是柱,壁是壁,因此之故,乃能就别相诸物,加以调和,造成一宅之形;若作用皆同,则不能成;此之谓缘起成就之作用,斯名成相。)

六、坏相(此虽调和而成总相,但柱、石、壁、椽,各不失其本性;非此外别有宅第,斯名坏相。)

上六相中:总、同、成三相,为圆融门平等门;别、异、坏三相,为行布门差别门。圆融行布之六相,即为一相;故万有得谓为一体。

华严宗教理,在我国佛教中,最为玄妙;地论派之净心缘起,尚多未尽,缘起之说,其理亦欠明确;华严宗就此净心缘起论,更进而推论之,重立无尽之一心缘起论(即绝对的唯心论)。至于各方面所解释之大乘佛教唯心论,印度之摄论派、唯识论派,俱谓世界之差别现象,乃就吾等妄识上所浮之假相以说明之(即相对的唯心论)。然华严宗立论,与之相反,极论差别诸法,皆为绝对一心之实相;此其要点也。

法藏弟子甚多:以宏观、文超、智光、宗一、慧英、慧苑等最有名;但慧苑外,其事迹学说,俱不可考;慧苑虽为法藏之高足,然其造《华严刊定记》(三十卷)也法藏制《八十华严疏》,业未竟而殁,慧苑继其志而著此书。意旨多法藏与相反;如法藏之五教,就天台之藏(小)、通(始)、别(终)、圆(圆)四教,加顿教为五教;慧苑驳之,谓其加顿教为不妥;应别由《宝性论》立四种教。四种教者:一、迷真异执教,即凡夫之教;二、真一分半教,即声闻缘觉之教;三、真一分满教,即大乘初门说凝然真如者;四、真具分满教,内分理事无碍门及事事无碍门二种。又就十玄缘起,而立两重十玄缘起说是也。两重十玄者,就万有而分德相、业用二种:各有十玄;德相十玄,即同时具足相应、相即、相在、隐显、主伴、同体成即、具足无尽、纯杂、微细、加因陀罗为十德是也;业用十玄,除去同体成即、具足无尽二种。外加相入、相作、二德为十德是也。

法藏灭后,其弟子清凉国师澄观著《华严随疏演义》;华严一宗,于是大成。

(三)律宗

《四分律》为唐代律宗,其系统始自慧光;前已述之矣。参照第七章。此四分律宗,自唐已分三派:即法砺律师之相部宗、怀素律师之东塔宗、道宣律师之南山宗是也。今示三宗分派系统之大略如下:

有谓怀素,系出道成;按怀素亲受讲于法砺,因怀疑其说,遂另立新论,著《四分律记》,后返京师,奉诏住西太原寺,得旁听道成之讲,不能谓之为道成系也。有谓道成为法砺弟子者;据《高僧传三集》所载,其所承之系统不明;有谓文纲亦受道成之教;可知道成为当时著名律匠;考道成弟子曰法慎,法慎弟子曰灵一,曰义宣等;义宣、慧宣、德宣,号称晋阳三宣;与会稽昙一,闽川怀一,庆云灵一,并称三宣三一。

研究《四分律》而加以解释者,当推道覆(慧光律师之师)所著之《疏》(六卷)为嚆矢,慧光、道云、道晖见第七章、道乐、洪理道乐律师之疏四卷、洪理律师之疏二卷、道乐之传统不明,诸师之《疏》继之;实为智首律师之先躯。南山道宣律师,继承智首之义,建立其说。智首疏(二十卷)今存。此外造《四分律疏》可举者:则有法愿所承系统不详,著书似甚多。《疏》(十卷)、法砺《疏》(二十卷)、慧满《疏》(二十卷)智首弟子、道宣《疏》(四卷)、怀素《四分律开宗记》(二十卷)。洪遵亦有疏,已不可考。洪遵别有《大纯钞》五卷。诸疏之中:法砺之《疏》,呼为《旧疏》;怀素之《疏》,呼为《新疏》;一般学者,谓慧光之疏为略疏,法砺之疏为中疏,智首之疏为大疏,此谓《四分》之三要疏;此外造四分疏解者甚多,惜多不传耳。

属于南山宗者:灵崿据所闻于文纲、大慈者作记;又别撰《轻重诀》;玄俨律师著《辅篇记》(十卷)及《羯磨述章》三篇;昙一著《发正记》(十卷),萃南山、法砺两家之说,参稽而攻究之;其弟子朗然,亦著《四分律钞》凡数十万言,未定卷数,复著《古今决》(十卷),批评古人之说。义宣三宣之一。初依法慎律师,学法砺之旧疏;后就周律师恐系道岸弟子慧周,受南山派之学,著《折中记》(六卷),以冀调和两宗之说。《高僧传三集》曰:“盖慊融济、崿、胜诸师,有所纰谬故也。”意者其为旧疏辨护之言乎?融济当系南山弟子,崿胜不详;若崿胜二字非连文,崿当为灵崿,胜则更不详何人矣其后吴郡双林寺志鸿(道恒弟子),就大慈灵崿以下四十余师之《记钞》,撷其精要,著《搜玄录》(二十卷);是大慈、灵崿,固明明有著述矣。其与志鸿同门者,省躬著《顺正记》(十卷)、昙清著《显宗记》,但卷数不明耳。嵩山定宾律师之《饰宗记》十六卷,在解释法砺旧疏中,当推名著;定宾、玄宗开元年间人。

史称贞观开元之治;贞观年间,为有唐发展时代;领土扩张,制度整备;佛教势力,渐次增加。各宗高僧续出;玄宗开元年间,治化益隆,为有唐极盛时代。迨安史之乱,顿遭挫折,国运稍衰:佛教各宗各派,亦因之式微。开元之后,律宗遂无足观;独禅宗得势耳。律之大部,亦为禅之势力所夺。大历十三年,律之三宗折中计画,可谓为唐代律宗最后重要事实也。

代宗大历十三年,敕三派大德十四人,集安国寺,定其是非;其时如净、慧彻二人荐福寺如净,保寿寺慧彻,见《高僧传三集·圆照传》中;如净似东塔宗人,推为宗主;以企调和新旧两疏;对于南山关系最薄;当是时,相部、东塔间,相争之烈,可想见矣。《高僧传三集》曰:“盖以二宗俱盛,两壮必争;被擒翻利于渔人,互击定伤于师足,即频言竞,多达帝聪,有敕令将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观此:足以明此次集会之趣意,而知两家争论,实非寻常也。盖此会之计画,实出自丞相元载之请;当是时,如净、慧彻主任其事;圆照笔受正字;宝意纂文佥定;超侪笔受;崇叡以下九人,皆为证义;凡出书十卷:题曰《敕佥定四分律钞》。然丞相元载之本意,虽以调和为名,实欲借此摧残相部,而推行新疏;迨书成献之朝廷;此诸大德遂上奏,请仍许新旧两疏并行,从学者所好;敕允之;是此书之不满人意可知矣。

新旧两疏,争点颇多,以戒体论为其根本。相部宗据《成实论》,谓戒体非色非心;东塔新疏据有部《大毗婆娑》、《俱舍》等,主张戒体为色法;盖怀素曾依玄奘三藏学《俱舍》,其思想如是,乃自然之势也。戒律宗之说戒体也;曰戒体乃受戒时身内所成,依此力断恶存善;其戒体为何?则谓之无表色;《成实》旧译为无作色;其无表色为何?则有部《俱舍》谓为色法;《成实》谓为非色非心;此为戒律二派议论分歧之处也。

南山宗用《成实论》说,似相部。然道宣律师,乃置身玄奘三藏译场,研究法相教义之人,视律为大乘的;表面上虽以《四分律》属之小乘,精神上则视为大乘,以唯识法相宗之意,解释《四分》。故比诸前二派,稍近相部;此所以大历集会,南山宗以同于相部旧疏派而被摈也。但前二派以《四分律》为小乘,而道宣律师主张属于大乘;此四分大乘说,实出于道宣。从其说,则与前二者异,而谓戒体为心法;盖戒体者为受戒时熏于阿赖耶识之种子也。道宣律师据此议论,遂下佛一代教之判释,以佛教为化教制教二种:其区别如下:

四分律宗之中,南山宗于后世独占势力;其宗以终南山道宣律师为祖。律师德高学广,历史的著述颇富。今举其重要者如下:

《行事钞》三卷(分为十二卷)

《戒疏》四卷(分为八卷)

《业疏》四卷(同上)

《拾毗尼义钞》三卷(今唯上中二卷存,二卷更分为四卷)

《比丘尼钞》三卷(分为六卷)

《合注戒本》三卷

《随机羯磨》三卷

《释迦方志》二卷

《续高僧传》三十卷

《后续僧传》十卷

《广弘明集》三十卷

《大唐内典录》十卷

此外《法华义苑》三十卷,今不存;其他小部尚多。梁僧祐律师著有《释迦谱》、《弘明集》、《出三藏记》等书;道宣之著述,颇与之相类;故世有称道宣为僧祐再生者。

(四)禅宗

禅宗概要,及不立文字之禅,为达磨之嫡传,前已述之矣参照第八章。但所谓禅宗之禅,亦明明随时代迁移;达磨以后,慧可(亦名僧可)、僧璨、道信、弘忍之五祖,事实不明。三祖僧璨有《信心铭》(一卷),亦与读傅大士、保志禅师之书等耳。四祖以下,别分牛头之禅;五祖以下,有南禅北禅之区别。六祖与神秀之壁书,语味与中晚唐禅宗人语,大相径庭;神秀之语,殆为后世禅家思想之所不许;后之禅宗,似为六祖以后之禅;与六祖以前,旨趣大异;此敢断言者。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