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小镇金融学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 > 货币可以不足值吗(第2页)

货币可以不足值吗(第2页)

反对发行不足值货币的人是约翰·洛克——《社会契约论》的作者。洛克被视为资产阶级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影响力溯及美国《独立宣言》,伏尔泰、卢梭、休谟,甚至富兰克林都自称是他的学生,所以在这里我们把南门亦菲比喻成反对者。

洛克提出:天赋人权,人只受自然规律支配——在货币上,货币单位就是自然重量,所有货币必须足值。如果国王敢于拿自己的印鉴充当货币,或者在货币上减重,那么就是便宜了银行,这是绝不能被自然规律允许的!

在贵金属作为货币的时代,货币减重确实是一种残酷的剥削手段,但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基本条件是有充足的货币。

道理很简单,没有足够丰富的货币,即使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市场和劳动力,人们照样赚不到钱,经济也就不可能出现增长(稍后在“价格革命专题”中详述)。

不仅洛克,当时绝大多数社会精英乃至普通人都认为,货币发行必须有充足的金银储备,否则就是欺骗。尤其是洛克,他这位不折不扣的世界级伟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振臂一呼,这种货币意识被再次强化,直至成为不可打破的真理。

银行是否应该自行创造货币,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会有不同答案。

金融业从传统过渡到现代,最大的标志就是货币创造,即金融业能否自行创造货币。最初这个使命是由商业银行完成的,后来逐步由中央银行集中。

与洛克同时代的英国财政大臣威廉·朗兹看出了问题的关键,也率先阐述了货币创造的相关观点。遗憾的是,当时英国并没有采纳威廉·朗兹的建议,而是固执地坚持洛克的观点,造成了1696年的英国“货币停兑”,进而引发了一场社会动**。

专题3-5:

价格革命

上个专题中我们提到,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基本条件是有充足的货币,真实的历史将这段经济里程称为“价格革命”。

提到西欧中世纪,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是布鲁诺、伽利略、哥白尼这些被教廷迫害的科学家,整个中世纪则以黑暗闻名。中世纪的是是非非在此姑且不论,只说一件有意思的事:整个中世纪数百年间物价稳定得出奇,1500年前的两个世纪,燕麦、大麦、裸麦……整个西欧主要农产品价格几乎没有变过。

物价稳定是好事吗?

——是好事。因为今天既是昨天也是明天,生活预期极为稳定,几代人、十几代人的生活一成不变,人们不用担心通货膨胀,兜里的货币也不会贬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欧封建制的城堡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城堡内部可以形成分工,进而形成封闭的经济循环,这才是孟子所谓的“小国寡民”。相比之下,中国的小农经济反而是社会经济循环、单一家庭乃至家族都不可能形成的完整分工。

——又不是好事。

因为物价几百年不变,与之对应的商品也好,生产要素也罢,基本就没有流动。换句话解释,没有流动就没有创新,几代人、十几代人的生活都被锁定在一个很小的城堡内,代际之间过着一样的生活,身份转化变得不可能。更糟糕的是,中世纪欧洲经历了令人闻风丧胆的黑死病,人口损失三分之一以上,所以中世纪对人类而言真的很恐怖。

价格数百年一动不动,封闭经济学模型中的稳态莫过于此。中世纪达到了经济学传说中的稳态,稳定固然稳定,然而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无法向前更进一步。

那么,怎样才能让整个社会活起来呢?答案很简单,市场和利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利润就能促进社会资源流动,有资源流动才有阶层流动。有利润就能促进社会进步。道理很简单,每一个企业、家庭、个人都能赚到钱,都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一代人自然比一代人更好。

那么,怎样才能让创新者赚到足够的钱呢?答案依然简单,要有创新,但单纯创新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货币。

如果把社会经济运行比作人类肌体,那么货币则可以比喻成人体内的血液,携带各种营养,调配各种资源。人类在血液供应不足的时候难以做剧烈运动,社会经济如果货币供应不足同样难以运转顺畅。

中世纪货币供应完全依靠金银开采能力,这个能力几乎相当于一个常数,没有足够的货币,有通天彻地之能也赚不到钱。

大航海发生在中世纪中后期,虽然远洋航海带来了巨大的利润,最初却没有形成规模化海外贸易,只是王室、贵族和少数探险家的游戏。社会资金就这么多,没有新增货币,探险很难向新兴的城镇富裕阶层普及。

毕竟有人赚到钱了,人们对财富的渴望被点燃,恰恰同时,新大陆贸易出现了新的趋向——带来了大量的金银。

由此,价格革命发生了!

所谓“价格革命”,其实很简单,说穿了就是涨价。

在1500年后的一百年里,法国、英国、德国等主要新兴西欧国家的物价平均上涨了两倍到三倍,其中涨幅最高的西班牙为四倍。这种物价上涨速度平均到一百年中其实并不多,年均只有2%—4%,充其量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给商人最直观的感受是赚钱了,赚钱更容易了。这时候不存在货币贬值概念(发行银行券也需要百分之百的贵金属储备),只要赚到的钱就是真金白银。不要说人见识短浅,没有战略眼光,对人类个体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获取生活资源,也就是赚钱。能不能真正赚钱,人们看的就是眼下。

价格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很简单,就是市场上金银大幅增加。

一则汞银混合提炼技术、排水机、鼓风炉日趋成熟,极大提高了白银产量,有学者指出:“1462—1530年间,中欧地区的银产量增加了五倍多。在1526—1535年间达到最大,每年生产近300万盎司,这个数字在19世纪都未曾达到。”

二则新大陆贸易及抢劫把金银集中到了西欧,1500年之后仅西班牙殖民者每年从美洲掠走黄金5500公斤,白银24万公斤。

贵金属以如此量级进入西欧,结果不言而喻——货币供应量倍增。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1500年之后西欧贵金属流入数量也是天量货币增发,却只有温和的通货膨胀。

货币增发而无同等规模大通胀,为什么?

第一,首先归功于跨洋贸易和技术发展。工业革命在17—18世纪发轫,根本原因还是1500年之后科学基础不断增厚、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只是没有达到工业革命的程度。今天人类知识体系框架就在价格革命时期形成,也就是五百年前:初等数学、生物学、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当时创造了许多新兴行业,对普通人来说已经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您可能想象不到:高压锅在家庭得到普及,而高压锅原理与蒸汽机一致;这个时代发明了抽水马桶,后来英国颁布“公共卫生法令”规定:凡新建房屋、住宅必须辟有厕所、安装抽水马桶和存放垃圾的地方。

第二,温和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刺激了技术革新和新兴行业。人类对越直观的刺激反应越大,经济领域什么对人类刺激最大?不是货币购买力,而是货币数量,白花花一堆金银。货币购买力越高,与之对应的赚钱就越难,怎么可能产生真正的刺激?赚的钱多就有动力创造,钱少就没动力创造,如果觉得赚到的钱都给封建领主交了地租,也就没人愿意创造了。

第三,温和的通货膨胀改变了社会财富分配结构。由于物价数百年处于稳态,中世纪封建领主的土地租赁类似于“永佃制”,地租百年不变。随着物价上升,封建领主的收入不断下降,封建领主作为一个阶层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史卷中常有领主为生计将女儿嫁给手工业者(农奴)的记载。相反,工场手工业者作为一个富裕阶层开始向新兴资产阶级跃迁。

如果对这段历史做一个总结,我们可以这样表述:价格革命打破了封建领主制经济的藩篱,促进了资源在整个西欧流动,促进了市场形成,进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和消费,最终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人类生产方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